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村超”办报、下田育苗……上海高校学子如何在乡村暑期实践?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邹佳雯 实习生 范歆笛
2024-07-26 09:3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暑期已至,各大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这个夏天,不少沪上高校学子选择深入乡镇,传承文化、宣推文旅、直播助农、技术支持等等,以知识与热情助力乡村振兴。

直播、办报、晚会……多媒体探寻“村超”故事

“20世纪90年代,村民在榕江县城河边的草地上踢球。后来,河边有一片农田被洪水冲毁后废弃,当地村民便铲平土地,拔掉杂草,砍下树枝做成球门,再用石灰粉画线,自制成一个简易的露天足球场开始比赛,这是最初的村超模样。”

在贵州榕江这样一个因为“村超”而走进大众视野的小县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0余位师生在这个夏天,尝试更深入地认识、挖掘、宣推这里的“村超”故事。6月26日,华东师大的师生抵达贵州榕江,在为期一周的暑期新闻实践中,用镜头和纸笔记录下乡土大地丰富多彩的足球热与民族情,形成了观看人数超50万的系列直播、广获榕江群众好评的每日小报、融村超文化于其中的汇报晚会等丰富成果。

6月27日,华东师大传播学院师生奔赴贵州榕江 本文图片均为各高校供图

实践期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榕江方面紧密合作,策划了三场大型直播活动,包括《乐在此方为乡:贵州榕江和美乡村主题阅读活动》《超级星期六:贵州榕江“村超”欢乐回归》《青“村”之歌迎七一——庆祝建党103周年青春诗歌会》。三场直播活动均由传播学院学生主持,并全程通过电视台客户端播出,从乡村振兴、民族文化传承、“村超”破圈等多个维度展现榕江故事。

华东师范大学村超报道团队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微信公号 图

此外,这次暑期新闻实践,新闻系吴钧老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共设计了近20个项目,不少同学身兼数职、交叉组队,参与多种形式的采访与报道活动。比如,“办报组”以通讯员联络的方式,每日收集传播学院师生在暑期新闻实践中的最新讯息,实践期间共编排印制出7期日报,还将每日小报分发派送至榕江侗寨的街头巷尾、村超球场的台上台下;“姣银魅影组”寻访侗族特色服装首饰文化,通过采访少数民族妇女、拍摄侗族手工艺品等方式,勾勒侗族女性将情感寄托于银饰中代代相传的家族故事长线,并在青春诗歌会上策划小型展览,让实践成果落地展示。

华东师大暑期新闻实践团在榕江办的第一期报第1版

“插班生”搭班“少塘主”,探索稻鱼共生与农遗传承

“来到青田,在这里体验了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看见红绿交替的‘彩色’浮萍,第一次见到鱼背部离开水面还能‘直立’的田鱼,第一次接触世界农遗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看到各色的青田田鱼栖身田间,每一次新奇的体验都构成了我丰富的‘插班’经历。”作为团队里非专业的“插班生”,上海海洋大学2022级本科生陈薄羽拥有了难忘的体验。

田鱼是浙江青田人对当地稻田养殖的一种鲤鱼的俗称,是我国稻鱼种养中最具特色的鱼类养殖品种之一。7月8日-14日,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跟随老师,深入浙江青田田鱼产学研基地及周边农业科技前沿区域,开展了一系列认知教育、劳动实践、技术推广与调查研究活动。

“插班生”配合上有专业背景的“少塘主”,在田间忙忙碌碌。为避免水田与育苗池水温温差过大,导致鱼苗应激,放苗时大家趁太阳把水晒热前就早早起床,清点鱼苗、清洗水桶、给鱼苗消毒,再拎着分配好的鱼苗,小心地沿着砖坝移到对应的水田,缓缓倒下鱼苗。

上海海洋大学学生在田间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科研也在同步进行。

2022级水产与生命学院研究生徐烨彤介绍,目前团队的研究重心放在了青田田鱼对稻田环境的适应性上,聚焦于水稻田环境是如何对青田田鱼的外形特征与生理特性产生影响的。同时,他们还帮助周围农户进行田鱼的育种,通过群体杂交选育出更符合农户需求、生长性能更优的新品种。

访谈、设计、直播推介,“三下乡”助农直播

“累计5万多点赞量,没想到我们第一次直播就超出预想!”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香樟缘”志愿服务团队的关博文同学开心地说道。

暑假以来,上海师范大学组成“三下乡”团队,前往全国各地开展乡村调研,短短一周就有3支团队不约而同选择公益直播形式,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开展助农推介活动,掀起大学生网络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热潮。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在进行助农直播

其中,首先开展公益直播的是前往江西宜春罗城镇的“香樟缘”志愿服务团队,这是一支由商科专业学生组成的志愿团队,自2015年以来便致力于远程线上支教。团队来到罗城扎粉非遗技艺传承人周志辉先生家中进行深度访谈,其后准备筹划,用两天时间探讨特色农副产品的宣传文案、设计农副产品宣传海报、规划直播活动流程,并对当地品牌运营中心直播间进行了创新改造。

借助学校“团在上师大”抖音直播平台,团队最终完成了时长2小时,包含农副产品介绍、非遗技艺推广、文旅科普、嘉宾采访、试做试吃等13个环节的直播活动。

开发文创产品,弘扬二十四节气与中医药传统文化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节气育药”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爱心暑托班、学校、社区宣讲,制作变装视频、科普视频,开发文创产品……全方位弘扬二十四节气与中医药传统文化。

社会实践团队指导老师郜丽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团队十余位同学来自上应大艺术与设计学院不同专业,学生们积极参与,项目内容丰富多彩。

“节气育药”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来到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岔路口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引领小朋友们穿越四季更迭,探索二十四节气的奥秘。

团队走进了上海的爱心暑托班,让小朋友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二十四节气与中医药文化的奥秘,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之一的杜灵菲同学即将升入大学二年级,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开展活动前团队成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收集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和道具,确保宣讲内容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此外,“节气育药”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还来到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岔路口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引领小朋友们穿越四季更迭,探索二十四节气的奥秘。通过讲述随季节变换而生长的草药,它们如何成为治愈身心的良方,让小朋友们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活动融入传统非遗文化掐丝珐琅制作,通过制作掐丝珐琅中草药,让小朋友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和中医药文化,体验不一样的东方美学。

“节气育药”社会实践团队开发的文创产品

团队成员还冒着酷暑来到了上海新华九如家街道,慰问社区退伍军人及其家属,为退伍军人及家属带来了精心绘制的二十四节气团扇。

目前,“节气育药”社会实践团队已深入学校、社区、书店等场所共进行了 27场宣讲,还精心制作了一系列以二十四节气和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短视频和文创产品,共制作发布了28个仿装短视频和25个科普视频,制作了24个原创节气IP盲盒,24个非遗团扇,24个掐丝珐琅书签和国画书签,24个茶包包装,24个表情包,4副节气四大美人国画,72个衍生文创产品,后期团队还将完成一本《藏在24节气里的中草药》漫画书,并计划把所有社会实践成果制作成VR数字展厅,以便更高效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鞠文韬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