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魔都”外衣下的工业之城

2024-07-15 12: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唐晓园

视觉设计| 星船知造

AI与工业是一对不分彼此的双生子。智能化是上海工业的一部分。

7月9日下午,由上海市委网信办、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的2024年“网络名人看上海”人工智能专场活动走进位于上海徐汇滨江的“模速空间”。

这个今日上海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所在的位置曾是申城重要的工业岸线所在地。不远处的龙华地区是上海飞机制造厂所在地。运10就从这里起飞。

本次活动主题分享环节,“星船知造”创始人唐晓园分享了如何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展现上海的工业气质。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天上海的工业气质不那么直白?

今天上海给人的印象更多是一座金融城市,一座讲究生活品质的国际都会。

但其实上海工业很强。

从两个视角看,就能接近问题的答案。

从产业链看,

今天上海的制造业产业大都位于产业链上游,并越来越集中在高技术附加值产业。

所以和当年的上海制造相比——比如以前人们会说我买了块上海牌手表,买了上海制造的钢笔、自行车。但现在不会说,“你看,我这辆新能源车的核心零部件是使用了上海某某减速机的上海某某机器人在上海某某车间生产出来的。”

当上海的产业更集中于上游,也意味着人们对“上海制造”的感知反而会弱。

但它也意味着上海与全国,与全世界的产业联系,比之前要紧密得多。比如上海核心产业集成电路的下游就有汽车、3C电子等多个领域。

其次,从当下产业变革看(数智化),

上海工业数个产业都已经率先迈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阶段。它意味着,野蛮而有序的工业场景正在淡去。

从PPT数据可以清晰看到,上海工业机器人密度全国第一。工业机器人已在数个产业的部分生产环节实现黑灯工厂。协作机器人多个主要应用场景也集中于上海优势产业的数个生产环节。

所以,当人们对制造业的印象还停留在冷硬、粗粝的一面时,上海的核心产业正在改变中国工厂的面貌。

可以说,今天上海的工业气质不那么明显,恰恰是因为——和过去上海锻造出新中国数个“第一”(第一炉钢、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护卫舰一样)——今天上海工业再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产业链视角和产业变革视角也是《星船知造》写作制造业的两个切入点。

我们希望把这些观察分享给更多读者。

所以在上线的这一年里,虽然我们写作了制造业数个领域的内容,但我们在内容上的探索就做了两件事——

一是确立写作的叙事语调。

二是找到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确立叙事语调的重要性在于,

中国制造业的写作语境是复杂的。

这种复杂来源于中国制造身躯的庞大。所以产业爬坡的过程中呈现出的气质非常多样:比如自动化程度,同一个产业在不同地区,同一个地区的不同产业,其自动化、数字化程度就可能千差万别。以及,今天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征程中,前往不同的国家、地区,也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

会有很多纷繁的信息、观点,以及情绪。

这就需要写作者自己确立一个写作锚点。我们的锚点是一种自信的基调。

它来自我们对中国制造业的信心。

一方面,我们看到越来越多超级终端的诞生。

新能源汽车、大飞机、去年我们首艘国产大型邮轮、三峡氢舟一号——越来越多能够拉动数个千亿市值、带动多个高技术附加值、带来高薪岗位的超级终端已经跑出来了。更多的超级终端(比如evtol)也在诞生。

我们也看到中国正成为全球化的缝合者。

去年我们写作了正发生在俄罗斯、伊朗、法国、非洲各国的中企全球化征程。比如,我们看到随着中国矿企“全球找矿”步伐的加快,上游资源产能开始集中在中国企业,下游需求也集中在中国。中企的全球化已经是产业链上下一整个产业森林的同步出海。

每写作一个具体产业和事件,拉大视角去看,都会加固我们对中国工业未来的信心。

基于这些,面对纷繁的信息和声音,我们锚定了自己的写作坐标。它不会被轻易动摇。如同一座冰山——我们每篇文章呈现给读者的部分是冰山上的那个角,它的形态由不同的写作主题决定。但水面下的部分,确保我们始终用更大的视角、更长的时间线来看待每一个选题。

我们想和更多读者分享这份信心。所以下一步,是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它应该蕴含丰富的主题。

当然要有观点,如果可以,为这个观点赋予一缕情绪。我们希望每一篇内容有产业研究,有足够信息密度也有个体的温度。同时附带乐趣。

我们还没有找到这种表达方式。目前做了一些探索。

首先是转变写作的主体对象。

今年的517世界电信日,我们写作了运营商为上海打造的全球最大新型城域网。

我们把写作主体锚定在了上海这座城市。

这样一来,它就完全改变了文本的叙事语调——城市天然具备IP性质。也更有温度。

转变写作对象后,我们看到在很多领域,上海已经是一座没有石头可摸的城市。

●2023年,上海市电信业务总量达到644.9亿元;

●上海5G基站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4.5个,5G基站占比和密度均全国第一;

●上海算力指数、运力指数全国第一;

当中国日益强大,有时候“全国第一”,其实就是“全球第一”。

上海已经站在了全球数字化探索队列的最前方。

顺着这个观察角度,我们从城市出发完成了这项“新基建”的写作。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第二个探索,是我们试着找到那个变化中尚未被人捕捉之处。

写作人形机器人时,我们注意到一个反直觉现象——

目前人形机器人本体玩家中,既不包括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也少见国内排名靠前的几大机器人巨头。

当下人形机器人本体处于领跑位置的玩家,是汽车行业大佬或科技企业。

但另一方面,当人形机器人概念股迎来井喷时,率先引爆的却还是工业机器人老三样。

所以我们从人形机器人既传统硬核(工业机器人老三样)、又酷炫前沿(人工智能)的产业链角度进行了分析。

另一篇是我们写作的中国EDA产业。选题的起因是,一些投资人朋友说:EDA市值不大,但入局者众多,太卷了。

我们就想看看到底什么情况。我们发现,虽然现在国内EDA企业大多是“点工具”,还无法像美国同行一样拥有全流程技术。但我们去看了过去几年国外巨头的各国市场增速。发现中国市场增速惊人。这意味着,目前中国工业崛起的红利是海外巨头吃到了,但新质生产力时代下,中国EDA的巨大下游市场仍在扩张,一定会形成技术VS市场、本土工业巨头和本土软件企业之间的良好内循环。

这个市场足够大,大到足够跑出像美国三巨头这样的头部EDA企业。中国会卷赢这道芯片的窄门,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以上是我们一些产业写作上非常粗浅的思考。

我们目前为止做的还是一些“叙事练习”,接下去希望能够提升能力,能快些走过这一阶段,真正做出一些接近好的内容。再次谢谢大家!

本文为星船知造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