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让人们能买到“可持续产品和服务”,电商平台须负起责任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王昀
2024-07-12 14:5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进入雨季,如何能在主流的零售电商平台上,给孩子选购到一双符合可持续生活理念的凉鞋,尤其是无毒无害的?

在众多零售电商平台搜索“男童凉鞋”后,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发现,在价格和尺码等信息外,商品页面上列有详略不一的材质、工艺说明。有的品牌会列出自己的认证,如中国环境标志“十环”或其他绿色产品认证,以及欧盟各种生态绿色标签等。更多品牌围绕“零废弃目标”、“永续理念”做泛泛描述。同时,相比“防滑”“透气”等功能性说明,少有产品的可持续信息——比如,原材料来自哪里,经过怎样的工艺,可以如何回收,等等。至于是否有当下需重点管控的“新污染物”残余,普遍没有第三方检测报告。

而在物流和包装方面,无论哪个平台,都没有减碳选项,比如循环使用快递箱、可降解胶带等。又尝试以认证为关键词查找,想看能否得到具备相关认证的店家或商品,搜索“绿色产品”,得到的结果大多是颜色为绿的商品;又搜索“BCorp”“共益企业”,但得到的只是相关主题的书籍。

可持续消费群体增长不可小觑。很多人会长期光顾自己信任的几个店家,尤其是在食品方面。这类私域流量,基于人和人的信任、对产品的充分知情而来,并分走零售电商平台的市场。同时,电商直播间的低价叫卖,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越来越低,而退货率则是居高不下

尤其是2024年的618之后,平台们明显感到压力。近日,杭州市电子商务协会就成立了绿色电商专业委员会。从会上发布的两份报告看,接下来,零售电商平台必须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正是“如何更好地传递产品的可持续信息”“如何主动做好化学品管理”前者可能比较容易实现,但需要后台工作的支持;后者需要逐步建立机制,最终仍要向前台消费者传递相应信息。

希望下次选购时,我们都能获得充分信息,不至于买到有毒有害的商品,也可选择为循环经济出力。那么,电商平台有哪些工作已在推进,可以联合哪些社会力量,还需要相关部门怎样的支持?澎湃研究所研究员通过对电商平台人士、环保公益人士等进行访谈,理出一些脉络,供相关决策机构及广大市民参考。

可持续信息为何难见?需要平台负起责任

提起“绿色电商”时,人们可能会想到绿色数据中心、物流和包装减排等,但往往忽视其中的核心:作为在消费场域争夺注意力的媒介界面,以及实现产品价值的重要节点,电商平台需充分传递产品的合规以及可持续信息,做好一系列协调管理工作,保障人们在选购时的知情权。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本意,在风险频现的当下尤显重要。

已有的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也强调了电商平台的责任。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互联网平台对平台内的经营者负有资质审查、监督和信息披露的义务。《“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也指出,要“落实电商平台绿色管理责任,完善平台规则,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对零售电商平台而言,在化学品管理等实际工作的基础上,才能比较彻底地实现可持续信息的传递。网购隔着屏幕,化学物质看不见摸不着,电商平台正是保护消费者安全的第一位看门人。但通过购物体验和新闻报道,不难发现,对许多电商平台而言,这类基础性工作离落实还有很大一段空档。“三无”产品总能在电商平台上买到,甚至被检验出有毒有害物质。因为没有形成长效治理机制,这类情况总是在一阵查处过后重新冒头。

研究员了解到,电商平台也并非无所作为。有主流电商平台,每年在产品抽检方面投入上亿费用,但相对海量的上架产品,这些投入远不足以覆盖需求。另外,还涉及更根本的企业治理,平台需要更好地整合与利用现有资源,才能以专业力量解决专业问题,让有限投入发挥更大效能。比如,全面掌握各个层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以此完善平台规则。但对企业而言,这又是更为复杂和艰巨的任务。

更关键的问题是动力机制。电商平台会疑虑是否得不偿失:要做好对内的治理和对外的可持续信息传递,这些操作既要克服困难,又需要大笔投入,会不会谁先做谁吃亏,结果被竞争对手的低价策略挤压得更厉害?这方面,需要运用长期主义的策略,一点点正面做起。比如,京东推出了自己的“品质认证”标签,可以作为一个好的范例。当然,其中还有许多进步空间。

根本的底线还在于法律法规。联系到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方向,合规风险将日益凸显。就化学品管理而言,深圳市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高级项目主任吴婷指出,长期来看,中国需要与国际接轨,重视有毒化学品的合理应用。《产品质量法》等与有毒化学品应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加强与《电子商务法》的衔接,进一步明确电商平台经营者的责任。 

各方如何支持电商平台做好内部管理和外部信息传递

总而言之,电商平台需担当起更大责任。让人们能够警醒并获得积极信息,在购买中得到希望,既是因时势而须承担的责任,更是突破现有格局、引领升级的机会。不过,要做好相应工作,还需要系统性变革。在此,仅提出当下即可操作的几点

首先,电商平台作为第一道防线,理当守住底线。其相关责任已有规定,但有待进一步明确落实。长期来看,更充分的信息公开,意味着更高的产品合规性,以及更低的平台管理成本。当下,电商平台可参照国家标准GB/T 35411-2017《电子商务平台产品信息展示要求》进行信息公开。专家认为,该标准应由推荐性标准变为强制性标准。从地方管理者的角度,可制定和发布相关地方标准,进行前瞻性的引领。未来则需要更深入和细化的规定。比如,可以直接按照产品所获得的认证分类查找。

其次,需要建立共享数据的有效机制。需要让电商平台能够与相关认证机构、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数据库共享数据,做到第三方动态审查。由于上架商品是海量的、动态变化的,通过数据共享和实时审查,可以保障产品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由此,可以让电商平台免于消耗过多成本,顺利建立平台规则,实现完善管理。据了解,这项工作目前已在杭州开展,还有待在更多地方启动。

再次,需要鼓励正面示范作用的发挥。前述的动力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状况。尽可能鼓励电商平台做好相应工作,就需要避免“好事不出门”,挖掘业内比较正面的示范。而这类正面的例子,需要与社会各方深入互动,通过社会资本的积累而来。针对各方认可的、有影响力的成果,管理部门可以给予正面肯定,进而起到对更多企业的引领作用。

最后,可能也是最重要的,需要开放公众投诉和举报通道。让潜在消费者能构成监管力量,形成不敢打破底线的氛围,进而可以让人们心无旁骛,追求对产品质量的保障,关注全周期的使用,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低质低价、逃避监管的无效内卷工作上。长远而言,人们有了足够的知情权并能参与其中,就会更配合上下游的逆向物流回收,快递、商户、社区空间等各利益相关方都会从其中获益。

(本文感谢深圳零废弃无毒先锋团队马晓辉、吴婷、李本本、毛达)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责任编辑:王昀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