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德友协“和而不同”对话,史明德:中德需要更多理解和信任
7月25日,中德友好协会以“和而不同”为主题,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了一场“中德友好漫谈”对话会。中国前驻德国大使、中德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德国对外合作机构前驻东亚首席代表吉乐,德国导演、作家乌苇,资深媒体工作者张丹红进行了对话分享。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史明德不仅是中德关系的亲历者,同时也是塑造者。“我们现在需要更多的理解、更多的信任。”史明德在对话中表示,我们存在分歧,但是不应该扩大差异和分歧。需要寻找共同的价值,共同的利益,需要有机会开诚布公地讨论我们之间的分歧,这样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观点,而不是渐行渐远。
德国对外合作机构前驻东亚首席代表吉乐是一个瓷器爱好者,他还曾写过一本专门介绍中国瓷器的书,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是希望大家对于彼此能更好地理解,尽管存在文化上的差异,但希望更多地强调相互之间的共性。他说,中国现在放宽了签证的条件,这是一个非常智慧的改变,通过这样的改变能够增进人和人之间的往来,这也使得人们能够更多地去了解,让企业、让各个城市之间也能够有更多的交往,这是非常重要的。
德国导演、作家乌苇非常骄傲的是,他促成了话剧《茶馆》到德国巡演。邀请《茶馆》以及七十多名演出人员来到了德国,在14个城市进行了巡演,巡演非常成功,受到了德国媒体一致好评。“很多德国人当时都觉得即使是看中国的演出,也像在德国看演出一样,这种文化上的共通性是前所未有的,这样一种文化的交流非常重要。”
乌苇在中国生活了50年。他和中国画家黄永玉是朋友,他还将黄永玉的画展带到了德国,这是第一个在德国单独为中国画家办的画展。“我们也一直在努力能够从遥远的距离,将中国带给德国人,让德国人了解中国。”
但这些还不够,要了解中国,还需要亲自来一趟。乌苇介绍,今年5月份,一来自德国的旅行团来到中国,待了几周时间,亲自了解了中国真实的面貌。团员一共21人,年龄在20多岁到80多岁。
张丹红在对话中介绍,4月份,有两个高中毕业的德国年轻人在她家住了三周。两人对亚洲非常感兴趣,想在上大学前用一年的时间看看世界,亚洲是其中的重要一站。
“这两个小伙子去了西安、去了上海,我帮他们一起做了旅行规划,我们也一起在北京吃了北京烤鸭,我邀请他们一起吃饭,我们真的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间,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好的东道主,他们很开心。”张丹红说,他们现在也不断在和他们的朋友谈中国,谈他们在这里的经历,而且他们现在在上中国相关的课程。
史明德坚信,中德两国关系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因为这对两国人民都是友好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