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妈妈要求我休学一年”:家庭温情为焦虑的年轻人撑上一把伞
4月份,“我要求女儿休学一年“登顶微博热搜;6月高考查分,“妈妈开心晒女儿高考438分”热搜,再次打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教育期待,孩子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这看似教育理念的差异,实则是打破社会焦虑的话题表现。即勤劳致富的良言,在物资丰盈的今天成为人们束手束脚的魔咒。
“不敢休息”这四个字,在近两年互联网热词中频频出现:被质疑啃老的“全职儿女”,被嘲讽不愿奋斗的“躺平青年”,被学历歧视、认为自己不够努力的二本学子,被贴上“整顿职场”标签、不再任劳任怨单休过日的职场新人,不敢请假的休息羞耻……
而“妈妈要求我休学一年”的视频、乐于在网上晒高考低分的父母,打破了这一魔咒,用长辈的视野提醒当下焦虑不安的年轻人人生不是一场比赛,结果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把握了当下、是否有所进益。
“休息”可以是为了“更好的出发”,没有达到世俗意义上的高分、并不意味着努力没有意义。与其追寻人生结果的绝对高度,不如拥抱人生体验的无限精彩,拒绝成为流水线上被标准化的产品,生活快乐最重要。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看到了亲子关系新的可能性。
一、教育理念:“生活快乐”大于“出人头地”
“别人家的孩子”、榜样的力量,在我们的教育中充满太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许。当出头人地需要以牺牲生活快乐为代价时,开明的父母选择了拒绝。“妈妈要求我休学一年”视频,恰恰是这一类父母的代表,打破了东亚父母长期以来“规划”的教育惯性,真正从子女成长的生活状态出发,提供解决方案。
抖音博主“耶比从娘日记”视频截图
正如该博主“耶比从娘日记”在其视频中表达的,“很多人说我在拿女儿的前途开玩笑,但是,教儿育女的意义,不就是让孩子开心吗?”这种理念,与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拼命催孩子上补习班的父母爱意,形成了强烈对比。
某种意义上,“妈妈要求我休学一年”之所以能引发中式教育的探讨,正是因为东亚教育中,家长期待远胜于孩子意愿。“虎妈”“狼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家长在学业指导上的强势,婚恋市场中公务员、老师等“铁饭碗”职业偏好也成为众多家长指导孩子就业的理由之一。
而这些,从“为你好”出发的家长期待,无一例外地忽视了孩子的合理诉求。即为在同龄人脱颖而出,是否值得毁坏常规生活作息为代价?而这一问题,正是他人指责博主“拿女儿的前途开玩笑”的核心论点,为未来的幸福可以忍受当下的痛苦,即“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可,为什么要成为人上人?一如凤凰网读书频道与梁永安、罗翔的对谈,以成为人上人的目标去奋斗是可怕的。因为金字塔顶尖的人注定稀少,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何必用大多数人注定无法达成的目标,去束缚自己的人生选择。
视频《【梁永安×罗翔×魏冰心】人生痛苦的来源,我们找到了!》截图与留言
从这个意义上,出人头地,是外界赋予的结果;而自我效能的提升,才是人生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在我们东亚教育里,有关“幸福”的体验、勾勒与想象是少见的,按部就班、或拔得头筹的标准规划才是常态。
因此,“东亚教育要改变的首先不是小孩,是父母”,才来得如此猛烈,直令弹幕评论“大义”。我们要生活快乐,功成名就是一种快乐,却并不意味着其高于其他任何一种快乐,否认普通平凡生活的满足感。
由此,家长在网上高考晒低分也不难理解,“女儿把最好的一次成绩给了高考”。也许这分不高,可唾手可得与拼尽全力的成果,并无高下之分,同样值得祝福。
二、容错空间:家庭温情与社会时钟的拉扯
可这种平凡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也格外难得。当社会时钟总是在不断地催促着年轻人,到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妈妈要求我休学一年”,成了家庭温情抵抗社会时钟的一种表现,是小家庭面对容错空间越发狭窄的社会环境,提供的解决方案。
