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独居老人在家突发疾病、不慎跌倒,电话打给谁?谁来提供应急救助?

唐烨 顾泳/上观新闻
2024-07-16 08:24
浦江头条 >
字号

上海老龄化率高达36.8%,其中独居老人超过30万人,还有许多高龄纯老家庭。很多独居老人在生活中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独自在家,遇到突发疾病或不慎跌倒等紧急情况时,能否得到及时救助?

子女理应是独居老人的第一求救对象,但如果子女无法及时赶来,当下,不少社区都在为老人应急救助“托底”。“一个居民区一年遇到独居老人应急救助数量虽不多,但责任重大。”不少社区干部表示。

不过,记者日前调查发现,以社区为主来响应独居老人的应急救助模式,遭遇不少难题。

社区给予独居老人许多关爱

炎炎夏日,65岁的江建萍每日都会上门看望88岁的顾秀娣。“我主要来看看,顾阿婆身体怎么样,生活上有没有需要我帮助的。”江建萍说。

五里桥街道有个“老伙伴计划”,组织居民志愿者与社区内孤老、高龄独居老人结对帮扶。顾阿婆的子女住在外区。江建萍是与顾阿婆结对的志愿者,两人住在同一个居民区。

65岁的江建萍每日都会上门看望88岁的顾秀娣。

上海进入高温天以来,街道请志愿者与结对老人要做到“一天两见面”。“志愿者到老人家中看望、在外面偶遇,或给老人打个电话问候,都算是与老人‘见面’了。”五里桥街道中二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江敏说,“我们这样安排,最主要的目的是尽力确保孤老、高龄独居老人的居家安全。”

江建萍对顾阿婆的居家安全非常留心。她告诉记者,自己每次都会叮嘱顾阿婆,如果感觉不舒服一定要给子女打电话,如果情况紧急,让她打给自己。

在上海,许多社区都有类似“老伙伴计划”的为老结对项目。特别在一些老社区,居民老龄化程度较高,老年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非常强。当独居老人在家遭遇突发疾病、不慎跌倒等紧急情况时,“老伙伴计划”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独居老人遇到紧急状况,第一时间不是联系子女,而是向社区求助。在老社区,这样的现象尤其明显。”一位社区干部告诉记者,在很多案例中,都是由居民志愿者或相熟的邻居率先发现独居老人突发意外。

当志愿者发现老人需要救助后,会将情况报告给社区,社区干部赶到现场,对老人开展救助。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一位85岁的独居老人在自家门口摔倒,邻居发现后,通知了属地居委——南京西路街道陕北居民区。正在值班的社区干部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叫来急救车,将老人送往医院救治。“陕北居民区有1600多位居民,50%以上居民超过了60岁。每年,我们会遇到几起独居老人求助的情况。”陕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小光说。

陕北居民区有1600多位居民,50%以上居民超过了60岁。 唐烨摄

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加剧,纯老家庭的数量也在增加。“在纯老家庭中,尽管夫妻两人共同居住,但因两人都上了年纪,很多事情力不从心。社区也要为他们的居家安全‘托底’。”曹家渡街道叶庆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超说。最近,在辖区内的一户纯老家庭,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王老伯在家不慎摔倒,站不起来了。王老伯的老伴扶不起他,赶紧呼叫社区干部来帮忙。

社区家庭医生被称为家庭健康的守护者。记者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全科医生1.1万人,家庭医生7000余人,累计签约居民超过1100万人,其中大多数是老年人。当独居老人突发医疗意外,家庭医生是否可以“托底”?

市卫健委基层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家庭医生针对已签约的患者会做好“健康守门人”,提供疑难杂症转诊的便利渠道。针对其中的家庭病床患者,家庭医生会提供定期上门随访服务,同时观察病情变化。但遇到居民突发医疗意外,主攻慢病的家庭医生也需寻求急救120救助。“中国的家庭医生与国外的私人保健医生有明显不同。前者负责基本医疗保障里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随访,后者则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实现全天候24小时对接。”

基层期盼“是否还有更优解”

记者发现,当独居老人在家遭遇突发疾病、不慎跌倒等紧急情况,由社区来响应,固然能够给予老人一定的支撑,但也会遇到一些难题。

一位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事情:一位居民志愿者结对一位独居老人。他每天敲开老人家门,探望老人。有一天傍晚,他没有敲开老人的家门。因为当天上午,他见过老人,所以他当时觉得,老人大概出门遛弯了。第二天一早,他又去敲门,还是没人应门。他赶紧通知了社区干部,社区干部到现场查看后,隐约感觉老人在家,于是请人撬开了老人家的大门。门被撬开后,大家发现,老人躺在厨房地面上。原来,老人前一天不慎摔倒,爬不起来,也无力呼救,就在地上躺了一夜。

