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东周时期的洛阳与苏州:苏博回溯吴地与中原交流
东周时期,当周天子乘坐六驾马车巡视河洛时,在亚洲的另一端,亚述王或许正驾驶战车驰骋在新月沃土之上。
澎湃新闻获悉,7月26日,“中国古代文明”系列第二展——“东周时期的洛阳与苏州”特展在苏州博物馆本馆开幕。展览聚焦革旧鼎新的东周时期,在历史时段中与正在苏博西馆展出的“世界文明史”系列第三展——“亚述之王:亚述巴尼拔”相互呼应。据悉,展览遴选近240余件/套文物,依托洛阳、苏州两地历年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从城市考古、礼乐、军事、融合等方面,梳理中原与吴地之间交融共生的发展脉络,再现中华多元一体格局演进的历史进程。
吴王夫差剑展示现场 洛阳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藏
中华文明与亚述文明虽因山海绝隔,未曾有过直接交流,但两大文明同时存在于大陆两端,同样伟大,而又各成体系。两展同时推出,一东一西,展示中西文明在疆域拓展、城市建设、区域文化交融上所取得的各自成就,让观者既见江南,又览世界。
展览现场 跽坐人形铜灯座 洛阳博物馆藏
展览现场 错金银带流铜鼎 战国晚期 1979年洛阳西郊小屯村战国墓出土
展览现场
东周,自平王东迁洛邑始。在“礼崩乐坏”的表象之下,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经济与文化蓬勃发展。洛阳居天地之中,一边坚守原有礼制秩序,勉力维持周室统治,一边凝聚、吸收周边文化精髓,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成为天下视野的轴心。王城之外,是此消彼长的四方诸国,你唱罢来我登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吴文化便是位居东南的重要代表。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本次特展邀请近200件/套洛阳博物馆藏东周王城遗址文物汇聚苏州,意在依托考古遗物为观众讲述在“天地之中”各民族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为呈现吴国礼义风范的历史影响,禁止出境文物——三国朱然墓出土彩绘季札挂剑漆盘,也限时返回吴公子季札故里苏州展出。正值暑期苏州博物馆藏四大天王像内木函限时返场,加上常驻展厅的秘色瓷莲花碗,苏州博物馆本馆将有三件禁止出境文物同时在展。
展览现场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马鞍山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展览分“踏墟寻城”“朝周问礼”“兴兵征伐”“万殊归一”四大篇章,在详尽展示王城遗址、礼乐制度、车马兵器之后,特展的最后一个部分,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维度出发,将纷杂的文物嵌入到“多元”向“一体”演进的叙事线索之中,与观众一同探讨生产力发展对中华文明“大一统”格局形成的内在推动。
以“剑”为题引,见证东周时期的交流与碰撞
本次特展以“剑”为题引,围绕两柄“吴王夫差剑”展开叙述。两柄剑跨越时空重重阻隔,万里流转,见证了东周时期的交流与碰撞。
1991年,洛阳考古工作者对王城东北部的一批东周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吴王夫差剑的惊世发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兴奋不已,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吴地之剑如何流转至周王城的更多讨论和疑问。
吴王夫差剑 苏州博物馆藏
吴王夫差剑(局部) 苏州博物馆藏
吴王夫差剑 洛阳博物馆藏
洛阳位于周朝疆域的中心,地势险要,农业发达。西周灭亡,平王仓促东迁洛邑,在涧河两岸因天材,就地利,遵循周朝的礼制规范营建王城。王城北依邙山、南傍洛水,城市平面略呈方形,城内分布宫殿区、粮窖区、手工业作坊区、陵墓区四大功能区。
铜齿轮 洛阳博物馆藏
先民在长期实践中已掌握了滑轮、齿轮等的性能或力学原理,制成了用来提举、搬运重物的简单机械。
“王作”青铜鬲 洛阳博物馆藏
铜鬲出土于目前发现的东周王陵内唯一的“亞”字形大墓,器身铸有铭文,清晰的“王作”字样,说明这是天子的使用器。
陶质地下水管 洛阳博物馆藏
透雕四龙纹铜方镜 洛阳博物馆藏
从“朝周问礼”到“兴兵征伐”
先周泰伯奔吴的远古传说,是吴地与中原之间历史记忆的最初诠释。问礼中原,融入诸夏,成为几代吴王共同的政治目标。吴王寿梦即位之初,曾赴洛阳王城朝见周天子,请教诸侯礼乐,发出“於乎哉,礼也”的慨叹。吴公子季札出访中原,挂剑徐君之树的典故,也印证了中原礼乐文化对吴地的深远影响。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马鞍山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局部) 马鞍山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季札挂剑”的典故,是中国文学、绘画领域的经典创作母题,季札信必由衷的道德风范也因之千古传颂。
