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有时,我更期待和陌生人说话

2024-07-22 11: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撰文/Stardust(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运营/苌琦

电影《阿甘正传》的开头中,一根羽毛随风飘落,飘向阿拉巴马州的一个长椅,落在了阿甘的脚下。阿甘将和同等公交车的路人讲诉他一生的故事,简单淳朴,全心全意。和阿甘一样,对陌生人,我们仿佛能更轻易地道出心中的真实。

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未知的是美好的。比如,相信“生活在别处”,为异乡偶遇的景色而感动,期待与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发生故事。“陌生人”是谁,他长什么样子,有什么故事,有时并不重要。“陌生人”更像是一个符号,向他们倾诉感到安心,离别也不需来回告别,有了交集和共鸣会感到十分美好。因为距离感的存在,人们少了几分顾忌。

Brandon Doman 曾发起了一个“strangers project”(“陌生人计划”),他带着纸笔,走上街头,邀请路人分享自己想说的话。结果,很多人讲的都是不便于和身边人说的内心的秘密。能向陌生人倾诉出来,让他们卸掉了一些内心的压力。

陌生人们都分享了些什么心事呢?

“上周我逃跑了,我没告诉任何人。我的“乡愁”太严重了,只能搭火车去听 Bob Dylan。可能也不是真正的乡愁,只是对一个未知地方的渴望。”

“每天,我都觉得自己像是一个穿着妈妈高跟鞋在房间里来回走动的小女孩......我渴望一种被释放的感觉。我时常觉得有很多条绳子拉扯着我,但我周围的人看不见那些绳索,他们觉得我是自由的,其实他们知道的那些关于我的事情很多都是不真实的,因为我向他们撒了谎,我并不是一个诚实的人。”

相信你也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更期待和陌生人说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为什么呢? 

- 和你谈话,我感到很安心 -

交谈中,我们总是在寻找倾诉欲望与自我保护的平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是在人们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形成的。

所谓自我暴露,就是向别人说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暴露自己真实且重要的信息。这种自我暴露可能带来风险:比如冷淡,你发现对方对你的倾诉漠不关心。比如被控制,对方对你了如指掌,就有可能利用你的信息控制你。

人们害怕自我暴露带来的风险,但又有倾诉的需求。而陌生人既可以提供一个宣泄的出口,又避免了自我暴露带来的风险。就好像树洞和一些社交软件的存在,有时候人们不需要任何回应,只是憋在心里太难受了,想找个地方说说。深夜,一首歌下的评论,某个留言板上断断续续的句子,或是某张图片某段文字下的回复,都不求回应。但若突然得到了回应,定是极大的安慰。

 

- 在你面前,我没戴面具 -

生活中,我们都戴着人格面具。人格面具(persona),在荣格的心理学中,指一个人扮演某种角色时,性格公开展示给人的印象,以便取得社会的承认,但这种性格并不一定是他本人的。

在父母面前我们会带上乖孩子的面具,在朋友面前我们会带上友善体贴的面具,在伴侣面前我们会带上忠诚真挚的面具。一旦面具形成,就很难摘下来。为了维持我们在特定人心中的形象,我们说话会变得小心翼翼。当我们说出的话与平时形象不符时,也很难得到支持与理解。比如,一个成天乐呵呵的人,在诉说很悲伤的故事时,别人也会觉得没那么忧伤。

而陌生人不一样,彼此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不知道身份和背景,交往中没有任何面具。陌生人之间不需要担心自己形象的崩塌,也不需要担心关系的破裂,更不用担心秘密的泄露,或是被拒绝后带来的自我否定,展现的往往是自己真实自然的一面。当你想从生活的水面浮出,换一口气,终于不用带着面具,那是何等的自由。 

- 听你讲话,我能理解你 -

人们通常认为与亲密的朋友交谈会比同陌生人交谈更容易,更能满足自己倾诉的需求。但几名心理学研究者在实验中发现,与朋友间的亲密关系会导致人们高估他们沟通的程度,这种现象被他们称为亲密-沟通偏见(closeness-communication bias)。

