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抽象”的年轻人需要治愈吗?| 湃客Talk

2024-07-26 07: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近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600号画廊”火热重启,新展“爱,食物和生命”聚焦进食障碍。策展人张沁文也曾经历进食障碍,在她看来,发泄在食物上的情绪,来自对爱的渴望。

焦虑、抑郁、进食障碍,这些“名词”常常出现在我们耳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马银珠说,心理健康科普让大家认识到了精神心理疾病的严重性,但同时也放大了精神心理疾病的影响。

i人和e人,淡人和浓人,抽象文案和嘴替文学,年轻人从未像今天这样乐此不疲地为自己“贴标签”,展示和剖析自我内心世界。关注青年文化的曹柠认为,年轻人的“发疯”其实是一个积极的词汇,要解放的不仅是社交媒体的表达,更是我们的生活。

7月21日,在世博文化中心“600号画廊”快闪分场,《湃客Talk》邀请了几位嘉宾,一起聊聊“抽象的年轻人”和他们“抽象”的内心世界。

(点击收听本期节目)“抽象”的年轻人,需要治愈吗?| 湃客Talk
【本期主播】

陈玉坤 澎湃新闻·湃客 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张沁文 600号画廊策展人、进食障碍科普up主、进食障碍亲历者

马银珠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

曹柠 B站知识区热门up主、播客《咸柠七》主播

【内容节选】

*以下内容为基于节目录音的口述稿,仅对语法与用词稍作修改。

“600号画廊”重启,为何聚焦“进食障碍”

张沁文:发泄在食物上的情绪,来自对爱的渴望。

我曾经是6年的进食障碍亲历者,在康复的中后期有5年的时间在做进食障碍科普博主,同时也做了进食障碍的首支纪录片、首个身材焦虑展,组建了现在中国最大规模的进食障碍同辈支持组织ED Healer。

这次“600号画廊”一共展出20多组作品,一部分是进食障碍诊治中心住院患者的艺术治疗创作,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从社会征集的作品。

这些作品风格各异,有一组摄影作品是一些餐盘,筷子上带了刺。通过形象的画面,我们能够更加理解,进食障碍者使用筷子的时候会有那么大的痛苦。

还有连载的漫画作品《住精神病院的22天》,讲述了进食障碍者很多其他的共病。作者在第一页写着 “想要被爱”,能够看到他们不仅是吃饭有困难,更是希望得到爱的鼓励。

另外一幅作品是在3年前和现在分别创作的。曾经的创作非常黯淡,食物失去了它们原本的颜色。作者康复后,绘画风格也有所变化了,变得更加多彩、更加立体。

创作者们想要表达的理念是:虽然进食障碍很多时候只是表现在进食行为上,但行为来源是“想要被认可”“希望得到家里的支持”这些想法。我们也能够看到,他们是因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经历,才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了食物上。

进食障碍患者对于很多事物的评价只有非常单一的维度,只有好与坏。但是如果说我们能够慢慢康复,更多地看到世界的多元性,那就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面、各种各样的色彩。

追求外貌完美的道路,没有尽头。

2018年初,我只有28公斤,住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面的龙华医院ICU病房。

我的病情比较简单,刚进大学的时候,就开始节食减肥。我并没有经历过太大的家庭创伤,生活还是很幸福的,但会对自己要求很高,长期节食,又大量运动,很快瘦到二十几公斤。

其实很多进食障碍的患者都是非常优秀的女孩。她们漂亮,成绩好,但是好像这种完美是没有尽头的。从高中穿着校服,到了大学“穿衣自由”,我们就有了更多衡量自己的维度,可能表现为照片的点赞数、体重的斤数。这些数字都像是一种激励,它们的增减让我们能够感觉到离完美更近。

那个时候我已经能感觉到,自己最初对减肥的渴望慢慢变成对食物的恐惧。它是一种心理上的矛盾,甚至我那几年都没有了情绪,很难去笑,很难感知事情的好坏。到后来经历了很漫长的一段时期才慢慢恢复。

所以,我当时分享这段经历后,就得到了大量的回应,这也是我创作的初衷:希望自己淋过雨,帮别人再撑一把伞。

600号画廊新展“爱,食物与生命”

马银珠:不要随便把精神疾病的大帽子扣在自己身上。

进食障碍是致死率非常高的心理疾病,高致死率一般是因为身体状况。比方说,在低体重的身体状况下心脏、肝脏、血红蛋白等会出现异常,身体机能可能都会变差。

身心确实是一家的,这在进食障碍者身上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进食障碍有非常多的种类。“体重下降到28公斤”这种非常极端的状况叫神经性厌食。进食障碍还包括神经性贪食、暴食障碍,还有其他的一些吞咽问题。这三种常见的进食障碍疾病都有非常明确的标准。

