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今日正式入伏!“三伏”的这些知识,你知道吗?
今日(7月15日)正式入伏!
俗话说“热在三伏”
三伏为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
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今年三伏是40天
那么
“三伏”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三伏”最热?
三伏天需要注意啥?
一起来看
↓↓↓
“三伏天”,怎么算?
我国古人采用“干支纪事”的方法用以计年、计月、计日、计时。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二十四节气“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二十四节气的“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
但由于“夏至”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几乎每年都不一样,所以与“三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三伏”大约在每年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正好处于小暑与处暑节气之间。“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但“中伏”天数则不固定。
为何“三伏”这么热?
夏天,北半球倾向太阳,太阳光的方向与地面近乎垂直。夏至这一天,太阳在天上最“高”,理应是最热的一天。但实际上,最热的是一个多月后的“三伏天”。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被浓密的大气层所包裹,太阳光首先加热地面,地面再通过红外辐射、空气对流和水分蒸发把热带给空气。每平方米的地表上面,有大约10吨的空气可以储存大量的热。这就使地表的温度不会太高。到了晚上,这些热量又使地表的温度不致过低。这样,地球上的昼夜温差只有几摄氏度到十几摄氏度。
因此,每天的平均温度就不完全取决于从太阳得到多少热量,而是每天得到的热量和散失的热量之间的差,即积累的热量的净变化。
来源:《中国气象报》
夏至过后的几十天中,虽然太阳的位置较高、日照时间较长,每天接收到的热量还是超过散失的热量,所以温度不断升高。
加之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更加闷热的重要原因。同时,在七八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区。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也就更热。
“三伏天”日常生活要注意些什么?
户外作业、外出活动、运动尽量避开中午12点到14点最热的时段。避免阳光直射,衣着浅色轻便透气的鞋帽、衣服,外出使用防晒霜,在烈日下工作应增加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记得多喝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如果在户外剧烈运动,应该每小时喝2杯至4杯水,以淡盐水为宜。
饮食方面,三伏天适合多喝热茶、吃些热食。夏天,喝冷饮虽凉爽,能够起到降温作用,但由于血管受冷收缩,反而会降低身体散热速度。多喝热茶、热水,能促进汗腺分泌,才更解暑。三豆汤是一款不错的防暑解热饮品,具有健脾化湿、清热消暑的作用;炎热夏季,人体易因食用寒凉食物而导致肠胃偏寒。可适当吃些羊肉、牛肉以温阳散寒。
原标题:《今日正式入伏!“三伏”的这些知识,你知道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