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一场文物大展里的城市文化景观

澎湃首席评论员 李勤余
2024-07-18 19:3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高达2.4米的美内普塔站像“守护”上海博物馆大门;中国甘肃马家窑陶器与埃及史前彩陶高度相似……“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7月17日揭幕,来自埃及的788件文物与中国古代文物在上海博物馆相遇。从明天(19日)起,展览将正式向公众开放,持续至明年8月。

自5月展览“定档”的消息公布以来,围绕大展的新闻、热搜不断,甚至有网友戏称“把埃及博物馆搬空了”。这样的说法当然有些夸张,但20万张“早鸟票”在开售后30天内就已全部售罄,目前开放的展期都已经约满,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窥一斑而知全豹,古埃及文明大展“一票难求”,反映出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文明追求。上海人热爱时尚,热爱City Walk,更爱上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公众的观展热情表明,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化的重视,并不只属于少数专家、学者,而是悄然融入了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

如此盛况并非头一次出现。去年暑假,“何以中国”考古系列特展就曾引发观展热潮。今年二月,上海博物馆东馆试开放,“三星堆·古蜀文明展”同样开票即“秒光”。2023年,上海全市博物馆共接待观众3099.1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其中本地观众1483.4万,占上海常住人口数的59.6%。越来越高涨的市民文化消费需求,与越来越丰富的城市文化产品正实现双向奔赴。

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已有博物馆165座。以上海市常住人口2487.45万计,每15.1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博物馆里常年“人从众”,本身就是一道城市文化景观,包含着对世界的好奇、对历史的认同、对生活的热爱。

这道景观是城市的荣耀,也对文化产品的供给、服务、创新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博物馆应如何接住“热度”,让文物更鲜活地走入人们的生活?如何为广大市民提供更丰富而又“接地气”的文化服务?

去年暑期,上海全市有17家重点博物馆于暑期周末晚间开展各类“博物馆奇妙夜”活动;今年4月,上海博物馆预约规则再优化,将预约额度开放时间延长至14天。从开展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到加强云展览、云教育建设,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馆”,相关部门的努力,就是为了让文物、国宝不再局限于封闭的展柜之中,而能真正成为市民触手可及、心有所感的生活组成部分。

公众高涨的观展热情也说明,城市在文化产品的供给侧上仍大有可为。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越来越渴望高品质的精神生活、精神享受。闲暇时光,我们该如何高品质地休闲?这是当前许多现代人的共同疑问。

这个夏天,正值“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在主题活动期间,上海还推出了65场高品质、高流量、高能级的演唱会、音乐节、文艺演出、文博美术大展、重大体育赛事。全球城市发展规律表明,城市化率越高,城市生活、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凸显。一场展览的“热”,展现的是城市文化景观的活力,更是城市文化产业的繁荣。

    责任编辑:陈才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