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因为《解密》,国产片终于有了天才式的解密专家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麦家的小说《解密》为世人所称道者,乃其对密码破译领域的深入披露,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本来,电影艺术要表现小说的这些优点有点力不从心,但电影《解密》的制作团队迎难而上,巧妙地将小说中的抽象思维、深奥计算、内心激荡进行了视听转换,通过场景设计、演员表演、特效处理等艺术手段,打造具体入微的历史质感,营造了紧绷的情绪氛围,让观众跟随人物的命运起伏,完成了一场百转千回的心理冒险。
追求极致视听效果,对原著扬长避短的《解密》,能否如愿颠覆观众们的想象?
影片在情节编排方式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三个受访者的讲述,拼凑出容金珍几个重要人生阶段,并由妻子小梅带领观众感受容金珍作为天才之外的另一面,从而塑造出一个更为完整立体的人物形象。借助这种纪录片式的采访,影片的创作者像是在打捞一段尘封的历史,向新中国隐蔽战线上的英雄致敬,并依托主观视点的亲切感和洞察力,使容金珍的传奇一生与观众快速建立情绪和人生感触上的深刻勾连。
精彩的表演凸显天才的多面性
影片主人公容金珍的外形略显佝偻,身姿不够挺拔,眼神看人时有些躲闪,有一种不解风情的木讷,又有一种强迫症式的偏执,还有一种不谙世事般的天真。但是,他在数学领域又有着令人惊叹的敏锐与犀利。而且,容金珍在密码世界里需要极致的专注,导致他对于身边的人,身边的世界总是处于心不在焉的状态。这就意味着,演员需要在人物孩子般的单纯、天才般的睿智、暴君般的不近人情、攀登者的疲惫与沮丧间不断切换,通过精准的表演赋予这个角色以深度和魅力。
演员刘昊然放下了偶像包袱,藉由独特的造型、肢体动作和语言设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些孤僻、敏感,但又单纯、直率的天才形象,既强调人物与世界的疏离状态,又表现了他内心的沉静与纯粹。尤其容金珍在一个陌生环境中的好奇、紧张,在熟悉与亲近的人身边的那种腼腆与快乐,在密码领域里的全心投入与烦躁焦虑,在如释重负后的释然与澄静,演员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处理上比较到位,没有使人物流于概念化的迂腐,更没有盲目追求爆发力而让表演过火。这除了有赖于演员的艺术功力之外,恐怕还涉及对人物性格逻辑的准确把握。容金珍看起来有多个面向,但他的人性底色和性格逻辑其实非常简单,他就是一个沉浸在数学世界里的孩子。在这个世界里,他取得突破时会有极大的满足,但受挫时则容易被忧虑不安吞没,还会因自己的思考被打断怒不可遏。如此一来,演员在表演时就能够找到揣测人物行为逻辑的一把钥匙,观众也能借此进入人物的心灵世界。
饰演容金珍的刘昊然放下偶像包袱,成功塑造了内心丰富、性格复杂,同时又有些敏感脆弱的天才式解密专家。
容金珍需要身处一个井然有序、充满安全感的环境,内心才能变得安静平和。这就意味着,容金珍的神经其实非常脆弱。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容金珍与老师希伊斯对弈国际象棋时,老师拿走了容金珍的一个卒,这顿时让容金珍变得心神不宁,对那个卒的去向穷追不舍,并因心浮气躁而输掉了比赛。正因为容金珍对于世界的感知能力远超常人,他才能成为解密专家,但这样的天才也因过于敏感而容易被误导或摧折。
影片通过容金珍与希伊斯的互动,既展示了天才之间智力较量的精妙与幽深,也生动地诠释了惺惺相惜的对手间那种情感的羁绊。希伊斯凭着对容金珍的熟悉,通过寄唱片,偷笔记本等举动,成功地使容金珍的思绪走进了死胡同,或者使容金珍的精神世界瞬间坍塌,这既展现了容金珍作为一个奇才的易感性,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但是,容金珍解开黑密后,为了保护希伊斯而对外宣称解密者另有其人,那种人情的温暖与宽厚又令人感动。