比如神经性厌食,是指相对同龄人来说BMI指数(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低于18.5,或者说体重在短时间内下降5%。医生会根据体重、极端怕胖的观念,还有病程等方面来进行诊断。

神经性厌食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它分为两种——暴食催吐型和限制型,也就是完全控制食物摄入。神经性贪食则会有暴饮暴食行为。还有单纯的暴食障碍,也就是控制不住地大量进食,但对体重是没有异常的关注。

除了进食障碍,年轻人可能还会有焦虑、抑郁、惊恐发作、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等非常多的心理问题。

失眠也是近几年非常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但并不是说,今天晚上我睡不好了,或者我连续两天晚上没睡着,就叫失眠障碍了,还要考虑很多其他症状方面的标准。其中一个标准是有没有对你的社会功能、生活、工作学习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果没有,那意味着你可能并没有达到疾病的程度。

心理健康科普让大家认识到了精神心理疾病的严重性,但同时也放大了精神心理疾病的影响。我希望大家不要把精神疾病的大帽子扣在自己身上,有一点不开心了,有一点闷闷不乐了,不用特别害怕担心。

 

“抽象文案”流行,这届年轻人的精神状态还好吗?

曹柠:年轻人的“发疯”也是一个积极的词汇。

虽然我自己没有精神障碍,但是情绪性进食还是存在的。我觉得这是现代病的一部分。我们用很多上瘾行为或者依赖行为,来充当自己生活空洞的替代物,不知不觉就被套进去了。

今天我们在这聊年轻人的“发疯”,在我看来也是一个更积极的词汇。大家已经像螺丝一样被拧得太紧了,如果连“疯”都不能发,没有情绪了,就变成一个彻底的“工具人”了。如果连表达自我的动力都没有了,那其实是更可悲的状态。

平时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把“发疯”当成一种媒介,试图就把它当成一个乐子。表面看起来非常玩世不恭,但你仔细想下来还是蛮值得同情的。有的时候我会喜欢在节目里跟不同的年轻人聊,试图找到一个对方的“发病逻辑”,也试图找到自我救赎的方法。如果只停留在就是情绪,或者只消解不建构,是很难找到一个长期的出路的。

其实“长期的出路”大家也都知道,包括愉悦的心情、适度的锻炼、健康的饮食,这些对大家很重要,而且很基础。但是,我们的环境是不是太严苛了?有多少企业会真的把员工的饮食、睡眠纳入到公司员工的考核里面去?你可以在家“疯”,但是在公司还要当一个合格的“工具人”。我觉得,是整个社会的“拧巴”才把年轻人逼到了一个角落。

前两天我跟一个朋友去club。我不是特别喜欢蹦迪,但有时候也会有“管他洪水滔天”的“毁灭欲”。我们不要去纠结说,“疯”到底符不符合大家对年轻人的期待。如果“疯一疯”更健康了,那就多“疯一疯”。反过来想,也许你要解放的不是你的社交媒体的表达,而是你的生活。

马银珠:去病耻化,是600号一直努力进行的工作。

600号出圈,医生们还挺意外的。我们一直致力于去病名化、去病耻化的工作,但没想到大家真的接受了。来600号逛一逛、看一看,并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这是个非常大的进步。

以心理咨询门诊为例,经常会遇到失恋分手的年轻人。分手失恋是一种疾病吗?并不是,这是人之常情,是人在经历事件后常见的情绪反应。

他们来到600号其实是想得到一些帮助,或者找一个发泄的途径。分手了,失恋了,哭一哭,吐槽吐槽,这就是排泄情绪的途径。甚至很多患者会跟我反馈:“为什么见到你,我特别想哭,哭完了之后好多了?”哭也算是运动,以眼泪的方式把你的负面情绪排泄出去。

宛平南路600号并不是什么特别恐怖的地方,它就是一个可以让你的情绪得到治愈的医院而已。让大家不要讳疾忌医,这是我们一直努力进行的工作,以后也会长期坚持进行。 

600号画廊展品《食物之路》

张沁文:希望大家多去“灵魂拷问”一下自己。

我其实是一个比较老派的小孩。上班的时候可能非常严肃,下班后也会出去“疯一疯”。但我的看法没有那么悲观,因为我自己能够感受到情绪有好情绪和坏情绪,它们都是健康的。

如果我知道上班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读书的时候应该学习什么,尽责地去完成每一件事,我是接受这样非常正经的时刻存在。我也接受有空闲的时间,那就下楼去走一走。

我觉得要正确看待很多事情,它都有两面性。你如果能够理解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是为了什么,你能感受到它给你带来的反馈是好的,那我觉得这就是一件很自洽的事情。

还是希望大家多去“灵魂拷问”一下自己。

摆烂、躺平?如何治愈我们的精神内耗?

