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七宝棉业史:一周城市生活

陈虹静雯 王越洲
2024-07-27 13:13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6月22日,由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和上海文化出版社主办的“悦·读城市”公开课《何以上海——江南乡村空间历史回望》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行。会上,来自历史地理学、艺术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上海乡村空间历史图记》一书,分别从上海水网格局、江南诗意景观等视点出发,与市民朋友一同回望江南乡村空间的历史演进,探寻上海现代化进程的源头。

受这次公开课启发,我对身边的江南古镇——七宝古镇作了一次实地行走。七宝镇拥有江南水乡的典型面貌,自2001年老街修复开放以来,因为“七宝”传说故事、非遗民俗和特色美食等在游客和周边居民中积攒了相当的口碑,逐渐发展成上海热门古镇旅游景区之一。

在这次行走中,我发现矗立在街头巷尾的指路牌和位于古镇内的“棉织坊”展馆留存了七宝镇在明清时期作为松江府棉花、棉布集散地的历史痕迹。以此为线索,我在地方志书与历史专著等资料的帮助下,尝试对这座昔日棉业市镇的历史面貌进行还原。

(本期主持:陈虹静雯)

近期回顾

自从工作地址迁至七宝北横泾畔,坐落在北横泾(也称横沥港)和蒲汇塘交汇处的七宝古镇,成为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触及的“江南”坐标。

在上海现存江南古镇中,七宝的历史文化和区位优势都相当鲜明。它是距离市区最近的古镇,交通便捷,附近有成熟商圈和成片住宅区,常年游人如织,周边居民熟悉的老字号糕团店和年轻游客欢迎的糕点连锁品牌门店都能在老街站住脚跟。

自2001年初老街一期完成规划开放以来,七宝古镇以商业性旅游景区为自身定位,在游客中已经积累相当口碑。近期一篇七宝古镇的研究成果提及,游客有关古镇的文化感知中最为深刻的要数民俗文化(包括蟋蟀草堂、七宝相关传说等)、水乡文化(包括江南水乡的景观氛围与白墙黑瓦的建筑特点)和名人文化(包括张充仁纪念堂与陆机陆云后人的传说)三种。

但在行走古镇期间,我发现串联起小镇的主干街道如富强街、南东街,曾经是以典当、纺车等具体行业命名,这引发了我一连串的好奇:七宝镇在历史上是否存在过有别于今日的经济形态?它们在居民日常生活中扮演过何种角色?它们为何未能延续至今,以至获得与上述文化同等的关注?带着这些疑问,我通过实地行走,尝试对小镇的历史面貌进行还原。

坐落在古镇北大街的棉织坊,是棉织工艺的人文历史展览馆,集中展示了七宝棉织产业的发展史

棉织坊附近的布店、服装店

溯源:别名蒲溪,冈身之上

七宝镇拥有江南水乡的典型面貌,因为有蒲汇塘流贯东西而获得别称——蒲溪。如果说“七宝”传说赋予这座小镇以香火的气息,那么蒲汇塘的名字则彰显了市镇作为江南水乡的身份。蒲汇塘为太湖水系之一,历史上受盘龙、泗泾、横泖之水,东流过沙冈、竹冈、横沥诸水,汇注于龙华港而入于黄浦,流经七宝镇时将市镇一分为二。塘北属于青浦,塘南属于娄县(明代属于华亭,清顺治年间改属娄县),蒲汇塘北㙱桥以东属于上海县,小镇也就有了北镇和南镇的区别。

《同治上海县志》中关于蒲汇塘的记述

古镇北大街入口处的门楣上有“蒲溪”二字

七宝镇以塘桥为中心,南北大街为轴,至今仍然保持着宋代街道形制。蒲汇塘之于七宝镇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帮助搭建了市镇街巷的框架和骨骼,根据晚清七宝镇人顾传金辑著《蒲溪小志》,七宝镇舟楫往来、商贾贸易、田间灌溉,均仰赖由蒲汇塘、横沥港以及周边十多条支河构成的水网格局,可以说,蒲汇塘与七宝镇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皆有关联。