这位居民志愿者对自己没能及时发现老人出现险情,感到内疚。“我开导他,千万不要这样想。”这位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说,志愿者与老人结对,纯属帮忙,他对老人的居家安全不应该承担“超负荷”责任。

“但这一事情中反映出,当独居老人、纯老家庭老人遭遇意外紧急情况时,居民志愿者的发现功能可能会‘失灵’。”

实际上,绝大部分的居民志愿者也是老人。在上海社区中,类似“老伙伴计划”的结对服务还有叫法:“小老人”帮助“老老人”。此外,在大多数社区,由于愿意出来做志愿者的小老人数量有限,一位志愿者往往要结对三到五位老人,照顾力量有限。

而居委会,由于人手与资源等受限,社区干部在救助中经常感到力不从心。“我们很担心,无法及时响应老人的应急求助。”一位社区干部说,居委会不是24小时都有人值守的。

还有社区干部反映:社区对独居老人的应急救助,没有统一的操作手势,处置全凭到场社区干部的个人经验与工作能力。很多情况下,社区干部到达现场后,第一反应是将老人送医。如果老人有子女,同时通知老人的子女到医院。但有些情况就比较复杂。当社区干部打给子女后,有的子女会说“不送医,等我赶到了再说”。此时,社区干部就比较为难了:如果强行送医,老人子女会有意见,但如果不送医,又担心老人有闪失。“应急救助是有很强专业性的服务,应由专业的人对老人的救助做出判断。”

还有一些老人对社区的应急救助不理解,也给社区干部的救助造成困扰。

有独居老人在家中求救,社区干部赶到老人家中,想打电话通知老人的子女,老人却不让打。有的说,子女在上班,怕耽误他们工作;有的说,天气太热,子女住得远,赶来太辛苦;还有的老人只是“不想麻烦子女”。这样的情况,并非一起、两起。居委干部觉得哭笑不得:“除非是孤老,照护老人的第一责任人难道不就应该是子女吗?”

“独居老人愿意向居委会求助,是对我们的信任,更是我们的责任。但要做到更及时、更专业地帮助他们,是否还有更优解?”不少社区干部这样说。

上海探索“一键通”“应急中心”服务方式

近年,上海民政部门与一些街道通过引入第三方力量,作为社区干部的帮手,探索了居家老人应急救助响应新服务方式。

覆盖最广的是由上海民政部门牵头的“一键通”为老服务项目。据了解,早在十几年前,上海便在全国率先探索了“安康通”服务,即设有“一键呼叫”功能。该呼叫功能中有急救按键,可链接公安110、叫车等多项服务。这也是“一键通”为老服务项目的雏形。

三年前,上海开展调研发现,“一键通”服务在有的区开展顺利,在有的区仍有盲点。为普及这项为老服务项目,民政部门在当年牵头启动了“一键通”服务覆盖,将这项服务延伸至每个区和街道。

目前,上海16个区均设有呼叫中心。在使用端,有的区为老人配置了可一键拨通的智能腕表,有的区通过改造现有电视机来实现遥控器呼叫,还有的区通过电话来对接,都能达到“一键呼叫”的作用。截至去年底,“一键通”覆盖了上海16区,惠及30万老人,今年的目标是覆盖40万老人。

“一键通”涉及的为老服务内容很多,应急救助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当老人感到身体不适,需要医疗紧急救援时,拨通“一键通”,后台工作人员会“兵分几路”:一路始终保持与老人联系,一路通知急救120前往现场,还有一路同步告知家属,如联系不上家属则通过公安110来实现对接联系。

除了覆盖全市的“一键通”服务,上海一些街镇还探索了由专业人员上门响应的救助服务。

2012年,静安寺街道为高龄独居老人安装了可以接到社区“乐龄生活馆”的“一键呼叫”设备。有老人发出紧急求助,“乐龄生活馆”作为后台中枢,可就近派单给分布在街道的7个站点,在站点24小时值守的工作人员,会赶到老人家中进行救助。

2023年,老西门街道成立了上海首个街道层面的“老年人应急服务中心”,应急中心的首要任务就是回应居家老人的求助。应急中心全年365天、24小时有人值守,六位持有养老护理医疗照护证的工作人员轮流值守。应急中心接入了老人家中的报警设备,工作人员一旦收到老人求救,确保15分钟内赶到老人家中进行救助。“去年以来,老西门街道连续两年为辖区内100位高龄独居老人购买这一应急服务,也为各个居委会购买这一服务,作为社区干部回应老人应急求助的补充。”街道服务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老年人应急服务中心”值班人员在接听老人打来的电话。

