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创向新|科创板渐成“硬科技”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支点”
2024年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交易5周年。五年来,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首块“试验田”,科创板逐步向纵深推进,已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
近日,多位科创板上市公司创始人及董秘等“关键少数”人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科创板以多元包容制度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不仅为科技创新在全生命周期中,提供可接力、有效定价的多元资本支持,同时,也逐步成为助力上市公司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支点”。 获得资本支持的科创板公司,也在不断聚焦重点领域加快科技攻关,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都有众多成果,形成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坚实技术保障。
对于科创板未来的发展方向,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希望科创板在坚守“硬科技”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优质未盈利企业的上市包容性,优先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的“硬科技”企业,提升科创板并购估值的包容性,建议吸引更多长期资金入市,通过推出更多适合长期投资者的投资产品和工具等等。
科创板首家药企上市4年净利增逾350%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9日收盘,科创板培育了573家“硬科技”上市公司,总市值达5.16万亿元。科创板公司营收由2019年1471.2亿元,增至13977.8亿元,净利润从178.1亿元增长至759.6亿元。科创板在成为中国硬科技高地的同时,激发了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技术与市场的活力,硬科技成色凸显,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多家上市公司营收、净利润稳定突破。
例如2019年8月在科创板上市的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微芯生物”,688321),不仅是科创板首家过会企业,还是科创板第一家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
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坦言,微芯生物是科创板最典型的受益者,也验证了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扶持路径可行性。
“创新药领域创业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和长周期,几乎是九死一生。”鲁先平表示,微芯生物成立于2001年,在科创板上市前的近18年时间里,来自创投机构投入只有几千万元,公司也因资金匮乏而发展缓慢。科创板上市后,微芯生物获得了资本大力支持,通过IPO募资10.21亿元、可转债募资5亿元,有力地支撑公司的发展与新药研发。
公开资料显示,微芯生物主导研发中国首个原创抗肿瘤新药西达本胺及全球首创的PPAR全激动剂西格列他钠填补了国内治疗领域的空白;2023年,微芯生物旗下的代谢病领域国家1类新药西格列他钠以及西达本胺片(爱谱沙®)通过医保谈判,进入国家医药目录。
上市以来,微芯生物业绩实现稳定增长,营业收入从2019年的1.74亿元,在2023年增长至5.24亿元;归母净利润从2019年的1946.54万元,在2023年增长至8884万元,增幅达356.4%。
科创板充分激活中国科创生产力
科创板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制度下,一大批在原有制度下无法登陆A股市场的“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截至7月22日收盘,已有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表决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0家采用第五套标准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其中,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云从科技-UW”,688327)就是一家上市时未盈利、特殊表决权架构企业。
2022年5月27日,云从科技-UW正式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成为科创板“AI平台第一股”。在上市后的一年时间里,云从科技在技术上的突破可圈可点,发布从容大模型,启动运营西部智算中心,并联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共建通用大模型研究中心。得益于客户对数智化未来应用的可能性的看好,人工智能相关产品的需求明显增长,云从科技-UW收入规模呈现相对稳健增长态势,实现营业收入62812.21万元,同比增长19.33%。得益于云从科技-UW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产品随着市场的推广,销售规模显著跃升,公司整体毛利率较上一财年实现了稳步提高,由2022年的34.37%提升至52.29%。
“科创板为云从科技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并购工具,改善了公司的财务结构,提高了抗风险能力,IPO募集资金的有效运用不断提升公司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各方面实力,助力了公司的经营发展和技术创新,经营业绩稳步增长。”云从科技董事会秘书杨桦向澎湃新闻说道,“科创板允许创新企业上市,这对于初创科技企业而言较为重要,因为我们往往需要资金投入来支持科技创新和发展。而科技创新企业通常都具备高投入、高成长、强创新的特性,这导致大部分科技创新企业更多的价值来自未来的发展前景。”杨桦强调,“二级市场给予云从科技一个更大的平台和勇气,公司更有信心让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壮大,充分激活中国科创生产力。”
除了为企业创造融资环境,科创板也成为企业提升知名度的重要渠道。
2020年11月24日,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控技术”,688777.SH,瑞交所证券代码: SUPCON)成功登陆科创板。中控技术成立于1999年,是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领先企业之一,是流程工业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控技术的主营业务符合上海证券交易所重点推荐的“高端装备”之“智能制造”领域。
中控技术董事会秘书、财务负责人、副总裁房永生向澎湃新闻说道,公司上市后,品牌美誉度与客户认可度得到显著提升。“上市前,中控技术已被视为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工业自动化公司,但上市后,公司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用户对公司承担大型项目的持续服务能力以及成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的期待显著提升。”房永生还表示,科创板的“硬科技”属性为公司树立了科技创新的“金字招牌”,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形象,为公司跨行业拓展新兴业务给予了很大的助力。
