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鹿鼎记》中韦小宝的拜把兄弟赵良栋是怎样的历史人物?
《鹿鼎记》中不少人物都有历史原型。如赵良栋,曾任天津总兵,后来成为了宁夏提督、云贵总督,在清军平定三藩之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小说中,赵良栋是天津副将,性格耿直,因为不擅长谀媚上级而被韦小宝赏识,并被提拔为天津总兵。此后,赵良栋、张勇、王进宝、孙思克四人成为拜把兄弟。后来,康熙帝命追捕韦小宝,危急之时,赵良栋放走了韦小宝,也算是尽了兄弟情谊。
《鹿鼎记》剧照
绥定宁夏兵变、攻占四川首府
赵良栋出生于宁夏,祖籍为陕西榆林,顺治朝时从军,在陕西总督孟乔芳麾下。顺治初,甘肃爆发了米喇印、丁国栋领导的士兵起义,甘肃一地顿时大乱,彼时赵良栋随从清军进攻起义军,同张勇一道镇压了起义军,抓住了起义军首领丁国栋,也因此被提拔为绿营游击一职。顺治十三年,他和张勇跟从经略洪承畴进攻南明永历政权,再立新功。康熙元年,赵良栋被提拔为云南广罗总兵,平定了当地土司的反抗。康熙四年,调任贵州平远总兵,彼时赵良栋的父亲去世,赵良栋欲回家守制,但吴三桂认为还没有完全击败贵州土司,不允许他回家。后来,在他人的调停下,虽然赵良栋得以回家守制,但他同吴三桂关系恶化,因此结了怨。
康熙八年,赵良栋守制完毕,被调任山西大同总兵,康熙十一年调任天津总兵。康熙朝三藩之乱爆发后,在吴三桂的积极联络下,陕西提督王辅臣决定反清,陕西很多地方被叛军占领,清朝在陕西的统治面临崩溃。彼时甘肃提督张勇忠于清朝,积极领兵进攻王辅臣叛军,并连续取得胜利。王辅臣为逆转被动局面,挑唆宁夏镇士兵杀害了宁夏总兵陈福,陕西、甘肃局面再次恶化。面对变局,甘肃提督张勇向康熙帝建议将赵良栋从天津总兵任上调回甘肃,康熙帝批准了这一建议,并特设宁夏提督一职,由赵良栋升任。赵良栋到任后,积极绥服叛变士兵,没有激化矛盾,一方面安抚城内士兵,暗中调查叛变情况,另一方面将城内士兵遣至外地防御王辅臣军,以分散宁夏叛军的力量。此后,赵良栋领兵逮捕了带头叛乱的参将熊虎、把总刘德、士兵陈进忠等人,经请示康熙帝后处死了他们。赵良栋并没有进行“株连”,而是宣布免去其他胁从者的责任,军心很快就安定下来了。宁夏士兵不仅没有成为叛军,反而成为平定王辅臣叛军的主力之一。
三藩之乱形势图(前期)
此后,赵良栋带领宁夏士兵积极参与平定王辅臣叛乱的战争。由于满洲军、蒙古军、绿营兵大军汇集,王辅臣陷于清军包围,不得不集重兵于甘肃平凉,同清朝进行长期对峙,并等待吴三桂援军。吴三桂得知王辅臣被困,立刻命四川叛军北上援助王辅臣。而康熙帝亦知吴三桂必然支援,故命宁夏提督赵良栋和平凉提督王进宝南下抵抗吴三桂军。此后,赵良栋和王进宝一道领兵进攻吴三桂军。赵良栋屡败敌军,收复徽县,而王进宝进攻汉中,最终与赵良栋会师于陕西宁羌,成功隔绝了吴三桂军和王辅臣军。因这一战功,赵良栋被授予将军勋爵,仍担任宁夏提督。而成功隔绝四川和陕甘叛军,对清朝平定三藩之乱而言,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三藩之乱最终被遏制在了南方,处于形胜之地的陕甘地区,最终还是为清朝所有。