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仅发现7只”,从未见过活的!世界上最稀有的鲸被冲上海滩……
新西兰自然保护机构周一表示,本月在南岛海滩上发现一头搁浅鲸鱼,身长5米。根据它的颜色、花纹以及头骨、喙和牙齿的形状判断,初步被识别为铲齿中喙鲸。
据悉,铲齿中喙鲸是世界上最稀有、最罕见的鲸鱼,甚至没人知道它们的数量、习性或在南太平洋的活动水域。
“稀有并可能是最神秘”的鲸鱼
铲齿中喙鲸,又称铲齿喙鲸,是喙鲸科中最为罕见也是人类了解最少的一种。
在1872年新西兰皮特岛科学家发现了其下颚骨骼,直到2010年才第一次发现搁浅的活体(一对母子,后来死去)。起初科学家认为这只是格氏中喙鲸,但经过DNA认证发现它就是一直以来传说中的铲齿中喙鲸。
由于数据缺乏,我们只知道其分布在热带太平洋东部的温暖深海水域,族群数量至今还是谜团。成年铲齿中喙鲸可达5米-5.5米左右,初生个体资料不详。《当代生物学》杂志称铲齿中喙鲸为“稀有并可能是最神秘”的鲸鱼。
目前,科学家对该物种的行为习惯、栖息地、繁殖模式,甚至解剖结构几乎一无所知。迄今为止,全世界仅发现了极少数铲齿中喙鲸,且尚无该物种活体目击记录。
奥塔哥海岸环境保护部运营经理加布·戴维斯(Gabe Davies)15日表示:“铲齿中喙鲸是现代最鲜为人知的大型哺乳动物物种之一。19世纪以来,全世界有记录的铲齿中喙鲸标本只有6个。从科学和保护的角度来看,本次是一个巨大的发现。”
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此次搁浅的鲸鱼遗体已被迅速运送至冷藏室保存,研究人员将对其进行检查。该鲸基因样本将由奥克兰大学的新西兰鲸类组织档案馆负责管理,以确认其可能具有的科学意义。DNA处理和最终的物种鉴定可能需要数月时间。
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该鲸将成为迄今第一头可供解剖的铲齿中喙鲸标本,此前发现的铲齿中喙鲸标本在可供解剖前均已腐烂或仅有骨骼标本。
新西兰环境保护部海洋技术顾问汉娜·亨德里克斯表示,此鲸将带来一些“惊人的科学发现和信息”。她说,迄今为止,除此以外的5头铲齿中喙鲸在能进行DNA检测之前已被埋葬,使科学家失去对其进行研究的机会。此外,由于此类鲸往往潜入深海觅食,很少浮出水面,使得对其的研究很难开展。
据美联社报道,铲齿中喙鲸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喙鲸物种之一,主要栖息在南太平洋。
1872年,第一块铲齿中喙鲸骨在新西兰皮特岛被发现。20世纪期间,人类先后发现第二、三块铲齿中喙鲸骨。2002年的DNA测序证明,这三块鲸鱼骨均属同一物种,且与其他喙鲸截然不同。2010年,两头完整的铲齿中喙鲸被冲上新西兰海滩时均已死亡,科学家在它们被埋葬前采集的组织样本显示该鲸为某种人类所知甚少的物种。
“海洋巨人”被人类威胁
鲸,海洋中的庞然大物,由于无与伦比的体型,在海洋中几乎没有什么天敌,但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正在使鲸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
1600年,英国和荷兰开始组织有规模的捕鲸船队,世界捕鲸产业开始兴起,大量的捕鲸船队游弋在世界的大洋中,将鲸杀死并制成各种鲸类产品。
世界捕鲸产业在19世纪达到巅峰,严重威胁了世界各海域鲸类的生存。随着鲸群数量的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鲸类进入了动物保护名录。
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宣布禁止商业性捕鲸。但直到如今,仍有少数国家和捕鲸船在大海上捕杀鲸。如日本就是“捕鲸大队”中最踊跃的一分子。日本在1951年加入了《国际捕鲸委员会》,并无视1948年的《国际捕鲸管制公约》,为了自己的经济发展大肆捕杀鲸类,自己近海的资源枯竭后,他们就把魔爪伸向了周边海域,甚至派船去南极捕鲸。面对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国际法院的罚款,日本仍不收手,并在2018年宣布退出了国际捕鲸委员会,并在2019年宣布恢复商业捕鲸。在人类的捕捞下,鲸类种群的数量和存续依旧面临威胁。
图源:pixabay
除此之外,人类在海上航行的船只越来越多。由于船只螺旋桨可能将鱼虾打碎,大型船只在航行途中,经常能吸引鲸类靠近。但船舶对于鲸来说也是危险的存在,除了有被螺旋桨打伤的风险之外,许多鲸类会直接被船撞死。目前,船只撞死鲸类的新闻层出不穷,比如栖息在美国和加拿大东海岸繁忙水域的北大西洋露脊鲸,就有着更高的死亡率。然而,由于对成本和利益的考虑,绝大部分船只在通过鲸类栖息地时,并不会因此减速或保持警惕。
