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风物二十四节气|大暑:观荷生凉风,笔底避暑热

宗和
2024-07-22 08:21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今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中国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在民间有观莲赏荷、晒伏姜、喝伏茶、烧伏香、斗蟋蟀、送“大暑船”等习俗。

在传世书法作品中,有关避暑的内容,五代与宋代文人手札中颇多,如蔡襄《暑热帖》中有言:“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

民俗:观荷纳凉,凉茶防暑

盛夏消闲,首先是与荷花相关,比如古代有观莲节。

从宋代至今,画家笔下的荷花更是一片清韵。宋代《出水芙蓉图》设色端庄大气,宋人写真微妙处,让人慨叹;明代文从简画荷雅淡之极,题诗“水面闻香”;明末徐渭的《墨荷》诗中则自题:“茨菰叶碧蓼花白,菱子稍黄莲子青。最是秋深此时节,西施照影立娉婷。”笔墨相映,书画双美。

宋 出水芙蓉图 页 故宫博物院藏

江苏苏州葑门荷花荡自古便是远近闻名的赏莲佳地。据宋朝范成大《吴郡志》记载:“荷花荡在葑门之外。每年六月二十四日,游人最盛,画舫云集,露帏则千花竞笑,举袂则乱云出峡,挥扇则星流月映,闻歌则雷辊涛趋,苏人游冶之盛,至是日而极矣。”当天苏州民众邀约亲友荡舟湖上,酒食弹唱,游湖、赏荷,还要吃用荷叶、莲子、藕等材料做的食物,为荷花祝寿。

清人顾禄曾写道:“是日,又为荷花生日,旧俗,划船箫鼓,竞于蓟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观莲节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近些年,很多地方又开始举行与赏荷相关的“荷花节”。仅仅在上海,荷花节就不止一个。

大暑这天还有斗蟋蟀的民俗,据称起源于唐代,大为盛行则是在宋代。正如齐白石画蟋蟀所言:闻虫声,欲逃避世间之事。

齐白石画蟋蟀

民间有大暑还有三伏天饮凉茶(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饮的茶,这种由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此外,还有烧伏香、晒伏姜等习俗。“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湿气最重的时节,此时节养生保健的重点是“防暑”和”祛湿”。

壁画:商人、僧侣、文人的消夏模式

再看敦煌壁画里那些漫游山间的贤者、商人、僧侣、文人是如何消夏的?

莫高窟第17窟 树 晚唐这样的天气让人无处藏身。走哪都是烫人的焦灼。

街边小贩的叫卖声可以充耳不闻,食铺飘香也能不为所动,什么都难让人生发兴致,除非一根冰棍、几牙冰西瓜、一杯凉茶……

要么,就哪儿也不去,搁家呆着,吹个空调,刷个剧,随时睡过去;要么,就踏进深山,找一片清凉地儿,观花闻鸟饮清泉,在一抱绿意中自由缱绻,连扇子都不必拿出来,大概还要多穿一件罩衫。

莫高窟第217窟 山间行旅

盛唐唐代胡商一路跋涉,终于步入一片葱茏,此地山青似黛,流水从山上流下,汇成蜿蜒河流,送来比空调21°C制冷更甚的凉意。

在这儿,满眼除了绿色就是绿色,瞬间忘记戈壁沙漠中的暑热难耐,呼吸都变得悠长,连小毛驴的脚步也轻快了一些。

书法:宋元名家笔下的暑热

古代书法中有关夏热与避暑的内容,五代与宋代文人手札中颇多。

最著名的是五代书法家杨凝式传世有《夏热帖》, 此帖是杨凝式唯一的传世草书作品,书法兼取唐颜真卿、柳公权笔法,体势雄奇险崛,运笔爽利挺拔,与他的楷书、行书作品相比较,艺术风格迥殊,表现出了书家的丰富艺术变化,为杨凝式书法代表作品作之一。

杨凝式《夏热帖》

北宋  蔡京 《节夫帖》

宋代几位大手笔书家都有作品。蔡京《节夫帖》写道:“昨日终日远劳同诣。下情悚感。不可胜言。大暑。不审还馆动静如何。想不失调护也。京缘热极,不能自持。疲顿殊甚。未果前造坐次。悚怍。谨启代面叙。”“京缘热极,不能自持。疲顿殊甚”,说明因为天热而懒得动。此帖风格近似米芾,笔力雄健。

北宋  蔡襄 《暑热帖》

蔡襄有《暑热帖》,又名《致公谨帖》,其中有言:“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几何?欲托一观,卖者要百五十千。”字里行间略见抱怨之声,感喟“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但最终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唯有喝点清茶,稍带送友人精茶数片,可解暑热,感受到人生情趣。蔡襄的很多感慨,最终都是中国人的情理,“暑热,不及通谒”,热天尽量不要去别人家拜望,省得招人烦。端庄的楷书夹杂以行书笔法,法度严谨,浑厚端庄,淳淡婉美。

元  赵孟頫 《避暑帖》

元代赵孟頫和明代唐寅皆有《避暑帖》。赵写道:“正欲作避暑之饮,投我桃李,冰囗间有佳果矣。但无琼瑶之报,如何不已。”和五代杨凝式所写《韭花帖》可相媲美。信手随意写来,笔意婉转停匀,妍润多姿,自然地流露出性情意趣和功力修养。札中真、草间出,映带匀美,较之正规书作,更多抑扬、奇正之态,流溢出温雅清朗的审美意蕴,展现出书家一圆、二润、三熟的独特艺术风格。唐伯虎写道:“吴门避暑不愁难,绿柳荫浓画舫宽。 石首鲜呈黄蜡面, 杨梅肥绽紫金丸。 密遮竹叶凉冰檐, 散插榴花角黍盘。 忽报洗天风雨至, 一时龙挂万人看。”书法从颜而来但不浅显,自有一种美妙无比的风格。用笔圆转妍美,不急不滞,圆润秀丽,结体玉骨丰姿。

明  唐寅 《吴门避暑诗》  纵138厘米 横31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赵、唐两人的心态一直不舒坦。赵孟頫是因为时代原因、出身原因,唐寅是性格原因、个人原因。尽管如此与宋代文人相比,心性仍然一脉相承。

(本文据敦煌研究院相关资料、薛元明相关文章及澎湃新闻资料等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李梅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