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职业伴娘: 为何我们需要一次恰到好处的陪伴?
伴娘,这一婚礼上需要仔细考量的角色。
是实现年少时和朋友许下的“你结婚了我来当你伴娘”的稚嫩约定,也是作为朋友这一身份能给予的最诚挚的祝福。
如今,“职业伴娘”这一身份异军突起。
这个身份的出现让人感到咂舌,“伴娘居然还有租的?”
事实上,这个行业目前正如火如荼发展着。据某伴郎伴娘租赁平台显示,该平台有 272446 位职业伴娘、伴郎可供选择,提供的业务服务能够覆盖全国 344 座城市。
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在这款软件上挑选符合你身高、长相、生肖、学历、性格等等要求的伴娘。职业一词,将伴郎伴娘赋予了商品化,消费者如同挑选心仪货品一般,在各项细微之处筛选对比。
但是,选择职业伴娘的准新娘们,究竟都是基于怎样的目的呢?为什么要在人生如此幸福且重要的时刻临时搭建契约关系?
难道真的是因为没有朋友吗?
“应需而生”的临时亲密关系
对于人生只有一次的婚礼而言,流程的完善与问题的规避,绝非多几次排演便能解决,而经验又需要多次的实操来累计,这看似相悖的方面,对于职业伴娘而言,却刚好是优势所在,有些职业伴娘出租自己高达 40余次,作为婚庆经验的“老手”, 在婚礼场上固然如鱼得水,直接一个狠狠“拿捏”。
职业伴娘文可指导策划婚礼流程,武可布置婚房制作道具,依靠经验的优势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职业伴娘通常给自己定位是「做新娘的朋友该做的事情」, 但这样模糊的职能描述包括但不限于:帮新娘保管物件、玩接亲游戏、帮新娘整理妆容和服饰等等一连串繁杂琐事。
看似职业伴娘并没有规范化的技能指标,但却方方面面考核着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使命感,守护一场婚礼的顺利完结。
婚礼中职业伴娘所发挥的作用,就如同摄影摄像、化妆师、主持人等身份一般,目的在于发挥个人专业所长,在相关环节中大大减轻新人的压力。
潇潇作为职业伴娘,已经有了十次伴婚经验。在潇潇看来,即便是只做一天的“闺蜜”,她也希望能够相处得融洽,更好地融入现场氛围。
接单前,潇潇会和新娘商量好自己的伴娘服样式、负责的工作,以及拒绝喝酒和婚闹等注意事项。
到了晚上的婚宴,潇潇会陪新娘、新郎一起敬酒,但并不喝酒。丰富的伴娘经验使得潇潇对婚礼的各项环节都把控得当,也为这场婚礼的圆满礼成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试问,这样专业的职业伴娘,谁会不爱?谁能不爱?
职业伴娘是婚礼行业催生出的新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据调查发现,微博#职业伴娘#相关话题总浏览量达到 19760.8 万, 而在几年前,这一数值却是寥寥无几。这足以说明职业伴娘已经从 “籍籍无名”的小众职业变成了“略有耳闻”的新兴职业。
虽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但有业内人士预计年增长会达到 25%-30%。在节假日,职业伴娘的热度更是再上一层楼,通常想要预订节假日的职业伴娘要提前几个月预约。
你以为职业伴娘是在这几年才出现的吗?
其实早在十年前,《中国妇女报》就曾报导:「近年来,出于各种原因和目的,租赁伴郎伴娘的新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这一现象更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了职业伴郎伴娘。」 职业伴娘在近年来的走红,虽不是什么新生经济模式,但与当下微型社交的社会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并且在更自由开放的婚恋观影响下于时间、空间两段各有联系展现。
关系拯救—专业的事还是得交给专业的人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璀璨的时刻,一场完美无误的婚礼总被已婚人士吐槽为可遇而不可求。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一场婚礼变数频发呢?不得不承认的是,被邀请而来充当伴娘伴娘的闺蜜发小总会被提及。
根据小红书关于“该不该让身边的朋友当伴娘”的话题讨论,调查发现,有许多已婚人士对此感到后悔,“不靠谱”、“神经”等消极词汇被高频提及,更有甚者和好友绝交。明明是陪伴和见证好友幸福的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
在婚礼过程中,事情繁多,新郎新娘无法对每位宾客面面俱到,有可能会忽略了身边一直在帮助解决琐事的伴娘的情绪感受;同时,可能会与伴娘产生小摩擦,认为伴娘没有帮自己做到“分内”之事,相互的一些误解,在疲惫加持下,往往使得矛盾愈演愈烈。
但职业伴娘的出现,就完美解决了这一困扰。新娘和伴娘不再是“好友”关系,而是一次性的“闺蜜”关系,在商业属性的加持下,减少了基于感情的思索纠结,要求被视作合理的契约。
也正因为此,越来越多的新娘选择职业伴娘,在某一租赁平台上,三年内订单交易量已高达 5000 单,而这仅是整个行业的冰山一角。
时间拯救——晚婚新娘的“救星”
根据中国习俗,伴娘通常要由新娘的「未婚」女性亲友担任,并且应当年轻朝气。然而在社会「晚婚」的大趋势背景下,亲友间往往难以找到未婚适龄女性出任伴娘。
通过浙江杭州民政部门发布的2022年婚姻大数据,不难发现杭州市男性平均初婚年龄 28.8 岁、女性 27.5 岁,与 2021 年相比分别推迟了 0.3 岁和 0.4 岁。结婚登记平均年龄,男性 31.7 岁、女性 30 岁,与 2021 年持平。
