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马可·波罗的传奇之旅,追溯欧亚跨文化交流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24-07-29 12:09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13世纪末,由意大利旅行者马可·波罗口述,比萨的鲁斯蒂谦用法语撰写了一部著作《寰宇记》,寰宇意为“对世界的描述”。这本书呈现了马可·波罗在旅途中所见的世界,他细致而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一段前往未知国度的旅程,而在《寰宇记》问世之前,欧洲人对于遥远的世界知之甚少。

澎湃新闻获悉,7月26日起,“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展厅呈现。展览精选了来自法国国家图书馆《寰宇记》抄本的丰富插图,它们将马可·波罗的文字转化为图像,引导观众踏上这段威尼斯商人曾走过的发现世界之旅。

展览现场

展览展出了精选自15家中、意文博机构的135件珍品,含抄本、油画、雕塑、珠宝、陶瓷、钱币、玻璃制品、纺织品、插画等类型。展览以六个部分聚焦东西文明交流,“以物述史”,透过中世纪旅行者(传教士、商人和战士)的视角,讲述在马可·波罗的旅途中发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故事,也讲述了威尼斯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宗教、商业、战争、知识和再现传奇,并追溯了13至20世纪欧亚大陆的跨文化交流。

展览现场

跟随《寰宇记》来到13世纪的威尼斯

展览从13—14世纪讲起,在与热那亚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威尼斯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开始重塑自己的历史。而马可·波罗《寰宇记》最能体现出西方世界凭借威尼斯活跃的历史地位所获得的地理、民族志和宗教知识。

 如上文所述,展览起始于《寰宇记》。这本书因为面向市井百姓而大获成功。法国贵族和传教士们也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后者长期奔波于前往中国和印度的路上,向当地人讲授福音。马可·波罗的后半生仍在持续完善着《寰宇记》,向名人要士请教意见,并不断地增补细节。据一位修士回忆,马可·波罗在弥留之际曾言,他所说之事未及他亲身见闻的一半。

《寰宇记》,16世纪初 饰有插图的羊皮纸手抄本 法国国家图书馆,军火库图书馆藏 特雷卡尼复制版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Arsenal 5219号抄本见证了《寰宇记》译为法语版本的过程。这部抄本可能是以马可·波罗于1306年赠给法国大使的一部副本为依据翻译而成,它在法国贵族圈里流传了两个多世纪。这版《寰宇记》中的197幅精美插图出自巴黎一位著名插图画师之手。

展览的第一单元聚焦于13至14世纪的威尼斯,得益于与拜占庭帝国的密切往来,这座城市率先在亚得里亚海域占据了主导地位。彼时,威尼斯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政府为凭贸易致富的家族敞开大门,手工业活动变得愈加重要。在经历了民主开放后,威尼斯政府在14世纪采取了寡头政治形式,使其能够抵御因新贵崛起而引发的社会冲突。与此同时,威尼斯开始重塑自己的历史,建构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神话”。

展品“飞翔的翼狮和圣马可兄弟会的修士们”来自威尼托地区的雕刻工,其时代为14世纪上半叶。圣马可之狮是福音书作者马可的象征,它通常被描绘成一头长着翅膀的狮子,而圣马可则是威尼斯城的主保圣人。该浮雕描绘了圣马可兄弟会的修士们和圣马可之狮一同出现的场景。

飞翔的翼狮和圣马可兄弟会的修士们

展品“费拉拉公爵埃尔科莱一世与其子阿方索一世抵达威尼斯”由拉扎罗·巴斯蒂亚尼创作,时代为1487年。这件作品是最早描绘威尼斯城市美景的画作之一,画家借助文艺复兴时期成熟的线性透视法,建构出从圣马可广场一路通向大海的城市空间。画面描绘了威尼斯总督亲自迎接费拉拉城市领主埃斯特公爵埃尔科莱一世的场景,费拉拉是当时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意大利宫廷之一。

费拉拉公爵埃尔科莱一世与其子阿方索一世抵达威尼斯

在13世纪中叶,传教士们纷纷踏上前往中国的旅途。1241年,蒙古人的到来令欧洲各国闻风丧胆。为此,教皇英诺森四世于1245年召开里昂大公会议,将探险和外交之旅提上议程,并希望找到盟友,共同对抗伊斯兰敌人。之后,方济各会修士开始带着好奇和开放的心态踏上了旅途。

意大利方济各会士约翰·柏朗嘉宾的《蒙古史》和弗拉芒方济各会士威廉·鲁布鲁克的《行纪》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重要的历史信息,字里行间流露着编写者的智慧。两人都在哈剌和林觐见了当时在位的蒙古大汗。而这座都城是由窝阔台于1235年下令修建的,后于1264年迁往汗八里(今北京)。

