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记录中国|非遗传承人杨双艳:“尔滨热”带火了赫哲鱼皮画

澎湃新闻记者 张依琳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记录中国”团队 郭昭彤 吴泊瑶 杨勇 姚桐  王沫恒 王其馨
2024-07-20 10:05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去年冬天,哈尔滨旅游爆火,从冰天雪地到风土人情都受到全国游客的关注和喜爱。鄂伦春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亮相中央大街,被网友称为“鄂伦春出山,赫哲族上岸”。其中,赫哲族人身穿鱼皮衣,在中央大街唱响《乌苏里船歌》,摆上“全鱼宴”,把神秘的鱼皮文化推向公众视野。

赫哲族是居住在三江流域的渔猎民族,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他们用北方冷水鱼鱼皮制衣、作画、建屋,形成了独特的鱼皮文化。

选料、剥皮、晾干、熟软、剪裁、缝制、定型……赫哲人及其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和总结,创造出奇特复杂的传统鱼皮加工技艺与流程。2006年6月,鱼皮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哈尔滨走红,文旅的发展也带动了黑龙江非遗文创产品呈现火热的势头。《黑龙江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0年)》中提到,要加快赋能重点领域,以鱼皮画、麦秸画、剪纸、乌鱼绣、靺鞨绣、桦树皮画等非遗产品为重点,提升创意设计水平,提高产业化配套能力,打造新文创产品品牌。

鱼皮画和鱼皮衣作品   本文图片均由 受访者 供图

伴随着旅游行业的火热浪潮,黑龙江的非遗文创跨越时间的界限,从鲜为人知的状态中脱颖而出。它们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激发了新的消费需求,为龙江的文化旅游市场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记录中国”团队(以下简称“记录中国”团队)注意到,今年夏天,在同江市举办的中俄文化交流季和2025年将要举办的亚冬会为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八岔赫哲族乡是如今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在这里,“赫哲族鱼皮手工技师”杨双艳是同江市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从五岁开始学习剪纸,到如今开设非遗就业工坊,传承鱼皮画、鱼鳞画等多项赫哲族非遗工艺,她与非遗已相伴四十多年。近日,在接受“记录中国”团队采访时,杨双艳表示,今年是非常忙碌的一年,哈尔滨的爆火为他们带来了更多关注,他们也做好了接住“泼天的富贵”的准备。

杨双艳在制作鱼皮画

以下是“记录中国”团队和杨双艳的对话

哈尔滨“出圈”把鱼皮文化带火了

“记录中国”团队:为什么选择走上传承非遗的道路?

杨双艳:我的母亲是一个剪纸艺术家,也是老一辈传下来做剪纸的,我从小受到耳濡目染,天天跟着老人学剪纸和绣花,接触久了也特别喜欢。

“记录中国”团队:在学习非遗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

杨双艳:以前住在偏僻的农村,交通条件很不好,没有客车。我们要买剪纸用纸都非常困难,剪刀就更不用提了。当时没有剪纸用的剪刀,我姐是一个赤脚医生,我用她手术的一把特别笨重的剪刀学剪纸,就是这么学过来的。

“记录中国”团队:去年冬天哈尔滨旅游的爆火,有为非遗文化带来更多的关注吗?

杨双艳:当然。去年哈尔滨“出圈”,我们把鱼皮画带到中央大街展示,这也把鱼皮文化带火了一些。其实每年元旦之后,哈尔滨都会召开非遗冰雪节,我们各县的非遗文化传人都踊跃参加。我们今年想努力把产品做得再更新一些、再好一些,互相进行交流。

“记录中国”团队:相比于之前,今年有什么新变化吗?

杨双艳:今年比较特殊。第一是特别忙:去年疫情放开之后也忙,但是没有今年忙。因为今年黑龙江文旅把各个方面都做得特别到位,宣传做得很好,很多之前不知道的人也听说了我们的非遗,我们受到了更多关注,也就忙起来了;

第二是为了迎接亚冬会:我们得到了吉祥物滨滨妮妮的授权,我们把滨滨妮妮做成挂、摆台,还计划把它们放在服饰上。现在刚刚授权,我们正在设计。比如说它怕水,所以我们想把它做成可拆卸的形式,可以在衣服上放上滨滨妮妮或者其他小动物,清洗的时候可以摘下来,穿的时候安上去。

“记录中国”团队:您现在正在做的这个作品是为什么而准备的?

杨双艳:这是一个大公鸡的剪纸作品,是为今年的中俄文化季,7月13号开幕式当天中间展示部分做的。中国赫哲族的非遗文化在此次的中俄文化节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赫哲族的非遗文化不但对于中国非常重要,而且它跟俄罗斯的那乃族是一个直系。两国文化在非遗的方面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记录中国”团队:今年的中俄文化季准备展出多少作品?

杨双艳:今年我们有三个展位,分别展示剪纸、鱼皮刺绣还有各种手工品。这样避免千篇一律的布置,每个展厅都有它的独特之处,让游客看得更清晰分明一些,收获更多不同的体验。

杨双艳和鱼皮画作品

了解非遗文化也要从娃娃抓起

“记录中国”团队:非遗培训中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杨双艳:我们2017年成立了社区巧手房;2018年6月成立了员工技能培训学校,为下岗再就业培训各种技能;2018年10月我们成立了非遗就业工坊;2020年升级为佳木斯市级非遗就业工坊;2021年10月份升级为省级非遗就业工坊。把培训能干的多余劳动力,比如陪读妈妈们,都吸取到我们这工厂开始加工,一起做订单,一起搞文创。

“记录中国”团队:培训中心的学员主要进行哪些培训?

杨双艳:一开始我们先是教他们剪纸、刺绣,2017年我研发了鱼鳞画,到2019年我们增加了自己的一个项目,就是鱼皮刺绣。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培训学员,让他进行各种各样的训练,所以现在每个学员都有多种技能,他不单是会做鱼皮画,也会钩织、鱼鳞画等。我们的学员既可以加工各种非遗产品,也可以进一步独立设计,独立创作一个作品。

“记录中国”团队:关于培训中心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计划吗?

杨双艳:每年的培训我们更要加大力度,而且要实施专项培训。鱼皮画专项培训就是短期内教更多知识。比如要是缝挂件,我们就专门让学员去学缝挂件,就不要教其他的。因为时间太短了,就达不到“术业有专攻”。

“记录中国”团队:您认为怎样才能让赫哲族的各种非遗文化吸引更多人呢?

杨双艳:之前非遗这两个字对于老百姓来说是陌生的,就连我也是2017年才知道非遗是什么意思,但是现在知道非遗的人也很多了。各个市县都号召非遗进校园,我已经在我们当地学校传授剪纸七年了,学校的孩子拿剪刀都会剪。非遗文化以后也是得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就接触。我们不仅做到非遗进校园,还做到非遗进社区、非遗进乡村。通过口口相传,慢慢地让他们了解非遗文化。

    责任编辑:蒋子文
    图片编辑:乐浴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