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打工人的数字困境:监控下的自由与焦虑

2024-07-23 17: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叶韦明 数据火锅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

打工人的声音在数字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回响——

或是化身momo们

用着一样的头像讲着不同的故事;

或是在小程序“公司大点评”栏目里

打着最反映真实想法的分数

2024年5月,百度公司公关副总裁璩静在个人社交平台发布视频,涉及员工因工作闹分手、谁挣钱多谁买单、公关人春节周末无休、以及职业女性对家庭的最大遗憾等话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全网讨论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处理,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问题。

打工人关注什么议题?企业公开发布信息(高管发言、广告宣发)如何不引爆矛盾?这篇学术论文将给出“打工人”社会情绪的诊断。

论文链接:

https://ijoc.org/index.php/ijoc/article/view/21369

# 1

监控之眼:数字化时代知识工作者的隐私困境

在信息社会,知识工作者——那些依靠智力和技能的打工人,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活跃在各个领域,推动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作场所的监控手段也日益精细化。从微信工作版到钉钉,从Bossware(员工跟踪应用)到政府办公应用,监控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工作变得无处不在。

这种监控不仅局限于工作时间,甚至延伸到了个人生活领域,引发了知识工作者的广泛焦虑。他们开始担忧自己的隐私和自由是否受到了侵犯,担忧自己的一举一动是否都在被无形的眼睛所监视。

然而,对于不同的知识工作者来说,他们对监控的感知和反应却大相径庭。

学者们指出,人们对工作的意义有三种理解:

“使命”:人们认为他们工作中的 “召唤”(韦伯,1958 年)具有社会价值,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给他们带来不可替代的成就感;

“事业”:人们将 “事业”与个人成就联系在一起,如职业发展、自尊和社会地位;

“工作”:人们认为 “工作 ”是获得经济回报和物质利益的一种手段,可以让他们在工作之余享受生活。

对于那些将工作视为“使命”的人来说,他们更能够接受监控,甚至将其视为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通过监控,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工作进度,提升工作成果。

相反,对于那些将工作视为“职业”或“工作”的人来说,监控则被视为对他们个人自由的侵犯。这种监控行为不仅带来了压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反抗。

# 2

知识工作者如何在监控与高压下求生存

在现代职场中,知识工作者如何应对监控与高压环境?为揭示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分析了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微博账号“推拿熊”的内容,发现其在知识工作者话题上的强大影响力。2022年,“推拿熊”发布了306篇与工作相关的讨论,吸引了约21,000名网友的35,566条评论,讨论核心包括:分享实现更好平衡工作与生活的策略,主要互动群体为律师、程序员、医生、教师等知识工作者。

通过分析帖子和点赞内容,研究发现成千上万网友及更多潜水者参与了工作相关话题,讨论主题包括极高的工作压力、工作与生活平衡难题、复杂的工作场所人际关系和企业文化、低薪水和奖金。

微博上关于工作的讨论情感较为负面,工作意义与认知、组织与关系是知识工作者中最有共鸣的集群。相比于健康、财富和工作与生活平衡方面,他们对工作压力、职业素养和尊严的情感具有最负面的情感和最高的唤醒度,能够引起打工人们深深的共鸣。

一位知识工作者描述道:

“当我在深夜完成PowerPoint演示后回到家时,我感觉像是在操作缝纫机的工厂工人。我意识到我注定要成为一个格子间女工,被无数的眼睛盯着,无法看到天空。”

(2022年1月21日)

在极高工作压力和人类与算法协同监控下,知识工作者展示了多种反监控策略,包括偷懒、装傻和技术抵抗。他们降低了对信息通信技术的热情和工作的期望,隐藏自己的工作能力,并通过技术手段对抗监控机制,如使用虚拟定位应用程序绕过公司的定位打卡机制。在疫情期间,远程工作的员工通过“躺在床上用预先录制的头像参加在线会议”等方式抵抗。

“永远不要太快完成Excel表格;如果必须这样做,花一整天时间。”

(2022年6月21日)

“几十个项目,都被经理标记为紧急!……无论如何,我会慢慢来。如果他们着急,就让他们着急吧,我不在乎。”

(2022年4月19日)

“我获得了一个虚拟定位应用程序,可以绕过公司的定位打卡机制,迟到或早退。”

(2022年3月1日)

特别是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远程工作的员工“偷”来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例如“躺在床上用预先录制的头像参加在线会议”

(2022年3月15日)

尽管工作与个人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远程工作导致沟通挑战,增加了同事之间的孤立感,员工的技术抵抗仍在继续,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战线:“一位最擅长在工作中偷懒的高级同事开发了一种软件,当没有人在场时,使她的鼠标随机点击屏幕,让监控应用程序产生她在工作的假象。”

(2022年1月19日)

# 3

内化的文化控制与持续的取代恐惧

知识工作者们每天都在一个充满竞争和监控的职场环境中挣扎。对于那些将工作视为“使命”的人来说,他们已经内化了竞争性、成本意识和盈利能力等“文化控制”。而那些将工作视为“职业”或“工作”的人,则时刻担心被同行或人工智能所取代,还要面对复杂的社会技术监控网络。

社交媒体成为了这些知识工作者分享工作“潜隐剧本”(hidden transcript)的平台。通过八卦或讽刺的自我调侃,他们在匿名支持平台上吐露心声,讨论直接影响生活的各种话题。面对广义和狭义的监控,这些潜隐剧本的交换并非出于道德考量,而是基于对工作异化的不公平感。

监控既是赋能的一部分,与新一代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意义交织在一起;同时也是束缚的一部分,让他们发展出反监控工具,通过隐秘交流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高压工作。

知识工作者已经初步意识到他们所处的困境。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律师、记者、医生、教师和互联网从业者,这些受益于较高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和媒体素养的影响者,巧妙躲避算法和人工审查,倡导与权利相关的话题。

尽管这种抵抗主要是被动的,但它们已开始为数字监控,尤其是AI监控下的新阶级意识和行动主义铺平了道路。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数字化时代,理解和支持这些隐性记录,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知识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心理需求。

推文作者:周泓杰、刘雨青

原标题:《打工人的数字困境:监控下的自由与焦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