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埃及与当代埃及有多割裂?谁最有资格探索它
上海博物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特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正在火热进行中。线下一票难求,线上也掀起了一股“埃及热”。不少人都听说过,今天的埃及人并非“法老的后裔”,当代埃及也与古埃及有着天壤之别。那么,古埃及文明是否早已“团灭”?放眼全世界,谁才最有资格探索这个古老文明?
本次展览首席策展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国际埃及学家协会会员颜海英曾做客澎湃问吧,一起听听颜教授讲解当代埃及与古埃及之间的关系。
古埃及和当代埃及
@garald:请问古埃及文明和当代埃及文化之间断裂得很严重吗?
颜海英:这是一个好问题,值得咱们网友朋友和学界同仁们去思考。我在这儿说说我是怎么想的,这个答案是开放的,接受大家的进一步讨论。
从表面来看,当代埃及和古埃及的确有天壤之别:古埃及人信奉自己的宗教,有自己的语言和书写系统。这都和当代埃及的宗教信仰和书写系统不一样。于是乎我们总会有种印象觉得埃及文化断了香火了,和现代文化没什么关系了。可是仔细看看呢?事情或许没那么简单。古埃及文化并没有完全被“团灭”,就跟恐龙似的,看似灭绝了,结果呢,人家进化成鸟儿了,只是换了模样。
比如说古埃及语的书写系统:无论是圣书体还是世俗体都被人遗忘了,但是这个语言本身实际上留了下来。今天埃及的科普特教会依然会使用科普特语来作为仪式用语,而科普特教徒如今还占全埃及人口的6%-9%。即便是说阿语的人也逃不过埃及语的影响。埃及的阿语是有自己特殊的词汇的,而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埃及语中的很多词汇其实依然留在了阿语中。
除了上层文化,老百姓中也留着很多古埃及时期就有的习俗和习惯,有的稍有变形,有的基本上变化不大。在埃及学界,研究上埃及当代农民生活的人类学调查是被奉为圭臬的,因为他们的生活留下的物质文化和古埃及的物质文化有很多重合的地方,比如编篮子的方式,再比如建筑的方式,甚至是吃喝。
所以当我们说当代埃及和古代埃及文化割裂的时候,不要光看宗教文字等上层精英文化。毕竟,从希腊人到罗马人,从法蒂玛王朝到奥斯曼王朝,王朝更迭,埃及人一代一代却都生活在这片不变的国土上,所谓变化仅仅是信奉不同的宗教、用不同的书写系统,这些上层建筑上的、表面的变化。换句话说,许多古埃及的文化实际上是不随着政治变化而消失的。说得通俗一些,不是说清兵入关了,明代北京人立马就不吃炸酱面了。炸酱面还是照样吃,即便是新的王朝让人们剃头留辫子,但炸酱面还是炸酱面,换了个关外的酱,照吃不误。
谁最有资格探索古埃及?
@夜里小白船:既然现在的埃及和古埃及是两回事,那在这个世界上,哪些人跟古埃及人的关系最密切,最有资本去探索这个古老的文明呢?
颜海英:您提出的问题很多人都问过。很多人都认为现代埃及人和古埃及人的人种和文化联系不紧密,所以“不配”研究古埃及。我可以理解这种认识,因为从咱们中国人的角度出发,我们华夏民族在这里生活了几千年,有着绵延不断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中国人研究自己的过去是有资格的。由此我们觉得其他文明也应该找到像中国人一样“合法”的“继承人”。
但是世界古文明中有几个能像华夏文明一样幸运呢?反过来讲,人种、血统和地缘属地真的就等于绝对“有资格”吗?历史学家罗文索(David Lowenthal)和考古学家霍德 (Ian Hodder)都有过“过去即异乡”或类似的表达。即便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祖先的想法都不一定有百分之百的理解和认识,尚需要进一步探索。
虽然“过去即异乡”在学术界有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古埃及这个“异乡”是一个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异乡”,是我们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都要去努力还原、理解的古文明。
如今,埃及学是一个国际学科,来自全世界各国的人,包括中国的埃及学家同仁们,都在从自己的文化背景出发,贡献着自己的学说,丰富着人类对古埃及共同的理解。没有人比其他人更高尚,更有资本,也没有谁比其他人更低贱,更没资本。
如果您让我说谁最有资本探索古埃及,我会说,最有资本的人,不是所谓血统上或者地缘上距离古埃及最近的人,而是能平静地看待埃及千年来的风云变幻、宠辱不惊的人,是热爱这个古文明、希望拂去时间的尘埃来重现过去的人,是能以开阔的胸襟包举宇内、以全人类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