当一部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智商超群的人时,似乎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人生经历与观众距离遥远。但是,影片《解密》通过采访提炼了两个命题: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密码;这一生,就是解密的过程。这样,容金珍的故事就毫不费力地拨动着每一个普通人的心弦。每个人的个性和人生经历都无法复制,人生也会遇到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知性。正是在这个维度上,天才与凡人的差别并不大,那些关于情感的困惑,关于命运的拷问,关于人生意义的追寻,都是一个个晦涩的密码,解答的难度是同等的。我们无法预先知道答案,也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去经历、感受和思考,完成关于自我人生的解密过程。
家国观念的映照成就不同的人生境界
影片《解密》的背景设定在1944年至1964年,容金珍的人生历程与中国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缠绕在一起,使得家国情怀成为影片主题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道明饰演的老郑是容金珍的人生“引路人”。
在12岁之前,容金珍对世界的认知可能只限于他居住的那间昏暗小屋。离开故乡前往南京时,容金珍亲历了日本人的横行霸道。容校长告诉他,中国生病了,这些侵略者就是病毒。这是容金珍对于国家最初的模糊印象。老郑受伤来避难时,容校长向容金珍解释,老郑是为国家清除病毒的人,而“国”包含了领土、主权、民族和文化等要素,这使容金珍对“国”的概念慢慢变得清晰。后来,容金珍目睹了腐败的国民党滥杀无辜的场景,以及老郑等人为了国家命运积极奔走的执着,他深有感触,主动为老郑翻译了电报。可见,影片实际上在容金珍身上凸显了一条成长的弧线,使他从一己的封闭世界,被动地感受山河破碎的现状,继而主动地意识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并身体力行地担负起个体的使命。
容金珍的老师希伊斯对国家的理解则打上了个体际遇的烙印。希伊斯本是波兰人,因国破家亡,流落到南京。希伊斯认为,所谓的“国”就是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是身边的小桥、流水等具体而微的东西。显然,这种国家观念比较狭隘,有着一种小布尔乔亚式的天真。而且,这种国家观念因缺少信仰的指引,一切都围绕个体利益进行判断和选择,正如在南京主张不卷入政治的希伊斯,到了美国则开始为军方服务。
容金珍与恩师希伊斯(约翰·库萨克饰)
此外,影片中还有两个人的家国情怀值得分析。容校长在个体人格上无可挑剔,正直、善良、宽容、勇敢,忧国忧民,对家人关爱备至,但他的行动理念和行动能力有天然的缺陷,只能守护小范围内的安稳,难以在一个集体中汲取更多的能量,自然也难成就惊天动地之伟业。还有老郑,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殚精竭虑,为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隐姓埋名,默默奉献。
因此,影片中实际上有三种不同的家国情怀:希伊斯对“政治”毫无兴趣,只关心自己和身边的人;容校长虽有拳拳的爱国之心,但他只能做到顾全家人和自己份内的事业,难以有胸怀天下的志向并付诸行动;老郑有超拔的家国情怀,为了国家的福祉可以抛头颅洒热血,舍小家为大家。
影片让容金珍与这三个人产生紧密的情感互动,从他们身上受到感染、影响和感召。看起来,容金珍与老郑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也认同老郑的人生选择,但是,影片最终用一种更富人文关怀,更为圆融和通透的方式,完成了对于家国情怀的独特阐释。
在影片的结尾,一直被容金珍冷落的妻子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希冀,这使容金珍深有感触。容金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妻子布置了烛光和鲜花,为她买了礼物,两人依偎在窗前,温暖的阳光照射在他们身上,那一刻,他们是满足又幸福的。换言之,容金珍此时糅合了容校长、希伊斯、老郑的理念,对于家和国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他告诉妻子,国家的概念宏大开阔,但又具体细微,它包括了国家所守护的人,以及守护国家的人。可见,影片没有用高调的说教方式向观众灌输主题,而是通过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展现了人物对国家的深切体认与感悟,在艺术情境中完成了对观众的情绪感染和思想启发。
