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复旦-贵师大国情调研团走进息烽集中营:革命先辈们信仰坚定,让人敬佩

微信公众号FDU国小新
2024-07-24 21:58
中国政库 >
字号

“我从来没有来过这种地方。我不知道他们怎么坚持下去的,真的很难想象他们是依靠怎么样的精神意志去坚持这份事业的。”在参观完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之后,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张艺啦感慨道。

7月22日中午,复旦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国情调研实践活动走进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以下简称“息烽集中营”)。

贵阳市息烽县层峦叠嶂、地势险要,古来便是具有重要军事战略意义的“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国民党军统局在距息烽县城6公里的阳朗坝圈地80多亩建成息烽集中营,对外挂牌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

作为规模最大、管理最严、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息烽集中营被军统特务内部称为“大学”。重庆望龙门看守所则被称为“小学”,而重庆白公馆监狱被称为“中学”。军统抓获的革命志士,需先经过“小学”“中学”的关押审理后,再被送往息烽集中营,这一过程称为“升学”。

息烽集中营旧址大门。

走进息烽集中营大门,便可看到四个大字“抬起头来”,劝新关押进这里的“犯人”看清现实,早日“交代”。走过特务们的休闲活动场所与办公区,穿过围墙,便进入了关押与审讯犯人的“地狱”。围墙四周设有大量的岗哨,墙上写满了“天堂地狱,惟人自择”“明了趋势,把握可能”之类的标语,对“犯人”展开心理战。

息烽集中营内标语“抬起头来” 。

1941年,特务头子戴笠派周养浩担任息烽集中营的第二任主任。周养浩推行“狱政革新”,将集中营内的监牢称为“斋”。营内故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特”9个“斋”,共52间牢房。“用仁、义、孝、忠等具有儒家精神的词汇命名,表面上很人道,但实际上是想用这种冠冕堂皇的名称把那些残忍的罪行掩盖掉,我觉得既讽刺又虚伪。”在参观的过程中,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陈菁妍说道。

仁斋

与冠冕堂皇的标语与名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集中营内恶劣的生存环境。息烽集中营旧址复原了关押“犯人”的部分牢房,一间牢房的通铺要同时容纳20余名“犯人”,甚至无法翻身。每间牢房的墙上贴着曾经“居住”在这里的革命先辈事迹,其中,韩子栋、许晓轩、宋振中(昵称“小萝卜头”)等先辈也被作为长篇红色小说《红岩》的原型记录下来。 

牢房

集中营的一处角落藏着一个隐蔽的岩洞,被称为“猫洞”,是军统对革命志士进行刑讯的地方。“猫洞”边上立着一块牌子,描述军统在共产党人身上实施的残忍刑罚。复旦大学研究生赵雨璠在参观这一处时感到十分痛心:“猫洞中‘披麻戴孝’等刑罚非常残忍,集中营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如果意志不够坚定,就很容易被左右,那时候的革命先辈们信仰坚定,清醒勇敢,让人敬佩。”

猫洞

从1938年设立到1946年撤销,7年多的时间里息烽集中营关押了罗世文、车耀先、杨虎城、马寅初等共产党人、爱国将领和爱国民主人士1200余人。他们在这里受到严刑拷打与非人折磨,被秘密杀害或折磨致死的有600多人,集中营撤销时仅有72人被转押至重庆,后大部分被杀害于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的国民党大屠杀中。讲解员介绍,整个息烽集中营,“幸存者不足100人”。

息烽集中营旧址广场处雕像《忠魂曲》

“对于先辈们来说,信仰是高于生命的,他们永远把党和人民放在第一位,甚至可以将生命弃之不顾,所以哪怕经受了这么多折磨依然会做出反抗。”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肖玉曼琳说。

(原标题为《铁窗锁不住忠骨魂:复旦-贵师大国情调研团走进息烽集中营》)

    责任编辑:钟煜豪
    图片编辑:朱伟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