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绿电直供”:应对欧盟碳壁垒的新路径
文|庄卓昊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
一、欧盟碳足迹计算规则细化,国产电池出口面临新挑战
2023年8月《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以下简称“欧盟新电池法”)生效后,从2024年7月起,在欧盟市场销售的动力电池以及工业电池必须申报产品碳足迹,这将成为国产电动车电池出口至欧盟的一大挑战。2024年4月30日,欧盟在新电池法的配套细则《电动车电池碳足迹计算规则草案及附件》[1]中进一步明确了电动车电池碳足迹计算规则,其中,“国家平均电力消费组合”(National averag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mix)和“直连电力”(Directly connected electricity)成为两种被认可的电力碳足迹计算模型,这意味着在欧盟新电池法框架下,动力电池企业无法通过购买绿证等能源属性证书或者签署PPA(电力购买协议,Power Purchase Agreement)购买绿色电力来降低电力消费的碳足迹。
表1 欧盟认可的两种电力碳足迹计算模型
电池生命周期的能耗主要源自电力,直接导致电力产生的碳排放成为决定电池碳足迹的关键因素。根据行业估算,电力碳足迹约占电池总碳足迹的70%。若按“国家平均电力消费组合”方法评估,一国发电的能源结构将直接影响该数值的高低,鉴于我国以火力发电为主的现状(如图1所示)将致使国产电池的碳足迹评估面临不利局面。根据运输与环境(T&E)发布的《欧洲电池工业蓝图》显示,欧洲制造电池的碳排放可能比中国制造的电池低60%,仅此一项标准就足以将国产电池挡在其大门之外。值得注意的是,该规则草案反映欧盟对电力溯源的基本原则与立场,一旦该标准得以实施,其适用范围将跨越电池领域,广泛应用于各类产品碳足迹标准中,将全局性地影响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此背景下, 作为更贴合“直连电力”计算模型的“绿电直供”模式成为了关注焦点,有望成为破解当前困局的新路径。
二、“绿电直供”的定义与优势
“绿电直供”是指通过分布式新能源项目直接向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等提供绿色电力,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直接对接。此模式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碳排放,满足绿色发展需求,更能在碳排放核算中直接体现新能源的环境价值,是国际规则下减少争议、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电网架构下,由于电力的同质性特征,电力来源(无论是传统燃煤还是可再生能源)在传输过程中往往难以从电网侧和用户侧明确区分。而“绿电直供”模式则打破了这一局限,通过直接供应新能源电力的方式,使得碳排放核算变得简单明了,直接体现了新能源对环境的正面贡献,符合多数国际规则的要求,减少了因电力来源模糊而可能产生的争议。
三、“绿电直供”实践的三大挑战
实际上,早在2021年,国家便前瞻性地提出了绿电直供的相关概念,并有多个省份响应出台支持政策(详见表2)。然而,尽管政策春风频吹,实际落地并成功运营的绿电直供项目却依然屈指可数,其发展进程远远未达预期。这一现象背后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经济性。实施“绿电直供”需投资新建中、低压配电线路,还可能涉及用户端改造,故项目可行性的关键在于绿电带来的额外收益能否有效抵消这些投资成本。
二是稳定性。相较于传统电网的稳定供能,直接采用新能源供电,尤其是在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能源为主的系统中,其供电连续性和稳定性面临更大挑战,还需通过技术创新、储能系统的优化、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完善运维管理等措施来逐步改善,以达到与传统电网相媲美的供电质量和可靠性。
三是公平性。用户是否参与“新能源专线”对电网整体报装容量影响甚微,投资成本也不会减少。这导致部分转向绿电的用户虽减轻了电网的供电压力,却仍需承担固定的容量费用,出现费用与实际用电量不匹配的问题。且当进入新的监管周期,重新设定输配电价时,原本应承担的电网投资、建设成本要由那些未加入“绿电专线”、依然依赖传统电网供电的用户进行分摊,造成用电不公平。
表2 近年国家与省级层面支持“新能源直供电”相关政策(不完全汇总)
四、挑战中孕育机遇的创新之路
欧盟新电池法的实施,无疑为我国电池产业设置了新的挑战门槛,但同时也为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更高标准的发展路径。“绿电直供”模式不仅是应对欧盟新电池法的策略,也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其未来发展值得我们深思与期待。为充分发掘其潜力,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强化政策引领与激励机制。政府应进一步深化政策体系、细化支持措施以降低项目初期投资成本,提升项目的经济性和可行性,为“绿电直供”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其次,尽管“绿电直供”模式的碳排放在物理性上相对易于验证,但其能否全面获得国际减碳规则体系的充分认可目前还有待明确。为提升我国在全球碳减排舞台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亟需双管齐下:不仅要加速建立一套科学、公正、透明的国内碳计量体系,还要积极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有效对接与互认。
此外,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也是推动“绿电直供”模式发展的关键。应加大对储能技术、智能电网、微电网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提高新能源的并网率、利用率和供电稳定性,解决新能源间歇性问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