同时,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军舰只上的声呐、船舶螺旋桨的转动以及石油、天然气的勘探等活动,都在使海洋中的噪声水平日益增高。这对依靠回声定位系统来定位与导航以实现有效防御与精准进攻的鲸来说,系统中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它们的判断和行为。被噪声干扰的鲸,可能会在和小伙伴们的正常交流上遇到困难,可能会因回声定位系统出现问题时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无疑会增加鲸类物种的生存危机。
更严峻的是,随着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大规模进入海洋,鲸类的生存更变的艰难。它们不仅可能会死于胃部或肠道的堵塞,锋利的塑料碎片也会刺穿肠道内壁,还会因为胃里装满了没有营养的塑料感到虚胀而被饿死。作为滤食性动物,须鲸需要吸入大量的水以捕捉维持其巨大体型所需的鱼和磷虾,而区分食物和塑料是不可能的。2019年,人们曾在一头巨大的抹香鲸胃里发现了超过90千克的垃圾。
而且由于许多鲸类种群都有着固定的栖息地,鲸群觅食、带幼鲸等生活习惯也促生了一个庞大的全球观鲸产业。但人们如果过于频繁靠近观鲸,很可能导致鲸产生回避、逃离和深潜等行为。无序观鲸不仅可能会对鲸类的栖息海域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埋下了安全隐患。
保护鲸类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研究表示,鲸类是重要的天然碳元素储存库,能够从大气中带走二氧化碳。平均每头大型鲸类能够从大气中带走并储存33吨的碳元素,相当于上千棵树木。
鲸类的平均寿命约为60年,有些种类甚至能够存活200年之久,在其漫长的一生中,鲸类会不断在体内积累碳元素。大型鲸类更是如同可以游动的巨型树木,能将数吨的碳储存在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的体内。
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鲸类则会带着体内的碳元素一起,沉入海底深处,将碳元素在海底能够封存几百甚至上千年。此前的一项研究估计,每年死亡后沉入海底的长须鲸(包括蓝鲸、座头鲸和小须鲸在内共8种)总共会向深海排放近3万吨碳。
这是一项潜能巨大的生态服务,按照目前的碳排放交易价格估算,每一头鲸都能创造近200万美元的价值,全球所有大型鲸类加在一起所创造的价值总和可能相当于一万亿美元。
此外,由于鲸类的排泄物中富含铁和氮,是海洋浮游藻类生存所必须的重要元素,因此,凡是鲸类活动频繁的地方,海洋浮游藻类也会大量存在。这些微小的生物吸收来自太阳的能量和来自海水的营养,为自己制造有机质作物食物,在这一过程中会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向海中释放氧分子。
据估计,浮游藻类光合作用大约贡献了全球50%-85%的氧气,并吸收近370亿吨的二氧化碳,占到全球碳排放总量的约40%,相当于四个亚马孙雨林、1.7万亿棵树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
图源:pixabay
鲸类在从深海上浮到海面的过程中将海底的矿物质带到海面,又通过横跨大洋的迁徙,将这些微量元素带到世界各地,提升海洋养分,刺激浮游藻类生长。
生物学家估计,由于持续数十年的商业捕鲸,目前全球鲸类的数量已经减少了近四分之三,而一些大型鲸类,如蓝鲸的数量更是只有商业捕鲸开始前的3%。
假如鲸类的数量能从目前的大约130万头,回到商业捕鲸开始前的400-500万头,那么其本身,以及随之而来的更多浮游藻类所吸收的碳排放都将显著增加。据估计,假如浮游藻类产氧量增加1%,就能使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加数千万吨,相当于一夜之间多出了20亿株成熟树木。
尽管目前商业捕鲸已经大幅减少,但鲸类依旧面临着船只、渔网、塑料污染及噪音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威胁,虽然少数种群的数量出现缓慢回升,但大多数种群仍然十分稀少。
大自然花了数百万年的时间,慢慢打磨出了这一套绝妙的鲸类碳捕捉系统,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保护鲸类免受人类活动威胁,保护鲸类,就是保护地球生态和人类自己。
来源:生态中国网综合中国新闻网、环球时报及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