北横泾与蒲汇塘交汇处(图中上下为北横泾,左右为蒲汇塘)

蒲汇塘桥

说起世俗生活,避不开经济来源的话题,毕竟明清时期七宝一镇三治,一项重要原因就是增收田赋。不过,七宝镇位于竹冈与横泾之间,位于上海古海岸线“冈身”地带,地势高仰。冈身由海潮推拥贝壳沉积物形成,田土贫瘠,多为旱地,适宜种植棉花而非水稻,其次是蚕豆、黄豆等经济作物。据顾传金观察,当时镇上种棉花者十之六七,只有当棉花连年歉收,才有少数人改种水稻。

冈身地理分布示意图,出自《上海西部古海岸——冈身——的成因与年代》

崛起:“且资远贩,公私赖之”

七宝镇的棉花种植和棉纺织均为外来传入。宋末元初,棉花种子分南路和西路传入中国,其中南路首先传入广东和福建。根据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和王逢《梧溪集》,传说黄道婆在元初将海南一带的棉种和纺织技术传入江南(王健,2019),改善了这一地区的棉纺质量。棉花最初在乌泥泾一带种植,之后向松江府其他地区扩散,与乌泥泾同属一府的七宝在元末也开始种植棉花,并催生了本地棉纺织业的出现,特别是在元明政府将棉花列为常赋对象,鼓励民间种棉纺织的刺激之下,七宝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乡民“清晨抱布入市,易米花以归,来旦复抱布出”,一方面当然是在松江“重赋”压力之下,以纺织收入补贴家用成为生存法则,更多的是七宝发挥水运优势和三县交界的区位优势,帮助棉种与纺织打通本地以外的流通市场,商业辐射范围可以达到一二十里(约为五至十公里)(汤群群,2020),而同时期的闵行地区集镇间距通常在三公里左右,以经济利好刺激人们投入再生产,形成了规模。棉纺织业正是在上述多重背景的叠加中嵌入了七宝镇的历史。

徐汇黄道婆纪念馆中展出的部分棉布藏品,一江供图

明代中期以后,棉布已经成为全国流通的商品和人民普遍的服装原材料(张家驹,1959),上海产出棉布品种繁多,最常见的有扣布、稀布、标布和高丽布四种。其中扣布俗称小布和短头布,密而狭短,幅狭八寸,匹长五六尺,价格最低,出自东乡;稀布幅阔五六至七八寸,匹长二丈,有西稀、东稀之别;标布幅阔尺许,匹长二丈许,价格最高;高丽布又名洋袍,绫文棱起而疏,出自洋泾、高桥等处。

据清代农学家褚华撰著《木棉谱》,七宝所产稀布“七宝尖”(物之佳者为尖),可与三十四里外龙华镇所产的“龙华尖”齐名。另产标布厚实耐用,御寒效果佳,吸引客商来镇上坐庄收布,远销至“关、陕及山左诸省”。七宝“比户织作,昼夜不辍”,以市场为导向、周期活跃的棉花种植和棉纺交易为七宝镇崛起提供了较大的经济支撑。

有研究指出,七宝全镇人口在明代后期规模可能高达千户以上(陆希刚,2006),是松江府重要的棉花棉布集散地。棉纺织业不仅拓展市镇规模,也从空间塑造其商业格局,清代后期蒲汇塘桥南堍形成了专门制造、售卖布机、纺车、锭子等棉纺工具的行业街——纺车街,“长约三百余步”,所制脚踏纺车是经过黄道婆改良的三锭纺车,可使纺者“一手撚三纱,以足运轮,人不劳而工自敏”,七宝、莘庄、梅陇等地农妇使用此车,提高纺织效率,一黄昏可纺纱半斤。

