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释放“青引力”

2024-07-11 13: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盛会必将对中国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46年来,三中全会已成为中国改革前进的号角,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改革开放进行顶层设计、战略布局,推动着中国这艘巨轮破浪远航。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46年改革开放、砥砺前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全方位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作为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全面实现小康,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与此同时,我们在“一国两制”、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方面的探索,也让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

时代赋予我们机遇,时代也呼唤我们创造。奋进新时代伟大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年轻人正在各个战线践行改革创新、勇于挺膺担当。在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中国青年报推出“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栏目,记录在经济、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改革创新的成就,展现青春奋斗者的风采。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湾区融通,交通先行。

5年来,“轨道上的大湾区”从蓝图变为现实,为大湾区的联通融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40多年前,粤港澳大湾区这片改革开放潮起之地,如今作为“一点两地”(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记者注),正在新时代续写“春天的故事”。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大湾区也一步步实现了从蓝图到实景的跨越。当前,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规则机制、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作为“特区中的特区”,深圳市前海开发区对年轻创业者释放了强大“引力”,这里成为很多香港青年“北上”逐梦的“第一站”。据统计,目前,在前海工作、生活的香港居民超过1万人。深圳幻影未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王聪就是其中一员。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里,他“跨界”到虚拟数字人领域,开启创业之旅。90后创业者陈永强的公司也从大湾区出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全景摄影设备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看来,改革正在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而且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没有止境”。

//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示意图。

一、大湾区“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加速形成

不久前,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通车,深圳与中山“牵手成功”后,两地车程缩短为半小时,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自此融入“半小时生活圈”。

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看来,深中通道的开通为粤港澳大湾区东西两岸要素流动和融合发展,推动深圳、香港的服务业、高技术产业更好地辐射中山、珠海和江门等西岸城市提供了新契机。

张玉阁认为,未来,随着港澳车辆“北上”可通行口岸的增加,港澳车辆或可以通过深中通道更便捷地往来港澳与大湾区内地城市,进一步推动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当下,“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愈发频繁。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统计,截至7月7日下午,经港珠澳大桥出入境的香港单牌车突破100万辆次,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迎来新里程碑。

“港人北上消费潮”也备受关注。一到周末,临近深圳福田等口岸的商场“含港量”就变得非常高,很多港人来这里购物,甚至有香港人到深圳买一周的菜。据香港入境事务处数据,6月29日至30日,103.7万人次港人出境,其中79.7万人次北上,占比约77%。

此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也关注到,每逢周末或长假,很多香港居民到深圳等大湾区内地城市游玩,与当地居民交往。在他看来,“这也是因为我们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面做得有成效”。

“港人‘北上’消费的趋势不容小觑。”张玉阁关注到,港人“北上”消费先是到深圳,随后是广州、东莞、珠海等大湾区内地城市,再通过高铁延伸到长沙等城市。随着京港、沪港夕发朝至高铁的开通,港人“北上”向着更多、更远的城市拓展。不少香港青年一路深入了解各城市,这将对港澳青年加深对祖国的了解以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产生正面影响。

谢宝剑关注到,这5年,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推动高端要素向这里集聚。同时,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成效显著,重大科学装置和一批国家实验室落地,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快速发展。香港和澳门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加速融合,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今年3月,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横琴合作区”)封关运行,横琴合作区建设迈入新阶段,越来越多澳门居民选择来横琴合作区生活、工作、创业、游玩。

下班后,在横琴的单位打了饭,带回澳门吃,饭也不会变凉,这是横琴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广东省政府横琴办主任聂新平的澳门同事的日常,也已成为很多澳门居民的日常。

聂新平表示,横琴合作区封关运行后,琴澳一体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两地往来的便利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为琴澳一体化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

大湾区交通“大动脉”正在不断完善。未来,广州南沙将通过南中高速万顷沙支线这个“超级接口”连接深中通道,实现与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互联互通。

张玉阁认为,深中通道进一步将深圳前海和广州南沙两个粤港澳合作重大平台连接起来,将中山翠亨新区和东莞滨海湾新区特色平台密切连接,分工协作,更加有力推动广东构建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形成核心引擎,带动大湾区向协同化、一体化发展。

“随着‘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提速,大湾区‘半小时经济生活圈’正加速形成。”张玉阁认为,未来,大湾区会形成一个“通勤都会区”,即人们可以选择在一个城市生活,在另一个城市工作。城市与城市相互融合,选择“双城记”生活工作的人会更多,一如现在的成渝“工作生活圈”、京津冀“工作生活圈”。

//珠三角到2035年基本实现“123”出行交通圈

二、要素流动便利的大湾区展现勃勃生机

当下,一个要素流动便利的大湾区正向世界展现它的勃勃生机。

这样的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条件下建立的。在谢宝剑看来,这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别于国内其他城市群甚至国际湾区的根本特征,也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独特优势。同样,这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如何促进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深化改革开放是湾区融合发展的出路。