初婚年龄的不断后移,杭州并非孤例。根据民政部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在 2018 年—2021 年结婚的人群年龄分布中,20—24岁结婚的人数不断下降,各地结婚平均年龄越来越大,10 年间,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近 4 岁。
晚婚似乎成为了社会的发展趋势,这与教育水平的提升、结婚成本的上涨、婚恋观念的转变、女性的职场理念变化等各种原因都有所交织。
因而,当仪式传统与社会现实发生碰撞时,雇佣「职业伴娘」无疑是两全之策,一方面弥补了伴娘人数不足的缺陷,同时专业的职业伴娘能够让婚礼事半功倍,省去不少麻烦事儿。
空间拯救——远嫁姑娘们的“一次性”闺蜜
搜集社交媒体中关于职业伴娘的相关讨论帖,与晚婚同等高频提及的另一词汇是——远嫁。在交通便捷、文化畅通的今天,选择异地结婚并不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不过,对于远嫁的准新娘来说,邀请谁来当伴娘往往是很头疼的事情。一方面,路途遥远,热情的邀请,或许会给朋友带来困扰,而若默不作声,缺乏伴娘,在流程仪式上好像也不够正式。怎样可以不烦扰人际关系,又完美举行婚礼?职业伴娘便是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或许我们会想当然地以为,内蒙、新疆、云南这些边远省份会是职业伴娘较大需求地,但根据某职业租赁平台展示,浙江省、重庆市、四川省的需求量在全国居于前三。
或许对于远嫁的新娘而言,需要考虑的距离问题,真正遥远的不是现实的空间,而是心理上的认同与情感的联系。
自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城市化和社会流动,传统的家庭关系遭到极大的冲击。即使亲如父母子女,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的相处模式。
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2016 年至 2020 年的数据来看,年轻人跟父母的亲近关系比重有所降低,而疏远的情况更多发生在父亲身上。4 年间,18 至 30 岁的年轻人跟父亲的亲近情况下降了 4.4% 。
作为传统家庭关系中权威代表的父亲,年轻人与父亲关系的疏远也从侧面展现了青年一代从常规认知中的 “看中集体” 更偏向 “重视自我”,伴娘是否是朋友不再是统一要求,“我快乐”、“我轻松”的需求才是这一身份更重要的思考。
职业伴娘——新型社交缩影
职业伴娘的出现,不难看出人们的社交需求发生了改变。
人们为什么需要如此垂直化的社交关系呢?一大重要因素是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
据《女性消费力洞察报告 2024》对女性消费者的关键词总结不难看出,女性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享乐”“悦己”“个性”等关键词都揭示着,女性更在意情绪价值的追求。
另一方面,经济的独立也让更多女性有了选择的更大的自由。在近 5 年男女职场平均薪中,女性工资逐年上升,涨幅了 1444 元,与男性职工工资差距从 2222 元缩小 至 1253 元,缩小了差不多1000 元。
女性越来越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精神价值,可以根据自己现在的需要,精准选择“情绪价值”。
因此在快节奏发展的时代,面对生活成本、生活压力逐渐变大,人们对于建立亲密关系感到疲惫,追求更有效率、更简化的垂直化弱关系社交。搭子文化应运而生。
DT 研究院数据显示,搭子型社交在女性中更为流行:近六成女性有至少一个搭子。
而职业伴娘的出现则更有力的说明了女性所需要的精准垂直化的“一次恰到好处的陪伴”。
不过,职业伴娘作为新的社交需求,也是新兴的经济业态。正是因为它的 “新”,行业发展并不完全规范,职业伴娘的专业度良莠不齐,我们对这个行业的探索度远远不够。
人生安全、专业度、职业素养以及价格问题等等细节都需要双方进行不断的交流沟通。
而对于这种新兴的租赁形式,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认为:“伴娘伴郎和新人之间不是劳动雇佣关系,而是平等的民事关系,因此应当允许市场充分发展。 当发展到比较大的规模时,可能会出现相应的行业指导意见,但更多还是要靠市场进行调节。” 这诸多因素使得准新娘们寻找职业伴娘是有风险的,这到底是惊喜还是惊吓,我们未可知。
只有我们才能定义自己
职业伴娘,不是陈旧的观念里“没有朋友才租伴娘”,更不是对婚礼敷衍了事的态度。
对于这个新兴职业的出现,我们也可以窥探出这是一张时代的名片,是新型社交关系的新转变,是人们对于社交的新需求。
我们不再对人际关系有过多的纠结,更专注自身,不被任何交际裹挟自由的人生。
更多女性开始更专注自己,她们改变了固有的利他主义,她们不再首先成为任何社会身份,而是首先成为自己。
她们更加自如地成为自己,定义自己。
这是女性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是女性主义的又一次崛起。这一次,我们只想选择自己想要的;这一次,我们有底气的去选择一次恰到好处的陪伴。
当我们自己选择职业伴娘时,无需因为伴娘不是自己的好友而感到无所适从,也无需因为晚婚而焦虑。
而我们,不再受传统婚俗限制,完全而自由地主持着自己想要的婚礼。
职业伴娘的出现打破了这部分的传统模式,但所创造的新兴模式,该如何延续,我们等待时间的检验。
指导老师:高殿鸿
作者:吴锦美 冉静燃 刘毓琴 陈曦 张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