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雨带会“从南走到北”?主导哪里的雨季?

2024-07-24 11: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我国东部、中部的天气

与雨带息息相关

雨带的移动情况、降水量等

都会影响到人们的

日常生活、农业耕作等多个方面

那么雨带是什么?

它是怎样产生的?

我国有几条雨带?

各自又有哪些特点?

本期策划,带你了解“雨带”

↓↓↓

四条雨带主导中东部雨季

雨带是指有明显降雨的范围。气象学中,它常被描述为与大面积降水区相联系的狭长的云和降水的集合结构。当冷暖空气交汇时,其交界的区域即“锋面”,会产生大范围的雨区。在我国东部地区,这种雨区通常呈现为东西走向的带状结构,因此被称为“雨带”。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降水分布的重要天气系统。副高的位置和强度变化会导致雨带的位置和强度发生变化。从初夏至盛夏,雨带随着副高脊线的北跳而逐渐北移,为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带去降水。

夏季,我国东部地区主要有四条雨带、表现为三类雨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北方型有两条雨带,主雨带位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次雨带位于江南南部至华南地区;中间型和南方型均为一条雨带,分别位于长江至黄河之间和长江流域或江南地区。

这四条雨带也各有异同点。所有主雨带都是由于冷暖空气交汇和副高位置变化所产生,它们都对当地的气候和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由于各自地理位置和雨季开始时间不同,导致降水特点和影响范围不同,同时各雨带的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也存在着差异。

今年雨带移动“按部就班”

进程却“步步紧逼”

标志雨带移动及其变化的主要有三个气候节点,即南海夏季风爆发、长江流域入梅和出梅的时间。这三个气候节点与副高的位置密切相关,进而导致雨带和主要降水区从华南、长江,向北移动到华北和东北等地区。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今年4月4日,华南前汛期开启,较常年略偏早,而南海夏季风则于5月26日爆发,较常年偏晚。西南雨季在5月28日拉开序幕,整体发生时间较正常。随着时间推移,6月10日江南地区正式“入梅”。长江中下游地区在6月17日入梅,较常年偏晚3天;6月19日,江淮地区入梅,较常年偏早4天。目前梅雨汛期仍在持续,但已接近尾声,华北雨季和东北雨季已出现端倪。

从今年的雨带移动整体的情况来看,从华南前汛期到梅雨汛期,再到近期的华北汛期逐渐开始,雨带在“按部就班”地移动,相对正常。从起止时间看,没有出现较大异常。

“但今年雨带进程可谓步步紧逼,即在雨季的每个进程,雨量都偏大。”刘伯奇介绍道,从前期的北方汛期看,目前降雨中心大致位于黄淮地区,从山东半岛到黄河下游地区的雨下得非常大。因此,虽然今年雨带的影响范围与气候一致,但强度表现为降雨明显偏强。

近十年雨带北移北扩趋势明显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夏季多雨带的时空分布正在发生变化,北方地区降水呈现出增多趋势,包括黄河下游到海河流域、松花江到嫩江流域等。与本世纪初的情况相比,近十年的增加趋势最为明显,这与全球变暖导致的大气含水量增加有关。对我国来说,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并不均匀,北方降水增多更明显,南方降水甚至出现减少情况。

其次,从陆面角度来看,青藏高原的热力强迫也是北方季风雨带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全球变暖下,青藏高原积雪和陆地冰川加速融化,高原上空的气温变得更高,东亚地区的低空南风加速,将更多水汽输送到我国北方地区,进一步促使形成北方气候多雨带。

气候变暖也使得北极和热带外部升温速度更快,这将导致夏季东亚高空西风减弱,环流经向度加大,即西风带内的槽脊波动更加明显,因而更多的冷空气入侵我国东部地区,通过冷暖空气交汇进一步加强北方雨带。

近十年,夏季(6月至8月)北上热带气旋的发生概率提高,增加了北方极端强降水的发生概率。从研究角度来看,全球变暖背景下台风总数减少,但北上台风的占比在提高,使台风影响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降水的可能性增加。

谨防雨带在华北东北间

“跷跷板式”移动带来的强降水

专家分析,雨带在7月下旬至8月初可能进入东北地区,而“七下八上”北方雨带的时空分布可能呈现准双周振荡特征——即在华北东北之间来回移动,移动时间平均15天为一个周期。

那么,会存在雨带突然撤回的情况吗?“雨带突然撤回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雨带一旦撤回,带来的降水强度一定非同小可。因为势力极强的冷空气会改变盛夏冷暖空气的交汇地点,导致雨带撤回。”刘伯奇分析道。

对此,防灾减灾的重点又该放在哪里?彭京备指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降水局地性强、突发性强,极端性突出,并且北方相较南方地区,水系不发达,对暴雨和持续性强降水的防范能力较差。彭京备建议公众及时关注灾害天气预报预警信息,避免在暴雨、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时,前往山区、河堤、近水码头、河漫滩等区域旅游。

考虑到前期积攒雨水对路面安全的潜在风险,刘伯奇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巡视检修;北方山区及避暑地可能存在地形加强降雨的情况,需提前制订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尤其是旅游景区)防汛应急预案,未雨绸缪、做好防范工作。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专家顾问: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彭京备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刘伯奇

科普海报:魏思静 陈丽红 叶海英 杨奥清

原标题:《雨带会“从南走到北”?主导哪里的雨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