一位高龄独居阿婆前一天在家突感不适,向“老年人应急服务中心”求助,值班人员赶到后,为其做了体征检查,安抚了老人情绪,发现老人并无大碍。第二天,值班人员再一次上门回访老人,查看她的身体情况。

文庙居民区的独居老人多,仅孤老就有50多位,确保独居老人居家安全,一直是社区干部的心头大事。文庙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顾英英说,以前,她最怕半夜接到老人电话,不是觉得赶过去麻烦,是担心自己动作不够快,耽误救助老人的时间。但有了应急中心后,这一焦虑缓解了不少。“当我们再接到老人的求助时,就会通知应急中心的工作人员。哪怕是在半夜里,他们也会在15分钟内赶到。他们到前方救助,我们在后方迅速联系老人的亲人。”

应急中心的工作人员上门后会检测老人的生理指标,发现需要送医的老人,会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陪同老人等待专业医护的救援。

应急中心还通过智能化设备,部分解决了老人独自在家发生意外时的及时发现问题。提供这一服务的上海莳花斋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水说,企业为签约老人在床单下设置一条睡眠监测带,应急中心可远程监测到老人的睡眠、血压心率等情况,如果老人在家发生意外,部分情况可以远程反馈回来。不久前,一位没有白天睡觉习惯的阿婆,后台值班人员从其监测带传回的信息中了解到:老人上午一直在睡觉。值班人员告知老人联系人,请他上门查看。后来发现是虚惊一场,阿婆只是前晚没休息好,第二天睡了一个懒觉。

王海水向记者展示应急中心的远程监测数据。 唐烨摄

专家建议:培育更多市场化力量

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独居老人、纯老家庭的数量将进一步增多,应急救助服务将越来越成为刚需,但目前此类专业化的服务还太少。

不少社区干部认为,上海通过整个各方力量,推出了不少覆盖居家老人生活日常的为老服务,如为老送餐服务、家门口的社区食堂、长护险服务、适老化改造等等,但对于老人居家应急救助资源的整合、对于市场化力量的培育远远不够。

如,对居家老人的应急救助可与家庭医生服务有所衔接。有专家建议:街道摸底独居老人数据后,应同时与家庭医生联动。一旦发生意外,通过“一键通”呼叫,可同步到家庭医生端,以此做好急救后的康复和随访。

时生福祉创始人、养老服务专家王晨建议,政府部门能否从顶层设计上整合各类养老资源与养老政策,建立完整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如,在日本,有一种职业叫“照护经理”,就是居家老人链接养老资源与政策的枢纽。“照护经理”具有专业的养老知识,熟悉养老政策,掌握养老资源,需要经过国家认可的考试才能拿到这一资质。当老人遇到养老问题时,就可以找他。如需紧急救助,老人第一个电话会打给他,由他作为枢纽做出相应判断,如老人需送医,他会联系送医。如老人无家属,“照护经理”可依据日本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后续处置。

目前,市场上的居家老人应急救助第三方服务也需进一步完善。

如,“一键通”服务开展十几年且很普及,但很多老人却没有感受度,甚至还不知道有这项服务;老西门街道“老年人应急服务中心”在2023年处置了8起紧急求助,因处置及时,老人都化险为夷了。该应急服务中心已覆盖了5个街道,可除了街道购买服务,目前自行出资购买服务的老人还不到百位。

业内人士分析,这固然与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养老观念有关。有的老人在没有具体呼叫需求时,往往宁可选择不装这个系统,认为自己身体不错,“装了有些忌讳”;有的老人没有碰到过紧急情况,觉得这些应急服务没有必要。

但应急服务的使用便利度与价格,也是老年人与其家属考虑是否使用的主要因素。

上海80岁以上独居老人可免费享受“一键通”服务,其他老人也可申请,但需一次性支付200元的设备初装费。在有的区,通过家庭电话来对接呼叫中心,这就需要老人家里安装电话,且要每月支付基础电话费,如果老人家中本来没有安装电话,安装“一键通”的热情就不高了。有老人家属建议:“每个区是否可提供多种安装方式供老人与家属选择,以降低使用费用。”

老西门街道“老年人应急服务中心”收费为每月200元,包年为每年2000元。费用包括租借安装在老人家中的设备,以及不限次数的、可以电话解决的服务。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需要专业人员上门服务,白天上门一次收费100元,夜间上门一次收费200元。有的老人与家属觉得目前收费还比较高。王海水解释说:“应急服务是新事物,市场还在培育中。当服务老人数量增加,‘总盘子’做大,服务成本就可以降下来。”

(原标题为《独居老人在家突发疾病、不慎跌倒,电话打给谁?谁来为他们提供应急救助?》)

    责任编辑:徐祯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