丰富的艺术手法完成心理世界的具像化呈现
《解密》这类关注智力对决的题材,似乎天然适合用小说来表现。因为,小说可以通过多种修辞手法,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细致入微地描述高深的数学计算、复杂的智力博弈,以及人物面对困境时的情感变化,从而给读者带来层次和形式都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影片《解密》则深得扬长避短的精髓,没有对解密的数学原理进行过多的理论阐述,而是聚焦于人物之间的互动,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推动情节发展,使得观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影片的核心内容。
同时,影片借助梦境和幻觉,对人物高度焦虑、紧张、疲惫、兴奋时的心理状态,进行具像化的展现,将抽象的密码破译与人物的潜意识流动密切地结合起来,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也使得观众对人物的深度“解密”有了可视可感的媒介。
《解密》全阵容海报
尤其在容金珍关于迷宫的梦境中,影片通过暗调的画面、有压迫感的音响效果,以及大量的垂直俯拍和快速剪辑,使人物内心的焦躁与无助显露无遗。当容金珍在梦境中跌入海底,被巨大的漩涡裹挟时,海水中浮现的无数数字,则象征着解密的复杂性和智力博弈的紧张氛围。这种将梦境与影像相结合的手法,不仅展现了影片奇谲的想象力,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冲击和心理震撼。
除了与解密相关的梦境之外,影片中实际上还有关于爱情和人生的梦境。那个矗立于高粱地的高塔,符合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相关理论,将容金珍对小梅的情意萌动作了形象的描摹,那是包含了渴望、困惑、恐惧的多重情绪交织。这些内容,用文字表达也许不算困难,但对于电影而言,则需要在一种诗意的氛围中,渲染一种欢欣的情绪,同时又在独特的构图中,展现人物内心的不安。
《解密》海报,展现了师徒红色沙滩对弈的场景。
还有容金珍解开黑密的那个梦,套用了希伊斯的梦境,两人在红色的沙滩上对弈,有一种异样的血色浪漫之感。两个人都曾思考过“生前身后名”,都渴望在人世间留下自己的足迹。但是,当两人投身于密码领域,命运似乎对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们所做的一切,可能不为世人所知,也不会公开记录在案。这时,个体该如何自处?也许,希伊斯在黑密被破解之后,会有一种人生虚空之感。但对于容金珍来说,他在破译密码的过程中,却完成了对自我的“解密”,对人生顿悟,甚至是对人心的参透,这已然令人欣慰,更何况,他的功绩必将被国家所铭记,被后人所景仰。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影片有时缺少节制地沉醉于梦境和幻觉的展示之中,有些场景流露出强烈的炫技成分,不仅出现的频率过高,与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的联系也不密切。其次,与容金珍最亲近的三个人物的陈述,没有为观众提供关于人物更多的信息,没有为进入人物内心开辟新颖的角度。再次,必瑜和小梅都爱上了容金珍,但她们在讲述时,却无法提供必要的细节铺垫和心理逻辑,这无疑浪费了主观视点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考虑到整部影片的情节都由三个被采访对象来编排,影片大肆渲染容金珍的梦境和幻觉,就会遇到一个叙事学难题:假借旁观者展开的限制叙述,如何能像客观视点一样随意进入人物的心理世界?
饶是如此,我们仍然要肯定影片在题材开掘、人物刻画方式、家国情怀的书写等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毕竟,中国银幕上不缺大智大勇的英雄,不乏机智冷静的谍战英豪,但是,我们难得看到一个天才式的解密专家,难得看到一个内心丰富,性格复杂,同时又有些敏感脆弱的爱国赤子。
(本文作者系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