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元宇宙聊天室|AI终端预计在未来两年内爆发
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刚刚落幕。在外界看来,今年是AI手机、AI PC元年,人们都期待着AI赋能端侧的“iPhone时刻”到来,大模型的出现会给这些终端设备带来哪些新的变革?大会期间,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邀请联想集团全球中小企业产品和解决方案总经理郑爱国、高通中国区研发负责人徐晧以及面壁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EO李大海,做客“元宇宙聊天室”,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硬件变革的现状与未来。
三位一致认为,尽管大模型在端侧落地仍存在参数超大、硬件存储和运算限制方面的技术难点,但是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给终端设备带来发展机遇,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大模型落地终端的应用场景很可能会大面积涌现,未来智能终端将无所不在。
以下为直播摘要:
端侧AI何时会普及?
澎湃科技: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虽然现在AI硬件的风声很大,但实际上AI手机在整体市场占有的份额并不高,消费者对于AI硬件的整体感受度也不强,各位是怎么看端侧AI的发展趋势的?
郑爱国:AI手机并不是普及度不高,而是在普及过程中面临技术突破的制约,导致大众还没有看到AI在端侧的应用。目前大模型的能力在云端已经很强,但是在端侧要压缩大模型的尺寸,而且受限于本地的算力,大模型还不能发挥其极致的性能,但我相信这个阶段很快就会过去。
我们的模型厂商和硬件平台都在努力让大模型在本地的性能更好,让它在端侧迎来爆发。关于这个爆发何时来临,我认为大家的预测都可能会偏保守,相信随着大模型能力的加持,明年就能看到很多AI在终端的应用,“陪伴在人们身边的超级助理”会大面积出现。这个助理不仅仅有大语言模型的文字创造能力,还会有多模态功能。
联想的AI PC基于本地模型、本地算力、个人知识库、自然语言交互、个人隐私保护,能够成为个人的设备助理、服务助理、工作助理。以前访问本地文档,需要记住它在哪、文件名是什么、存在哪个目录里,现在把所有文档放在个人知识库里,用户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询问AI。按照未来大模型的发展趋势,随着算力越来越强,未来端侧可以提供更大参数的模型,再加上多模态功能,我认为明年、后年这种场景会越来越多。
徐晧:大语言模型对参数要求较高,但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在手机上可以运行一百亿参数以下的模型,在PC上我们演示的是一百三十亿以下,并且这个能力还在不断提高。比如我们之前在端侧演示了基于Stable Fusion的生成式AI可以在一秒以内根据文字要求生成高清图片,以及其他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的在端侧独立运行的演示,我预计今年和明年,大家会看到相当数量的生成式AI和多模态AI在终端侧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
李大海:我们现在戏称这些模型还是“硅基幼崽”,还很年轻、还很弱小,是人在用知识不断去喂养它。我相信,有一天它可能会成为人的朋友,再过一段时间,它甚至可能变成人的导师。我觉得人跟机器人、跟AI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
大模型日新月异带来革命性新机会
澎湃科技:AI搭载在电脑或者手机上有哪些难点?
郑爱国:大家日常关注到的模型都是云端的千亿、万亿参数级的模型,而端侧大模型目前最高只能达到百亿参数。端侧大模型怎么更好地理解用户意图,是把大模型应用到本地的最大难点。
在大模型能够理解意图之后的第二个难点在于,怎么让大模型把相应的功能调用起来,读取本地知识库,再综合生成正确的答案。
第三个难点是在硬件方面,怎么让大模型速度更快,同时功耗更低。
李大海:对于端侧模型演进,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大模型知识密度(知识密度 = 模型能力 / 模型参数)的摩尔定律,我们叫面壁定律,它每8个月会翻一倍,另一个就是端侧算力的不断提升,这两个因素叠加之后,相信端侧模型会进步非常快。我们的目标是在端侧实现GPT-4水平的模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端侧的应用会进一步地爆发。
徐晧:还有一个技术难点是,大语言模型数量众多而且不断演进,每个月我们都能看到一些新的模型发布。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哪些模型是可以尽快落地的,哪些模型是我们能够缩小到较小的规模后在端侧运用的,我们会结合用户反馈对这些模型有更好的、更精准的定位,这样就不用因为层出不穷的大模型而经常更换使用的模型。
澎湃科技:大模型的日新月异,也给硬件厂商带来了一些挑战,各位怎么看?
徐晧:可以从两个维度看这个问题。首先,当我们说智能终端的时候,它有很多不同的终端形态,有智能手机,有AI PC,有自动驾驶车,还有智能机器人。其次,每一个终端上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场景和技术要求,也有不同的技术路线和不同的大模型,如处理文字的模型、有多模态的模型、有智能体等。每一个方向都有它的技术难点,也都有技术挑战。我们不光要对每个终端形式做支持,还要关注不同厂商在每个终端上的技术侧重点,并且在每个智能终端上都要把握最新的技术趋势。
端侧AI的爆发不仅是对硬件、软件,对整个生态系统都是一个挑战,但也是巨大的机遇。一旦大语言模型成熟之后,它所有的终端形式、和所有的应用都会有大幅度的功能提升,这对所有从业者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技术创新和商业落地的机会。
郑爱国:我们从原来串行做产品的方式,现在已经完全变成并行开发的模式。原来过去几十年其实在做一件事,但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可能做的都不止十件事,可能是一百件事。在硬件方面,我们现在跟踪独立显卡、集成显卡NPU、内置NPU、外置NPU等,硬件平台就已经有无数条技术线。
在模型方面,我们不仅关注端侧比较小的模型,还关注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在边侧也要看600亿、700亿规模的模型。同时,大模型的使用场景也是五花八门。总之,我觉得现在挑战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兴奋。AI能够创造更多用户场景和新的产业机会,能身处其中是特别兴奋的一件事。
在价格战中错位竞争
澎湃科技:目前大模型产业出现了明显的价格战趋势,怎么看待这个现象,为什么是现在?
李大海:在我看来,大家有能力去做价格战,首先是因为技术上的突破。面壁智能提出了一个大模型的摩尔定律,按照这个定律的发展,推理的成本确实是在持续地下降。在成本下降的过程中,采取一些营销措施让用户、让行业感受到技术的进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好的策略。长期来说,我相信未来一定会产生又便宜又有毛利的API服务。
作为一个端侧模型公司,我们不会参与价格战,因为我们的模型本身就放在端上,对于用户来说这个模型的成本是零。端侧模型在推理的时候不用将数据上传到云端去,所以端侧模型能够相对云端模型错位竞争,不用陷入到价格战中。
澎湃科技:说起应用的话,怎么看AI硬件的成本问题?怎么降低成本,让更多的人能接受?
郑爱国:我觉得这是个误解。大家说起AI PC就觉得好像是高价位的,并非如此,其实全价位段的AI PC都有。而且现在大模型对配置的要求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高,中国用户更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中国的PC市场现在是全球卷得最厉害的。
AI PC确实需要内存够大,端测大模型要运行起来,就要一直要放在内存里。现在大家之所以能看到的产品比较少、比较贵,是因为把大模型放在硬件平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软硬件的适配等,以确保它体验好、功耗低。我预计,未来大家会看到有越来越多价格竞争力的产品出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