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病逝,其子吴世璠在大臣的辅佐下继续同清朝对抗。康熙十九年,赵良栋同王进宝发兵进攻四川“吴军”,“吴军”以江为障,列兵江上,声势浩大,而彼时江水大涨,赵良栋军队无法过江,而“吴军”以大炮轰击清军阵地,战事陷入胶着。面对此情,赵良栋对士兵说:“凡是我指向的地方,你们都必须跟上,敢撤退的一律斩首。”赵良栋身披重甲、一马当先,带领士兵强攻“吴军”。“吴军”见清军来袭,发炮迎战,很多清军士兵中炮倒下,但在赵良栋的带领下,清军毫不畏惧、继续进攻,“吴军”见清军如此勇猛,连忙撤退。此后,赵良栋领兵先后在石峡沟、青箐山、龙安府、绵竹等地打败了“吴军”,并乘势占领了四川省会成都,而此时距离赵良栋领兵出击才十天时间,可谓进军神速、战功卓异。
赵良栋是清军攻克昆明城的第一功臣
清军占领广西、四川等地后,包围了昆明城,但没能控制昆明湖(如今的滇池),因而“吴军”能够持续得到补给,并凭借昆明坚固的城池,同清军对峙数月。康熙帝得知数十万满汉大军徘徊于昆明城前而无进展,大为不满。赵良栋到达前线后,很快发现了“吴军”补给线这一漏洞,并向八旗将领彰泰提出了三点看法:一是清军过于分散,调遣不灵,前后不能呼应;二是“吴军”在城外的据点尚在,“吴军”通过据点能够运输粮食,必须占领这些据点,才能逼迫“吴军”投降;三是政策应该从宽,收复昆明后,不能把城里的人都罚为奴隶,否则守城士兵听闻后肯定不会投降。但满人统帅彰泰并不主张立刻进攻,打算打持久战,对赵良栋说:“皇上豢养之满洲,岂可轻进,委之于敌。尔兵远来,亦宜休养,何可令其伤损。”说白了,彰泰就是胆怯和没自信,怕八旗兵死伤。
赵良栋从陕甘经四川一直打到云南,正是英雄气概、士气高涨之时。他认为彰泰胆怯,便自己带着绿营士兵同吴军血战,最终占领了昆明得胜桥。眼见赵良栋抢了战功,彰泰便对他说:“尔兵已瘁,应暂彻回,令总督蔡毓荣率兵看守。”赵良栋得知,拒绝服从,并说:“我死战所得之地,肯交与他人看守乎?”由于赵良栋拔下昆明外围,切断了昆明城守军的水路,清军开始全线压上,抵达昆明城下。
昆明粮道已断,“吴军”士气低落,成为瓮中之鳖,不得不领兵出城突围,但被清军击败于桂花寺。吴世璠见此情,知道已是穷途末路,便悬梁自尽了,昆明城内的其他将士随后投降了清军。自此,云南基本被收复。清军进入昆明城后,见到吴三桂囤积了大量金银财宝,露出了贪婪的面目,争相抢夺财宝和女子,“独良栋无所取,戢所部兵丝毫毋敢犯”,可见赵良栋治军严明、有良将之风。
三藩之乱形势图(后期)
性格偏执、缺乏气量,沉浮于宦海
早在“三藩之乱”清军进攻四川时,赵良栋便同将军吴丹相处不恰,而吴丹是大学士明珠的侄子。纳兰明珠得知赵良栋同吴丹不和,便授意兵部,对他的战功视而不见。与此同时,清将吴丹和硃衣客因为支援建昌失利,被赵良栋上疏弹劾,康熙帝命将硃衣客逮至刑部。硃衣客赴京后,认为失利的原因是赵良栋派给自己的士兵太少,且不支援自己。同赵良栋关系不佳的王进宝也替硃衣客向康熙帝说情,认为硃衣客士兵太少,支援建昌心有余而力不足,赵良栋要负主要责任,赵良栋得知后也攻讦王进宝。三藩尚未完全平定,诸将已开始争功和相互推卸责任,于是康熙帝便命相关人等以后来京面质。