在新观念的推动下,探险和外交之旅、商业动机和传教需求逐渐以全新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展览展出多件这一时期与传教士们相关的文物。

《婚礼箱前板,饰有托勒罗先生和萨拉丁的故事》14世纪 画中再现了薄伽丘《十日谈》中的故事

圣物匣 14世纪

《圣多明我像》 在14世纪,这尊雕塑是塑造圣多明我形象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这名圣徒在教皇的支持下成立了多明我会。

《戴兜帽的修士》 表现的可能是方济名会修士圣安东尼的形象,他晚年在威尼斯备受尊崇。

贸易新图景:商人、珠宝、纺织品与瓷器

在“蒙古和平”时期,君士坦丁堡与北京之间的贸易往来为西方商人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此前,“丝绸之路”的货运通道由沿线不同国家的商人群体分段把控,随着蒙古人的到来,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蒙古人热衷于推动商业活动的发展,并为商贸活动提供畅达的交通和安全保障,以及稳定的货币与监管体系。

不过,正如马可·波罗所言,人们对东方商品的期待却未曾改变:宝石、金属、珠宝、来自西伯利亚东部的毛皮、丝绸和织金锦,当然还有香料。简而言之,一切给生活带来奢侈与丰盛的事物。不过,马可·波罗在这份清单中加入了一项人们意想不到的商品:他在福建南部见到的瓷器。马可首次记录了西方人与瓷器的邂逅,这些瓷器工艺新颖、优雅精致,自15世纪末以来引发了欧洲人的审美欲望,而这种热潮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元代的青花瓷器

一块天鹅绒织品展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织工们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它几乎涵盖了一切最精巧的手工和最复杂而微妙的视觉效果,因而成为一类无与伦比的手工艺品。绯红色的天鹅绒光彩夺目,丝芯外缠绕的纤金银箔卷价值连城。

展览中也展示了多件来自16世纪的威尼斯的盘子、玻璃器、项链等。

展览中也陈列了一件元代的“回纹地滴珠太极纹织金锦风帽”。此件文物为元代北方民族帽饰。风帽的两侧各有系带。其面料为织金锦,该织造结构在元代亦称“纳石失”,指以金属线为纹纬的丝织物。中国古代在丝织物中加金约始于战国,汉代有所发展,到唐宋时成熟,织金锦作为面料的使用在蒙元时期达到鼎盛。

元代北方民族帽饰

意大利和东方之路上的战士与兵器大师

东西方的关系史也是不同战争之术长期交锋的历史。在马可·波罗出发之前和旅行期间,不同世界第一次会面发生了。在之后连绵的战事中,军事联盟不断缔结与重组。

地缘政治利益还与“军事”神话交织在一起:在当时,蒙古战士被视为迅猛的骑兵。1241至1242年间,欧洲人目睹了蒙古人在战场上的行动。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胜。蒙古人骑马作战的方式与欧洲人完全不同,蒙古人的武器更轻便——他们首选弓箭,盔甲的重量也更轻,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行军速度和机动性。《寰宇记》详细介绍了新颖的蒙古军事技术,构成了东西方漫长相遇史中的重要篇章。

《盔甲右手套》

展览中的一件右手套曾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伟大统治者——乌尔比诺公爵圭多巴尔多二世·德拉·罗韦雷,后来成为佛罗伦萨美第奇军械库的藏品。手套表面装饰精巧,刻有战利品、兵器、乐器和旗帜图案。在16世纪,意大利北部地区的盔甲制造业蓬勃发展,臻于鼎盛;能工巧匠们相互比拼争相锻造出精美绝伦的盔甲装备。此外,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热衷于研究古典文化,倾向于参照古典图案进行装饰。此类盔甲供游行穿戴,以彰显社会地位。

《带有锁子头巾的头盔》

人类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险,使得地理知识在15世纪得以扩展,或许是这些东西方对时空的测量把世界各地连结在了一起。地区间的贸易往来更是推动文化交流。“中国风”的艺术作品不断问世。

《军持》明万历 景德镇青花釉下彩 佛罗伦萨斯蒂伯特博物馆藏

《饰有圣马可翼狮的自鸣座钟》 佚名,米兰波尔迪·佩佐里博物馆藏

《观音像》 罗塞蒂工厂,都灵 米兰波尔迪·佩佐里博物馆藏

展览的最后单元插画是马可·波罗的当代回音,是来自热那亚的当代艺术家鲁扎提对马可·波罗《百万之书》的阐释。他说,“在热那亚,当我从离家几步之遥的公爵宫前经过时,我总觉得自己离他很近。那里是他被囚禁的地方,我感到他与我同在。”

“百万先生”马可波罗展 插图

注:展览将持续至11月24日。

    责任编辑:黄松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