马银珠:多了解自己的性格,多掌握排解情绪的方法。

我在临床上接触的来访者越多,越能看到性格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你是一个蛮有能量或者蛮愿意社交的e人,那你去跟别人输出交流是非常好的。但如果是本身比较内向,或者有点社恐的人,你让他硬性地去跟别人打招呼、多去参加社交,其实对他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因为比起比较热闹的环境,他会觉得周末一个人在家撸撸猫、做美食,或者安静地独处是一个非常舒适的充电过程。

不同性格的人,发泄情绪、排解情绪,或者说让自己舒适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多了解自己的性格,去多掌握一些排解情绪的方法。

其实任何一件事都有两面性。你光看负面的那一部分,永远不会开心。

我曾经临床接触过一个女孩,她比较喜欢安定的工作,但因为工作变动要去跑业务,这对于社恐的她而言是非常大的挑战,每天都处在非常紧张、闷闷不乐的情绪中。我就跟她探讨了新的工作可能带来的一些好处,比如工资更高、时间灵活、方便接送小孩……当她聚焦在工作的优点后,就觉得没想象中那么难,慢慢在工作中也结识了好朋友。

寻找治愈的方式,就像收集星星。——张沁文

我自己在进食障碍康复的过程中,尝试了所有可能让我开心的方式。我先去学跳舞,发现跳快节奏舞蹈的时候,回到家很容易暴饮暴食。

我去练瑜伽,发现瑜伽好像更向内一点,更加适合我,我能拥有更加平和的情绪,但同时又会发现瑜伽没有什么兴奋的点,很难坚持。

后来我又去学现代舞,发现现代舞好像是最适合我的一种,能够让我感觉到自己有所康复。

再到后来,我去了上海各种各样的市集,去了各种文化社群。我在一个摆摊的地方看到有人正在炒龙虾汉堡,当时就很感动。原来大家在意的东西都不在身材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在意的东西。

治愈自己的方式,都是可以自己探索出来的。我有时也会去公园里抱树,现在也很流行吸猫。

如果看到什么能让你眼前一亮的东西,你一定要好好把握它。它就像小星星一样,你要把它放在你的星星口袋里,你难过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就会好很多。

600号画廊展品

曹柠:现实生活不会因为网络世界变得更破败。

最近,“离职博主”成为流量密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把自媒体当成职业,寻找一些机会,认真地转型;还有一类就是广义上的离职博主,更多的是用当博主的经历填充自己原有工作缺失的意义感。

人没法完全栖息在没有意义的日常里面,所以总要有一个东西找补。我身边好多这样的朋友过来咨询,做自媒体好不好起步。那我就会先帮他分析说,你要看你的动机是什么?他很有可能是要找一个焦虑的出口。我就跟他说,如果你没有想好,没有正视问题的话,去盲目开始一个新的赛道,可能最后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有时候会说,一些做自媒体的人是为了不再做自媒体。他想要挣一笔钱,或者说想要去补充他的情感缺失,快速离场,其实不热爱这事。很多人不了解这些东西就去做,结果最后发现没有正反馈,反而占用了本来自己可以休息、可以用别的方式疗愈自己的宝贵时间,变得更内耗了。

真正的应该做自媒体的人,是喜欢表达、需要记录的人,踏踏实实地随着媒介技术的变化去适应。这是我的心态。

我特别想提醒大家,媒介技术不是没有导向性的。平台算法就像海平面,真实的生活在海平面以下。在网络上,负面的东西明显会比积极的日常要更能带来流量,也更能受到算法推荐的影响。

这两年,吐槽式的东西好像成了旋风一般,席卷了我们的生活,好像生活真的就是这样惨不忍睹了。但有时候我会想,今天的夕阳不还是很美吗?你和朋友不还是关系很好吗?现实生活并没有因为网络世界更喧嚣而变得更破败,反而是因为我们被太多的消极情绪给占据了大脑。

其实有的时候,把手机放下,切断这些来源,多出去看一看,多去探索一下,多去尝试一些未知的甚至有风险的东西,可能才是解法。

【时间轴】

02:54 本月最网红展览之一,在600号

06:36 瘦到28公斤,她经历了什么

16:51 600号如何成了“年轻人的精神家园”

23:45 失恋是不是病?找精神科医生哭一哭

27:30 36℃户外跳舞,“发疯”式疗愈?

36:35 为i做e,社恐打工人的心酸

40:52 卷起来的离职博主,填充工作缺失的意义

45:40 互联网吐槽大会,怎么火了

50:41 知名博主的养花心得:能产生心流

54:52 撸猫、抱树、露营……总有一款适合你

在小宇宙·荔枝·喜马拉雅APP,

搜索“湃客 Talk”关注我们 

策划、主播 / 陈玉坤

剪辑 / 潘华

监制 / 徐婉

实习生 / 潘徐籽芸 周呈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