在第一个实验中,陌生人和朋友分别用一个含糊不清的句子向被试传达一个特定的含义,被试对句子含义进行理解,并告知正确理解的自信程度。结果发现,相较于陌生人而言,被试高估了自己对朋友表达的理解的正确性。当理想遭遇现实,就会有落差感。

在第二个实验中,有两种身份的被试。一类称为“指导者”(director),一类称为“接收信息的人”(addressee),指导者分别由朋友和陌生人担任,做了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实验者让指导者坐在网格框前面,能看到网格框上部分物体,有一部分被遮挡。接收信息的人坐在网格框的另一面,能看到框架里所有的东西。director指导addressee如何移动网格框中的物体,addressee因为能看到更多的物体,可能会因为相关的物体而犹豫该移动哪一个。

比如,在addressee面前有一个电脑鼠标和一个老鼠的玩偶,而director只能看到鼠标,当指导对方将鼠标移到另一个位置时会说“move the mouse”,addressee就有可能会因为两个物体的相关性而犹豫。

实验者们认为,addressee看向或触及只有自己能看到的相关物的倾向,反映了他们在接收对方指令时受“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的影响程度。而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在接收朋友指令时更容易受“自我中心主义错误”的影响,更难做到违背自我中心。

实验者对实验结果的解读是:因为陌生感和距离感的存在,人们潜意识里会积极“监视”陌生人说的话,也就是说会更认真地听他们讲话,理解他们话中的含义,就更有可能获得自己想从谈话里得到的内容,共鸣或新奇感。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容易获得满足感,好比进行了一次“畅谈”。而与亲密的朋友交谈时,人们“放松了警惕”,更容易忽略朋友话中的真实含义,并更多的依赖自己的观点。

更低的期待,甚至不抱期待,让现实和理想的对比不再那么突兀。更少的“自我中心主义”意味着更多的倾听和理解,同样也更容易被理解,这是相互的。卸下了“害怕不被理解”的压力,对话也变得轻松自如,深入心底。这样,我们仿佛更期待和陌生人说话了。

但朋友之间呢?这个实验的结果让我们不免感到担心,因为相互理解而走到一起的朋友,却又因为亲密而相互忽视,这一切的发生我们竟毫无察觉。这听来有些嘲讽,“亲密感”挽救了我们的孤独,却又让我们容易忽略对方,陷入浑然不知的孤独,就像鱼在水中生存,但又渐渐忘记水的存在。能肯定的是,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友谊,毕竟一个实验不能代表所有的友谊。但却是一个提醒,不要因为了解而忽略朋友此刻的感受。有时,我们需要跳出水面,感受缺失,然后重新认识。

遇见一个你不曾认识的人,你对他没有过多的期待。在短暂的陪伴里,或许你只是想倾诉,甚至不求回应,但在今后的生命中,你却会时常想起这个陌生人。正如同这句话“陌生人之间的爱只在几秒钟内发生,却能延续整个生命。”不开心时,回想这些短暂却奇妙的体验,往往能“save our mood”。

要庆幸我们是陌生人,如果我知道了你的名字,我就要开始关心你,就不能有话直说了。

再见,陌生人。谢谢你听我说话。

PS:在生活中有一个误区:我们往往把粗鲁和坏脾气留给亲密的人,而把优雅和耐心留给陌生人。这值得我们思考。

PPS:“遥远的相似性”虽然吸引人,但并不是所有陌生人都是美好的,未知背后或许是陷阱。

参考文献:

[1]. 荣格著, 徐德林译. 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1

[2]. Kenneth, S., Boaz, K., Nicholas, E., Travis, C., &Ashley, S. (2011). The closeness-communication bias: Increased egocentrism among friends versus strang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7, 269-173.

[3]. Keysar, B., & Henly, A. S. (2002). Speakers' overestimation of their effective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 207-212.

[4].  Epley, N., Keysar, B., Van Boven, L., & Gilovich, T. (2004). Perspective taking as egocentric 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 327-339.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