细看视频,这位妈妈选择让女儿休学的理由很简单,“像机器一样走完环环相扣的一生,她好像确实没有休息过”。妈妈理解了女儿的身心俱疲,也开始为处于崩溃之中的女儿搭建些许喘息空间:“休学一年”,用这一年的时间,从过往高压的环境中抽离出来,让女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彻底放松下来。
抖音博主“耶比从娘日记”视频截图
结果显而易见,女儿“脸上的笑容也回来了”。正如视频里所言,“我没有能力让她逃离掉教育闭环,但是歇一会,喘口气而已,休息一年而已,天又不会塌”。妈妈让女儿选择休学、而非退学,就是在社会规范下的折中之法,是家庭对被社会时钟挤压的孩子给予的一份温情。
事实上,在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琼、博士研究生郑小雪,关于逆社会时钟的探讨中,将逆社会时钟分为“重返”、“中止”、“延时”三种类型,休学显然是“中止”、考入大学不满意重新高考是“重返”、主动延迟毕业则是“延时”。
而在这篇《逆社会时钟:一项时间自主性考察》的文章里,观测到的逆社会时钟现象往往是个体的自主选择,即“为自己而活”、“自己的活法”两种叙事模式,常常是个人主观意愿主导下的产物。
文章也关照到了家庭的影响,“能够逆社会时钟而行的青年群体,既可能蒙恩于开放包容的家庭环境,也可能在遭受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突破重围。”
事实上,在“妈妈要求我休学一年”的故事里,逆社会时钟的发起人是父母,希望孩子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找到“自己的活法”;而在网上晒高考低分的家长,则用实际行动表示社会规范并非枷锁,优秀不是只有一种高分标准,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为自己而活”也挺好。
从这个角度看,要求休学与晒高考低分的家长,都提供了容纳生活的多种可能的样本。即关注孩子的自我发展与个人体验,用过程的包容与理解,去消解结果差强人意、给孩子带来的挤压感,用家庭温情的方式打造一个小小的容错空间,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
三、亲子关系:打破愧疚不安,走向共生共发展
在“妈妈要求我休学一年”视频所属合集“写给女儿的信”里,博主“耶比从娘日记”作为母亲,安慰休学外出游玩的孩子,不必感到愧疚:
“我的辛苦不是由你造成的,怪时代的尘封,怪父辈的失败教育,怪我年轻时的错误决定,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要对得起的只有你自己,我们的脐带剪断了,我的痛苦也不需要你来传承,孝顺不应该成为束缚你的理由”。
抖音博主“耶比从娘日记”视频截图
在以债为核心的人情社会里,传统亲子关系也常常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无休止付出,诸如“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的发言,某种意义上也成了孩子对父母的愧疚感重要来源。“妈妈要求我休学一年”视频之外,博主“耶比从娘日记”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母爱不是一场隐晦的pua,永远不要觉得对不起妈妈”,亲子关系不是束缚亲子之间的绳索,而应该是可以解乏的温泉。
在安徽师范大学牛雪梅看来,家长“为你好”式的教育方式,容易令孩子陷入“不做就是恶” 的道德困境,在自我需要与家长期待中反复挣扎,直至彻底崩盘、亲子关系紧张。解决方案是,建立对话机制:克制家长自身权威表达的欲望、尊重孩子的合理诉求,理解与走近孩子的需要、有的放矢提供指导,减少强调目的、忽视手段适用性的情况。
一如博主的视频形式,用写信来建立对话机制。然这种动态平衡的过程,注定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某种意义上,“我要求女儿休学一年“与“妈妈开心晒女儿高考438分”话题,之所以能够在微博热搜中上榜、成为热议话题,就在于长辈视角共情晚辈的表达格外稀少。
事实上,从拥有一个不扫兴的父母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到“永远不用觉得对不起”的传递,“共生共发展”的亲子关系探讨已是进行时。不必常怀愧疚,而是化为“自己活法”的理解与支持,用“让自己过得好”的能量辐射家庭,用温暖有爱的氛围来提升生活幸福感,比“愧疚不安”的道德捆绑来得有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ID:pku-csmr),作者:化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