平定云南之后,赵良栋、王进宝、硃衣客前往北京觐见康熙帝,康熙帝认为赵良栋和王进宝功过都有,责备“二将不谙大体,私忿攻计”。此后,康熙帝权衡再三,决定罚硃衣客为奴,吴丹免职,剥夺赵良栋将军之爵,改为銮仪使。此后,赵良栋十分郁闷。康熙二十二年,赵良栋再次“疏陈战功”,但廷议认为赵良栋在平定三藩上是功过相抵、不应晋封,他因此赌气“乞病归”。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帝觉得赵良栋是平定三藩的重要功臣,功过相抵似乎对他不太公平,便恢复了他的将军衔和总督职。但赵良栋觉得还是不够,康熙二十七年,赵良栋在入觐时“复自陈战功”,康熙帝觉得他太偏执,便让他解职回甘肃宁夏老家养老去了。
康熙三十二年,彼时清朝西北地区面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威胁,而赵良栋是宁夏人,曾长期在宁夏任职,故康熙帝又让他回宁夏暂任总兵。康熙三十三年,赵良栋随清军出边防御噶尔丹。此后,康熙帝召赵良栋赴京。彼时,赵良栋再次向康熙帝反映自己当年的军功被大将军图海、彰泰以及大学士纳兰明珠所忽略,感到不满。康熙帝一看他又提这事儿,便“责其褊隘,还其疏”。赵良栋在北京期间,还向康熙帝“乞田宅”,御史龚翔麟参劾他骄纵,康熙帝虽没给赵良栋治罪,但赏给了他两千两白银,让他回宁夏。
四、康熙、雍正、乾隆诸帝未忘赵良栋之功
康熙三十六年,赵良栋在宁夏病死,享年七十七。彼时,康熙帝亲征噶尔丹路过榆林,得知赵良栋于宁夏病死,十分感叹,康熙帝下谕说:“栋伟男子,著有功绩,性躁心窄,每与人不合,奏事朕前,言语粗率。朕保全功臣,始终优容之,所请无不允。”康熙帝一方面认可赵良栋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另一方面,对赵良栋到处与人作对树敌的狭窄心胸作了批判。不久之后,康熙帝抵达宁夏,特命“皇长子允禔临其丧”,并赐祭葬,赐谥号为“襄忠”。显示出康熙帝对赵良栋其人的肯定和在意。
雍正帝继位后,亦未忘赵良栋,雍正帝评价赵良栋:“如勇略将军赵良栋,乃心王室,忠勇素著,始终宣力。皇考待以隆恩异数,超越等伦。”赵良栋之子赵弘燮,曾担任河南巡抚和直隶总督,后涉及钱粮亏空案。赵弘燮逝后,雍正帝虽然公布此事,对赵弘燮加以批评,但提到“赵氏子孙,忍负国恩,皇考与朕宁忍负功臣后裔耶”,最终还是选择加以宽宥,“以示朕优眷功臣之至意”。
乾隆帝在读圣祖实录时也对赵良栋等人印象深刻,提到“从前征讨三藩时,效用疆场,功绩最著者如陈福、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等”,也因此,乾隆四十七年,乾隆帝追赐赵良栋为“一等伯,世袭罔替”。
此外,赵良栋另一子赵弘灿,在康熙朝曾先后担任浙江提督、两广总督、兵部尚书,赵氏子孙可谓官宦世家。
赵良栋雕像
参考资料
昭梿:《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
勒德洪:《平定三逆方略》,台湾:大通书局
官修:《清圣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