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8年岁月不改先锋超前,《1699·桃花扇》再登北京保利
桃花扇下,再见亦非别。2006年,由田沁鑫执导的青春版昆剧《1699·桃花扇》首登北京保利剧场。18年后,这出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第四代演员担纲主演的大戏将于7月19日、7月20日再次登上北京保利的舞台,桃花依旧,心动如初。
昆剧《1699·桃花扇》海报
7月12日,“《1699·桃花扇》昆曲推广日”发布会与快闪活动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举行。该剧主演施夏明、单雯在现场与观众分享了作品背后的故事,畅谈昆曲在当下的传承与创新。
《1699·桃花扇》公演18年来,早已成为广大观众心目中的经典佳作。回首当年,年方21岁的施夏明和16岁的单雯,不仅与剧中角色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年岁相当,更是凭借该剧一唱而红。现而今均是“梅花奖”得主的两位主演,施夏明已是江苏省昆剧院院长,单雯则已是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而此次加盟演出的周鑫、徐思佳等一众“昆四代”演员,也是全国昆曲界青年一代的翘楚。
活动现场,施夏明做戏曲导赏(活动摄影 孙健)
活动现场,演员展示剧中片段
活动现场,施夏明表示非常荣幸再次回到梦想启程的北京。“18年前创排时,我们在南京进行了长时间的封闭式排练,剧院的‘昆三代’老艺术家们手把手、心传心地给我们教戏。他们先同田沁鑫导演进行深入的沟通,把动作编排出来再传授给我们,可以说当年是模仿、学习的过程,是在‘依葫芦画瓢’。18年后再度回到北京的舞台,戏还是那出戏,我们已经不再有和剧中人物相当的芳华年岁。但通过岁月的积淀,我相信一定会在艺术审美上带给观众更高的享受。”
单雯在发言时感慨道,逝去的时光竟然比当年台上的自己还大两岁。“初登舞台的我可以说不用‘演’,就是那个人物。经过这么多年的舞台沉淀,包括艺术上、声腔上的磨炼,技巧上一定会比16岁的自己提高很多。当然,每个阶段都是美好的,16岁有16岁的美好,现在的我们站在舞台上,也有值得让现在的观众去品的地方。很多观众都是一路走来陪着我们成长的,再次看到大家我非常感动。”
《1669·桃花扇》舞台空镜照
《1669·桃花扇》虽是新生,也古韵犹存。田沁鑫导演在创作该剧时,运用了大量当代“戏剧语言”来诠释传统昆曲,而在唱念做打及唱腔音乐上则完全尊重昆曲艺术本身的应有程式。在《却奁》、《题画》、《余韵》等著名折子经典选段的基础上,该剧依据原著剧情走向,进行筛选删减,去芜存菁,在重点折目中截取戏剧冲突最激烈的重点,抓取人物最具代表性的片段,以大场小场的紧密编排组合,通过流畅的舞台节奏,令戏剧张力爆发得更为集中和强烈,也更好地展现出原著作者孔尚任“借离合之情诉兴亡之感”的主旨。
《1669·桃花扇》剧照
单雯回忆说《1669·桃花扇》作为一部当代戏,当年的表现手法就非常超前。“在田沁鑫导演的指导下,我们在台上是以话剧的形式表现明代老百姓悠然自得的生活气息,而在舞台中央又是回归到戏曲人物的演绎。对昆剧演员而言,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这样的‘戏里有戏,台中套台’的表演形式。而且这出戏的舞美、灯光,包括乐队演奏也都有很大的创新,舞台地面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地毯,而是镜面式的塑胶,灯光打在上面就有秦淮河波光粼粼的色彩,让人耳目一新。”
“在当时排这样一部作品,不少戏曲专业的人士心里会犯嘀咕。田沁鑫导演当时是采用话剧舞台‘间离法’的表现方式,演员在走到舞台中央之前也是一名‘观众’,就是说我们在舞台上还要扮演观众,而下台之后坐在旁边的围廊中那就更是一名‘观众’了。可以说我们演员在表演时的身份会不停地跳进跳出,既是戏中人,又是局外人。而且剧场中的观众也是随时被调动的,在一次演出中,甚至会让台下的观众给台上的演员递道具。现在想来,这样的演绎既拓宽了我们的眼界,也大大拉近了昆曲和年轻观众的距离。我想即便是18年后,如果观众是第一次走进剧场看这部戏,依然会觉得它没有过时,依旧很时髦。”施夏明说。
活动现场,单雯、施夏明与观众大合影
另据悉,《1699·桃花扇》目前已全网开票。继重归北京保利剧院之后,该剧还将在苏州、广州、昆明、西安进行巡演。本轮巡演中,舞美设计萧丽河开创性地融入《南都繁会图》等相关文物元素,以增强历史氛围感,并利用回廊、立柱等进行的空间分割,将新颖创意融入大气雍容的古典审美逻辑中,成功地消除了创新与传统间的违和感,整体展现出“南昆风格”细腻委婉、典雅大方、古朴沉静的典型审美特征。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