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生活需要什么样的“AI画像”丨高明勇调研笔记042
前段时间,特斯拉CEO马斯克到巴黎出席“欧洲科技创新展览会”(VivaTech 2024),一系列观点再次引起关注:“人工智能是我最大的恐惧”“人工智能将取代所有人的工作”等。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积极推动者,一方面兴趣殷殷,一方面忧虑深深,也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缩影。
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问题比答案更重要,问对一个问题,超过一堆道理;方向比方法更重要,找对一个方向,省却一堆方法。这个认知,在面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问题时,可能更关键,因为很多时候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基于具体问题前置条件约定下的参考答案,那么,问题本身就更重要。
最近应邀参加“Make 2024钉钉生态大会”,在现场,朋友送我新出版的《超级助理:AI时代的办公方式》。书中我看到人文学者刘擎与钉钉总裁叶军的一次对话,《增强而非取代,是人类打开AI的正确方式》,对话不是很长,但提出了几个好问题:(无论)疑虑或乐观,我们如何理解AI时代?AI会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吗?人会被 AI 替代吗?AI改变关系?
当然,两人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从“实干家”的角度,叶军表示,AI技术能将个体从繁琐、无聊的工作中释放,让他们有机会去做更多创造性的工作,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体,都应该积极拥抱AI并且去实践。从“思想家”的角度,刘擎认为,AI技术的趋势是挡不住的,所以才令个体焦虑是否会被AI取代,但是未来如果要想成为一个在职场上有成就感、有意义的人,就必须学会和AI合作,去刺激它、启发它、甚至驾驭它。
据媒体报道,不久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了题为《工作的新未来:在欧洲及其他地区部署人工智能和提升技能的竞争》的报告,其中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推广,劳动力市场将迎来重大变革。预计到2030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帮助美国和欧洲近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实现自动化。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可能使就业市场两极分化:一方面,高技能和高薪岗位难以招募到合适人才;另一方面,低薪行业可能出现劳动力过剩的情况。预计在欧洲,高薪职位的比例将增加1.8%,而低薪职位比例将减少1.4%。
尽管相关数据是基于欧美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得出,但这也是AI时代职业行业变革与劳动素养技能演变趋势的缩影。这一报告,某种程度上又和《超级助理:AI时代的办公方式》相呼应,从具体岗位的“趋势方向”到“办公方式”,AI浪潮已经扑面而来。
让我深思的是,当AI改变生活,生活需要什么样的“AI画像”?
观察行业现实,AI确实在一步步实现从“想象力”到“生产力”。就钉钉的努力方向看,总体以“AI办公画像”为主,目前在互联网、传媒、半导体、制造、交通、生物医药、建筑、信息通信、金融、高校科研等诸多领域,实现智能消息、智能会议、智能文档、智能数据、智能流程的多项功能。如果从“AI生活画像”层面说,AI在医疗健康、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教育技术等方面的运用场景更为丰富。
我所理解的,从人的生活出发的“AI画像”,既不是分门别类的商业画像,也不是依次递进的技术画像,而是如何更好“为人服务”的价值画像,如何更好“追求美好”的原则画像:
确保技能生存,而非简单替代——很多人对人工智能最大的担忧,是未来的某一天AI是否会替代自身。确实,在不少行业,人工智能已经是一种系统性的“刷新”,在过往的调研中,某些企业的车间几乎看不到“人”的影子,而十几年前,车间内还到处是人。技术在进步,效率在提升,而“人”如何被“赋能”,尤其是那些技能含金量不是很高的人群,如何通过技能的提升与人工智能一起应对新的变化,不单纯是抽象的担忧。
确保身份公平,而非放大偏见——人们使用AI,不免涉及到各种不同的“标签”,以及由此而来的“标签化”,这些算法本意是更精准、更便捷、更有效的服务,但要警惕由此带来的偏见,乃至“杀熟”、歧视。
确保数据安全,而非泄露隐私——人们使用AI,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信息采集,比如近年来时常引起社会关注的“面部信息采集”等,而大量的信息收集与分析,和引发的数据隐私泄露等问题,应引起在法治规范层面的足够重视。
确保信息公开,而非隐藏技术——如何打破“算法黑箱”,通过透明性来与社会沟通技术背后的运行逻辑,已经成为一些责任企业的必然选择。必要的商业机密之外,需要公开相关的智能系统运行法则。
确保主体多元,而非市场垄断——对于用户而言,“多样性”的选择呼唤人工智能应用主体的多元。人工智能信息过于集中与倾斜,也意味着增加更多的不确定性。
确保个体独立,而非过度依赖——伴随着长期以来都存在的“网瘾”(更宽泛意义的说法,类似于手机不离手等),在人工智能时代,不少人“人性的弱点”进一步彰显,相关依赖性突出的背后,是作为“人类智能”的敏感性知觉减低,批判性思维弱化,创新创造力迟钝。
当人工智能逐渐改变生活,每个人的生活需要的不单单是被动接受,更多的是一种积极拥抱,在拥抱的同时保持作为“人类智能”的独立与思考,由此享受到价值与尊严,而不是盲从与依赖,抑或捆绑与伤害。(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