蒲汇塘南岸的南东街,原名纺车街

退场:洋布战火,市镇转型 

如同棉种和棉纺自外部世界“闯入”市镇那样,七宝镇棉纺织业的衰落与退场,也肇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洋纱洋布的“入侵”。面对复杂的外界局势,织户们也曾予以调适,例如在纺织西稀布时采用洋纱,这种洋经土纬的织法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前土布衰落时止。据时人口述,1930年前后,日货行销给土布以沉重打击,土布的商品性生产几乎全部停顿(《江南土布史》)。

先有强劲对手,后有战火波及,乡村纺织工具在抗战中大多被毁,乡民不愿重置工具生产。解放后到六十年代,七宝乡村虽然发展种植,棉花却已让位于粮食生产。随着2003年全镇农业生产的停止,七宝的农业时代宣告结束,完成自身城市化过程。

今日七宝古镇仍保持着早年的市镇街巷和水系肌理,但是它于元末明初握住的棉花种植机会,随之催生的棉纺织经济形态,以及由此迎来的几百年市镇繁荣,如今还仅仅是以“棉织坊”展馆和街头巷尾的指路牌为栖所,被周身更为鲜艳醒目的店招“包围”,行色匆忙的游人不加留意,或许就此错过七宝作为明清棉业市镇的辉煌往事,实在可惜。

这段往事的发生,得益于七宝作为江南水乡拥有的灌溉和航运优势,得益于七宝地处上海古冈身之上而获得棉花作物青睐的土壤。以七宝镇为代表的一系列沪派古镇为节点,上海与江南交相辉映的历史编织而成,至今为都市上海提供滋养源泉,这一切都是天地造化却又像是命中注定。

(文/图 陈虹静雯,上海近代史爱好者,书评作品散见于《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媒体。)

本周主题推荐

《蒲溪小志》

中国自古就有纂修地方志的优良传统,早在战国时代,便出现了最初的修志实践。经过两千多年的摸索、探究,至清代臻于全盛,不仅体例完备,内容宏富,而且量多质优,种类齐全,除省、府、州、县外,乡镇也加入修志的行列,创历代未有之记录。本书记述了七宝的历史沿革、经济概况、社会习俗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上海人文历史的重要文献。

《高乡与低乡:11-16世纪江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本书以宋元时期太湖以东区域历史为例,尝试对“地域开发政区增设”模型作出更丰富的阐释。有关地域历史中行政区划变动的问题,曾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上世纪中叶,谭其骧在《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兼论浙江各地区的开发过程》一文中指出,县一级政区的增设可以成为研究地域开发史的一个切入点,因为一个地方创建县治,表明该地开发已臻成熟,如果考察较大地域范围内新县析置的序列,就有可能揭示该地域开发的空间趋势。

《寻找六边形: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1949年,康奈尔大学年轻的博士候选人施坚雅怀着对中国研究的热情来到战争中的四川,安顿在成都西南的高店子,展开了对中国乡村的田野调查。基于在高店子的田野调查以及大量文献资料,施坚雅在本书中引入“中心地”“六边形模型”等概念,剖析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及其现代变迁,提出了著名的市场体系理论和基层市场社区理论,跳出行政划分的范围,为中国研究开拓了新局面。

活动推荐

上海·市集社造公园vol.02

详情请关注 大鱼营造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谁的文学,哪个八十年代

详情请关注 讲座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从博物馆的“文明碎片”中了解江南文化

详情请关注 讲座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与光而遇 沐光而行:吴印咸影像之路启示

详情请关注 上海中国画院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千姿百态——中国各地区的特色舟船

详情请关注 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跨越世纪的情缘 ——中日动画百年交流简史

详情请关注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纯真时光展

详情请关注 斜杠设计 Slash Design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昆虫记——探索“虫”林秘境奇遇昆虫互动体验展

详情请关注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植物肖像12:短暂地想象自己是一株植物

详情请关注 klee klee微信公众号

北京·分享夜校值班 ——与“野生”共舞

详情请关注 北京中间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漳州·对谈叠叠叠!漳州北京路的时空交织对谈

详情请关注 大爱 JUNE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