“5年来,以重大合作平台为主、特色合作平台为辅的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和制度创新的先锋。”张玉阁表示,横琴、前海、南沙、河套4个平台在大湾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合作中,发挥着试验示范作用,推动粤港澳人才、资金、科技要素跨境流动更加高效便利,引领粤港澳全面合作向纵深推进。

一个要素流动高效的大湾区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让大湾区内的产业链更畅通、人才链更融通,让大湾区内地城市与港澳的协作有了更多可能。

一边在珠海的工厂生产玻璃幕墙等房屋结构模块,一边在香港的工地开工建设,同时通过智能系统匹配工地的需求。在这些房屋模块被运到香港启德新急症医院后,中建国际医疗的建筑工人再进行拼装,便可以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用科技赋能建筑建造,实现了工厂生产与现场施工的同步,大大节省了现场工作时间,提升了施工质量,同时给现场施工创造了更安全的环境。”中建国际医疗董事长张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机遇澎湃,建筑科技产品可以在海量应用场景中不断升级,变得更具生命力和实用价值。

张毅介绍,香港启德新急症医院建成后将拥有2400张病床,预计每年可提供超过140万人次的专科门诊服务,是香港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他也指出,启德新急症医院这样的超大规模项目需要许多专才,香港的专才不够,他们便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建设了一支国际化、多元化的专家团队,既有内地来港的专才、高才及本地人才,也有外籍专家。

来自菲律宾的屋宇设计工程师TimTolentino加入了这个项目,在他看来,香港是一个特别安全的城市,他不仅可以在这里发挥所长,还可以与很多优秀的人同行。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中国的湾区,也是世界的湾区,不仅给中国带来了人才红利,也要为世界带来人才红利,让我们既引得进来,也要走得出去。”在张毅看来,如果大湾区要成为世界级湾区,这里肯定要是世界人才的汇集之地,要把规则、机制更好地对接、衔接起来。他也谈到,香港的建筑业采用的是国际标准,“这也为中国智造走向世界创造了机遇”。

//广东五大都市圈范畴示意图

三、续写“春天的故事”

“每一项具体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都是重要的政策突破和制度创新,都是小中见大的改革开放。”张玉阁说,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着力推进“一国两制”,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以“就高不就低”等原则,打通粤港澳要素流动障碍,营造趋同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通过粤港澳深度融合,有效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现更好发展。

在他看来,在“一国两制”背景下,香港和澳门作为自由港,其要素流动政策高度开放。在软联通方面,内地的开放程度低于港澳的,可以向港澳看齐;内地在某些方面比港澳做得好的,港澳就朝内地方向靠近。如果做到这一点,“大湾区就会变成在世界上开放度最高的地区”。

针对大湾区“一点两地”的新定位,张玉阁指出,大湾区处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点上,尤其是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大湾区必须做得最好、走在最前列,必须继续在改革开放中领先一步,去啃“硬骨头”,为国家改革开放探索新路径。

谢宝剑建议,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继续深入推动软联通,一是突破要素流动障碍,形成粤港澳三地新质生产力要素的顺畅流动,开辟新质空间;二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三是充分发挥港澳的比较优势,让湾区更好地联通世界;四是充分推动三地社会、文化的融合,推动人文湾区建设,推动三地“心联通”。

青年兴,则湾区兴。大湾区的发展为青年提供了无限机遇,青年接续奋斗成就大湾区的光明未来,青年与大湾区双向奔赴。谢宝剑表示,四大平台作为港澳青年参与湾区建设的平台,演绎了很多成功的鲜活案例,为青年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参与和共享国家的快速发展。

港企茵塞普科技创办人余广滔就把目光投向了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这里解决了他和创业伙伴的“烦恼”和后顾之忧。入驻园区以来,他和团队利用昆虫生物转化、运动控制、环境控制和AI算法等技术,解决了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蛋白质供应短缺等问题,让有机废弃物资源“华丽变身”。他的企业就像一颗种子在前海“发了芽”,今年营收已超千万元,进入快速增长期。他说:“深港青年梦工场让我们创业跑出了‘前海速度’。”

前海管理局科技创新处副处长范国良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很多来前海的人都带着科技成果,特别是港澳青年,他们希望将这些成果转化成具体产品,投放市场,也实现自我价值。“很多人已经实现了梦想,也有很多人正在实现梦想的路上”。

作为一名90后创业者,影石创新联合创始人陈永强介绍,在大湾区两个小时的车程范围内,可以匹配到所有供应商,对于他们这种做电子产品的企业来讲,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可以让他更专注于创新、市场、销售,“这是其他城市甚至是其他国家不能比拟的,在全球范围内找不出第二个同时可以具备这些要素和条件的区域”。

“我们是一家在大湾区成长起来的企业,大湾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充满机遇的环境。”陈永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的科技创新高地,尤其是在研发领域,深圳政府对企业研发投入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大湾区建设正朝着世界一流湾区迈进,作为大湾区的建设者和受益者,陈永强在这里追寻着更大的梦,也和伙伴们一起,在新时代书写自己“春天的故事”。(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记者 张均斌 封面图来自香港特区贸发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