青铜礼器作为礼的物化形式,被周代贵族广泛用于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东周时期,青铜礼器逐渐挣脱原有束缚,开始向平民化、实用性方向发展。
错金银带流铜鼎 洛阳博物馆藏
双龙首包金银带钩 洛阳博物馆藏
东周时期的带钩形式多样,纹饰瑰丽,鎏金、贴金、错金银等工艺,与当时流行于青铜器上的纹饰工艺相契合。
蟠螭纹青铜盉 洛阳博物馆藏
战国早期,社会剧烈变革,中小贵族开始使用仿铜陶礼器或原始瓷器代替青铜礼器,从器型、纹饰到装饰细节,均忠实模仿青铜礼器。
彩绘蟾蜍双鱼纹陶盘 洛阳博物馆藏
东周时期的彩绘陶器,往往是在一件器皿上使用多种色彩,用色大胆,构图对称平衡,装饰性很强。
彩绘夔龙纹陶鼎 洛阳博物馆藏
礼与乐在东周时期充分结合。此时乐器以青铜、石质类最多,常在国家祭祀、宴乐等庄重场合演奏,时称“金石之音”。
洛阳伊川徐阳墓地出土铜编钟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藏
洛阳伊川徐阳墓地是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的器物组合具有典型的周文化风格。
石编磬 洛阳博物馆藏
东周时期,玉器已然成为礼制和最高伦理的物质载体,在文化意义上开创了以玉喻德的时代先河。这一时期,丧葬用玉日趋完善并逐步升级。
玉覆面 洛阳博物馆藏
玉器的使用大致分为“礼玉”“葬玉”和“佩玉”三种。古人曾认为玉能防止灵魂出壳,使尸体不腐。
谷纹玉璧 洛阳博物馆藏
东周时期,璧、圭、璜等礼玉仍继续制作使用。玉璧在祭祀时被使用来祭天。
龙形玉佩 洛阳博物馆藏
玉耳勺 洛阳博物馆藏
时至春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元化军事领导体系业已崩解,居于洛阳王城的周室军队就其规模、能量均大幅缩小,所谓“王师”已成虚名。
西周至春秋时期,兵车成为军事编制的核心,拥有战车的数量体现了诸侯国的军事实力。其后演变发展出乘舆及车马殉葬制度。
错金银卷云纹青铜軎 洛阳博物馆藏
軎(wèi),这种直筒状的铜帽,被套在车轮外的轴头上起保护作用。軎上有軎孔,可以插入长条形的车辖,使其固定。
青铜铃 洛阳博物馆藏
错金银青铜泡饰 洛阳博物馆藏
骨镳 洛阳博物馆藏
马镳(biāo)常与马衔成套出土,驾马之人通过缰绳来控制衔镳,达到改变马匹前进方向的目的,成语“分道扬镳”便出于此。
战争升级也推动青铜兵器冶铸技术发展到鼎盛阶段。吴地兵器在兵器铸造史上拥有重要地位,其铸造水平远超同时代各诸侯国。
箭镞 洛阳博物馆藏
春秋时期,弓箭性能显著提高,成为战争中重要的远射兵器。“射”也是周代贵族的“六艺”之一。
虎内带銎铜戈 洛阳博物馆藏
最后一件展品秦“半两”,东周时代终结的历史注脚
在“礼崩乐坏”的表象下,各诸侯国为争霸纷纷变法图强,社会结构剧烈变动,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伴随着诸国疆域的此消彼长,“华”“夷”之间的界限日渐淡化,追求统一成为了历史的主流。
金属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土地和赋税制度改革、劳动力扩充,进一步推动了粮食产量提高。
铁斧 洛阳博物馆藏
迫于战争导致的生存压力及稳定政权的需要,各国先后采取系列改革措施。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雕刻等手工业运营更为规范,冶铁和玻璃制作等新技术的出现丰富了生活器用的材质,呈现出百工兴盛、百业繁荣的勃发气象。
嵌玻璃珠山字纹铜镜 洛阳博物馆藏
铜镜背面的山字纹中间镶嵌了18颗蓝、白色蜻蜓眼玻璃珠,见证了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代,亚欧大陆两端的交流。
蜻蜓眼玻璃珠 洛阳博物馆藏
“泉布”即为货币,东周时期金属铸币正式取代贝等实物货币的地位,形成了以布币、刀币、楚币、圜钱为代表的四大货币体系。周王室所在的河洛一带,四方铸币广为流通,成为全国的商业贸易中心。
双孔玉贝币 洛阳博物馆藏
铜贝币 洛阳博物馆藏
吉-空首布 洛阳博物馆藏
魏国“安邑二釿”平首布 洛阳博物馆藏
刀币 洛阳博物馆藏
魏国“垣”字圜钱 洛阳博物馆藏
秦国“半两”钱 洛阳博物馆藏
展览最后,方孔圆形、字如其重的秦“半两”成为特展的最后一件展品,世界线收束,“以秦币同天下之币”成为了东周时代终结的最直观历史注脚……
展览现场
展厅现场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东周作为中华民族融合形成的初期阶段,为古代中国发展提供了包括礼乐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丰富的政治和文化遗产,促进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不断形塑着中华民族精神。
展览将持续至10月17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