房永生介绍道,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成功募集到16.37亿元,为后续的研发投入、市场拓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资料显示,中控技术研发投入持续保持较高水平,每年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稳定在11%左右。2020-2023年,研发费用累计为24.59亿元。
江苏硕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硕世生物”,688399)副总裁兼董秘胡园园也向澎湃新闻表示,硕世生物在2019年12月5日科创板上市后,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得到提高,在商务谈判及日常购销活动中占据了更为有利的竞争地位。公司净资产、总资产分别由上市初期(2019年底)的10.21亿元和11.54亿元增长至2023年底的34.05亿元和39.0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 35%,这一成果彰显了公司稳健的发展态势和强劲的增长潜力。
硕世生物在硬科技领域同样硕果累累。根据已取得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备案凭证、国内授权专利分别由上市初期(2019年底)的53项、30项增加至2023年底的125项、79项,为公司未来发展持续注入充足的原动力。
此外,赛诺医疗科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赛诺医疗”,688108)向澎湃新闻表示,科创板上市使得赛诺医疗在面对行业挑战时有了迎难而上的底气和能力。
“2020年,公司上市后不久,国家推出冠脉支架集采政策,由于公司新一代合金材质药物支架尚未完成国内注册,未能参与此次集采,彼时公司冠脉支架的销售额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70%,集采对公司经营产生重大冲击,营业收入大幅下降,并由盈利转为亏损,公司面临严峻考验。”赛诺医疗表示,公司发展并未因此停滞不前,反而以此为契机,开启了自我革新之路。
2021年至2022年首轮冠脉支架集采期间,公司利用科创板上市带来的资金支持,公司持续研发创新,加速在神经介入、冠脉介入等领域的研发投入,优化了治理政策,提高了运营管理效率,在持续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同时,依托科创板灵活的股权激励政策保留并吸引核心人才,持续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2023年至2024年,公司上市后大力投入的研发创新成果持续商业化,为公司的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公司逐步走出困境,为后续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中国版纳斯达克还要走多远
在科创板成立五周年这一重要时刻,回顾其发展历程,科创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更加包容、高效的融资平台,也推动了资本市场制度的深刻变革。不过,科创板从设立之初就被冠以“中国版纳斯达克”的期待,到如今科创板距离纳斯达克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科创板在制度设计上借鉴了纳斯达克的一些特点,如注册制、更灵活的上市标准等,但其制度成熟度和市场深度还需进一步提升。例如,纳斯达克拥有更加成熟的衍生品市场,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杨桦表示,纳斯达克吸引了大量全球企业上市,具有高度的国际化水平。相比之下,科创板虽然已经开放给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但在国际化的步伐上仍有待加快,包括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和跨国公司。
此外,杨桦还表示,纳斯达克周围形成了一个包括风投、孵化器、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完整生态系统,这对于初创企业的成长至关重要。科创板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各类服务机构的合作,完善整个创新生态链。
从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到全面注册制改革落地,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不断取得进展。与此同时,外界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仍充满期待。
在下一步改革期望中,房永生则表示,希望科创板进一步完善交易机制和风险防范;研究优化做市商机制、盘后交易机制等,提升科创板交易活跃度。同时,加强市场风险防范,确保市场平稳运行;建议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降低科创板个人投资者入场门槛,建议将前20个交易日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内的资产日均降为10万元人民币;建议吸引更多长期资金入市,通过推出更多适合长期投资者的投资产品和工具,如科创50指数ETF等,满足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
杨桦表示,科创板的改革前景有希望聚焦于进一步提升市场效率、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进一步提升对优质未盈利企业的上市包容性;优先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的“硬科技”企业;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股票期权、期货等衍生品;与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更加紧密地结合,形成政策合力;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支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等。
胡园园则建议到,强化科创板“硬科技”定位。发挥科创板在资本市场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细化科创属性评价标准,包括研发投入、专利数量、技术领先程度等,确保科创板上市企业持续保持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对收/并购、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引进资金发展的企业予以支持,提升科创板并购估值的包容性。支持企业通过收购上下游资产,优化产业链布局,提升整体竞争力和供应链稳定性,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房永生还建议优化私募股权创投基金退出“反向挂钩”制度,支持合理减持诉求。也有业内人士向澎湃新闻建议,希望科创板在并购重组时,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建议对高研发投入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如再融资时进一步放宽如现金分红等限制。
“我们相信,科创板将持续提升中介机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等市场参与者的责任意识,确保市场健康发展,以及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最终目标是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企业融资平台,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杨桦最后说道。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