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纸短情长——潮汕侨批中的家国情怀
“侨批家书意绵长,银信交融诉衷肠。纸短情长话桑梓,家国情怀凝笔端。”寄送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亲人之间通过书信、汇款等方式保持联系和互助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一纸银信,寥寥数语,见证了海外华侨华人的奋斗历程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体现了广大侨胞和侨乡人民在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指导下立足于天下、奋斗于天下、发展于天下的精神内核。而在众多侨批中,潮汕侨批以其数量庞大、涵盖面广、内容详实,在华侨文化研究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对侨文化的重视和挖掘,侨批文化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作品将以潮汕侨批为窗口,深入了解和体会侨文化,用“数据+新闻”的形式,生动展现华侨们凝结于墨韵纸笔间“爱国、爱乡、爱家人”的家国情怀。
第一章:侨批溯源
潮汕地处沿海,先民素有出洋谋生的传统。鸦片战争后,随着广州、潮州等地的相继开埠,加之国内社会动荡、自然灾害和人口压力等因素,以及东南亚、澳洲等地区的相继开发,沿海百姓纷纷远赴重洋,踏上海外谋生之途。早期过番谋生的移民主要依靠出卖廉价劳动力为生,采集橡胶、修路、垦荒、种植是最为常见的谋生手段。华侨在海外谋生,思念亲人,便寄信报平安或问候家人,并将辛苦积攒的钱款汇回家乡,于是便产生了“信款合一”的特殊家书——侨批。
从侨批信件的寄出地来看,当时华侨的足迹遍布东亚及东南亚各国,最远的甚至横跨半球,去到赤道南端的澳大利亚。在信件的数量上,以泰国(24202条)和新加坡(17929条)寄出的最为频密,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两个地区的华侨比重。
潮汕华侨的信件多寄往家乡,主要是如今汕头、揭阳、潮州等市,也有少部分批信会被送往广州、梅州以及福建沿海等地区。
第二章:汇通天下
随着寄送银信需求的增大,一种专门为华侨华人递送银信、陪送华侨华人出国或归国为职业的人群应运而生。因为当时往来只能走水路,这些人被称为“水客”,在广府地区也被称作“巡城马”。
“侨批”的送达过程十分复杂,侨批馆(后改侨批局)必须定期收集、解送、投递“侨批”,并在“侨批”封正面写上国内收信人地址、姓名、寄钱币种数及南洋寄信人姓名。背面则盖国外侨批局图章,并在信封上写上列号、设簿登记;同时列出清单,附在“侨批”总包内寄出。而为了减轻重量,节约邮费,当时“侨批”用的信纸一般薄如蝉翼。
当时的“侨批”通过海路送达侨眷手中,侨眷收信后要马上回信,回信再经“批客”的手,送回侨批局,最后重返寄信人手中。寄信人得知家人已如数收到钱物时,这枚带有“往返”功能的“侨批”才算顺利走完了它的旅程。
二战期间,日寇侵占东南亚各地后,制定了限制华侨华人汇款的各项条款;二战结束后,出于对巨额侨汇的不安,南洋当局延续了限制华侨华人汇款的政策;而在新中国成立后,部分南洋国家配合西方反华势力,对中国进行政治与经济金融封锁,禁止或限制当地华侨华人汇款回国。
为保证侨批顺利送达,海内外的侨批业者发明了“暗语”。侨胞们对侨批中随信汇寄银钱的数目等信息进行隐藏,只有懂相关隐语的人才能破解。而侨批局为了广大侨眷的利益,也竭力在华侨华人、侨眷和海外联号批局之间进行沟通。
“兹付去烟纸壹佰块”、“兹付去烟纸柒拾片查收”、“门牌柒拾伍号”、“外付饼干捌拾斤”这些侨批内容看似平常,但其实另有乾坤:信中的“烟纸”、“门牌”、“饼干”等代指的是钱的数目,是华侨华人寄送侨批使用的“暗语”。
第三章:尺素丹心
仁爱孝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已知人物关系的39916条数据中,晚辈向长辈寄送的书信占比就接近半数(47.05%),兄(姐)弟(妹)之间的批信来往也有将近万条(9101条)。
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字里行间,有“候有业可任自当厚寄,决不致(置)于脑后”一般笃诚守信的优秀品格,有“火船驶过七洲洋,回头不见我家乡,是好是劫全凭命”那样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更有“宜知国与家一体,须唤启精神,以御外侮,最后必有一日之所希望也”的家国情怀。
纸短情长,单薄的批纸上,浸透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一片深情,昭示着他们对家乡、骨肉的责任感。侨批文字真实记录了中国海外移民艰辛奋斗的心路历程,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开拓进取又不忘根脉、身处异地仍心系家国的深厚情怀。
海外华侨身在异国,心系故乡,稍有积蓄便寄钱回家,赡养父母、妻儿,甚至仅一元钱也要掰成两半,一半生活,一半养家。
从清末至1980年代的100多年的侨批历史中,侨批封上有着丰富的货币信息:从金属货币到纸币;从外国银洋、本国银元到国币、法币、金圆券;再到人民券(旧币)、港币、人民币等……见证了近代中国的货币历史以及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海上金融丝绸之路”。
第四章:侨见未来
涉侨文物建筑凝聚着海外华侨的历史,是展示华侨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海外华侨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从20 世纪 50 年代起,华侨博物馆开始陆续建立,对华侨华人有关的历史见证物进行收集和保护,对有关的文化和历史进行展示、研究和传播,其中以广东、福建、浙江等一带居多。
“批”一封,银几许,跨越山海,辗转归乡。2013年6月,历经多方数十年的努力,备受全球华人关注的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如今,除了专门的从事华侨文物保护的华侨博物馆外,我国多个省市的各类博物馆中也有许多华侨文物收录在册。
在馆藏数量方面,黑龙江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收录了大批旅俄华侨的书信及器物展品,书写了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百年俄国华侨史和中俄(苏)人民友好史。而在我国华侨的另一个重要发源地——福建,也在华侨文物的搜集保护方面做出了了重大的贡献。当前,我国各地博物馆所收录的华侨文物种类较为丰富,涵盖了从艺术到生活领域的各类藏品。
结语
赓续文化命脉,厚植家国情怀。“侨批成为世界记忆遗产并不是终点,而是研究华侨文化的新起点。”如今,水客的身影与批局的繁荣早已随时代的前行而暗淡,但是以侨批为代表的“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心系桑梓”的华侨文化却永远不会过时。你我都可以是新时代“侨”文章的执笔者。
数据来源/参考资料:
1. 潮汕侨批文献查询统计系统
(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共同研发)
2. 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特藏资源)
3.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
4. 汕头档案馆
5. 百年跨国两地书·福建侨批网上展厅
6.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家国情怀寄尺素 这些侨批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7. 汕头发布:《潮汕侨批之最 ② | 字少事大!侨批上的数字如何讲述“金融风暴”?》
8. 汕头发布:《潮汕侨批之最⑤ | 写回批先看说明书?这些侨批暗语你知道吗》
9. 晋江统战公众号:《闽南侨批及侨批上的货币称谓》
10. 中国侨网:《潮汕侨批:尺素渡海 纸短情长》
作者 | 唐颖妍 黄芷欣 李桂霞 朱辰暄
指导老师 | 赵甜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