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纪念|油画家沙耆诞辰110周年,浙博呈现“生命的延伸”
沙耆(1914年—2005年)是中国一位传奇式的画家,也是一位不该被社会遗忘的艺术家,他一生的艺术历程几乎浓缩了一部从古典主义再到印象主义直至抽象主义的油画历史。
澎湃新闻获悉,“生命的延伸——沙耆110周年艺术展”将于7月13日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开幕。展览汇聚了油画、素描、水彩等沙耆作品,以及报纸画、白纸画、照片及沙耆物品等共计165组文物,呈现各个时期沙耆的作品及艺术风格,展现艺术家灿烂而又坎坷的艺术人生。
沙耆(1914年—2005年),原名引年,又名贤菖,字吉留,1914年出生于浙江省鄞县沙村。生前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沙耆
沙耆早年在上海昌明艺专、上海美专、杭州艺专和中央大学艺术系习画九载,1937年由徐悲鸿推荐,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深造。在新写实派画家巴思天院长的指导下,沙耆对传统的欧洲绘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出色的成绩获得了“优秀美术金质奖”,并与毕加索及其他著名的现代派画家共同举办展览,一度成为当地颇具影响的画家。1946年回国后,徐悲鸿即聘他为北平艺专教授,但由于疾病缠身,未能上任。嗣后,他长期蛰居自己的故乡。精神上的疾病,虽然给他的日常生活蒙上了深深的阴影,但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炽热之情,在那里,他默默地工作了三十多个春秋,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
自画像
沙耆一生的艺术历程几乎浓缩了一部从古典主义再到印象主义直至抽象主义的油画历史,他集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之大成。他将东方艺术与西方绘画技巧相结合,又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感觉,最终创作出东西文化交融的绘画作品。他通过不需要技巧的绘画手法努力表现,使人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一种体现造型韵律的特殊境界。
此次展览策展人纪云飞在展览序言中提到,很多人称沙耆为“中国的凡·高”。他们在画面追求、情感表达、形象象征等方面有着很多相近的刺痛人心的炽热与疯狂,并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和神韵。艺术理论家水中天曾言:“如果在过去一百年里,中国曾经有过富于个性特色艺术家的话,沙耆应当之无愧的一个”。他拉近了中国油画与西方油画的距离,他是中国油画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皇家美术学院同学像
展览由“画艺人生”和“走进沙耆”两部分组成,以“立”“专”“疑”“满”4个主题词串联整个展陈。本次展览汇聚了油画、素描、水彩等沙耆作品,以及报纸画、白纸画、照片及沙耆物品等共计165组文物,通过解读各个时期沙耆的作品及艺术风格,让观众能够更深入立体地走进这位大师的艺术世界。
咖啡馆即景
人物速写
一、序:生命的延伸
他是中国美术教育队伍中的“缺席者”,他是半个多世纪中国画坛的“缺席者”。
沙耆一生的艺术历程几乎浓缩了一部从古典主义再到印象主义直至抽象主义的油画历史,他集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之大成。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界不可替代的画家,中国现代油画史上一颗璀璨的彗星。很多人称沙耆为“中国的凡·高”。他们在画面追求、情感表达、形象象征等方面有着很多相近的刺痛人心的炽热与疯狂,并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和神韵。不难体会,绘画本身不仅成了沙耆心灵的慰藉,也成了他在孤寂中超越自身重要的观察对象和艺术资源。“只有懂得抽象形式的艺术家才会享有永久不衰的形式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沙老长期孤寂地生活在精神病院和乡村农屋,但他的作品中仍然具有一种勇猛精进的气概,幸运的是,这并不是一种破坏的威力,而是一种内心的驱动力,使他不断地处于一种创作的狂热之中。艺术理论家水中天曾言:“如果在过去一百年里,中国曾经有过富于个性特色艺术家的话,沙耆应当之无愧的一个”。他拉近了中国油画与西方油画的距离,他是中国油画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沙耆——永不“缺席”!(策展人:纪云飞/文)
静物
二、画艺人生
立
沙耆的学生时代是西方油画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时期,西方绘画技艺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传统绘画。出国留学成为振兴民族美术的重要途径,“为民族而艺术”也成为沙耆远赴重洋的精神动力。怀着“振兴中华美术”的目标,他的画作散发出浓郁、强烈的气息。他将东方艺术与西方绘画技巧相结合,又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感觉,最终创作出东西文化交融的绘画作品。
巷道
专
从学习中国传统山水画,到印象派、野兽派等西方现代主义的启蒙,再到系统学习学院派写实主义和西式油画技法。沙耆一直在尝试各种绘画艺术,并逐步确立起自己的风格。他一边学习色彩基本语言和西式绘画技巧,擅用自然的笔触以及大胆的油彩;一边潜心加强基本功训练,愈加注重构图和画面的着色。他的画作,着色令人惊奇,极富想象力和表达力。
母亲纺纱
疑
璀璨的艺术和现实的困苦不断激发沙耆对艺术的思考。他一度怀疑所有的艺术风格,不断游走在古典与早期现代主义艺术之间,呈现出古典写实与现代自由并重的多元艺术风格和创作取向。同时,现实的艰辛使其画作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体验、文化碰撞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辅以微妙的色彩、笔触和构图,展现对于生命无限的眷恋和深情。
母与子
三、走进沙耆
满
绘画支撑起沙耆孤寂的精神世界,成就其生命的灿烂。晚年的沙耆,不再局限对象本身的造型和色彩,构图愈加大胆,笔触变得混沌,集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等多种风格于一体。他通过不需要技巧的绘画手法努力表现,使人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一种体现造型韵律的特殊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不经意将东方精神渗透到画面的每个角落,展现出了中国艺术中气韵生动的珍贵品质。
杭州小河
本次展览,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博物馆、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主办。展览将持续到9月8日。
展览海报
链接:
沙耆年表:
沙耆(1914—2005),浙江鄞县人。当代中国著名油画家、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被誉为“中国的凡·高”。
1914年3月29日,出生于浙江省鄞县沙村,取名引年,字吉留,后又名贤菖、艺名沙耆。
1929年,随家迁居杭州。时沙孟海任职于省政府,介绍沙耆进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
1930年,沙文汉(沙孟海三弟)自俄回国,向沙耆宣传革命思想。“九一八”事变后,沙耆随上海进步学生队伍赴南京请愿,参加上海的示威游行。
1932年,与沙孟海五弟沙季同一起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1933年,以政治原因被捕,判刑一年,托病交保出狱后,转入杭州西湖艺专求学。
1934年,经沙孟海推荐,师从徐悲鸿学画,并被接纳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旁听生。
1937年,由徐悲鸿介绍,自费前往比利时留学,受业于比利时国立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巴斯天(A.Bastien)教授。
1938年,获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授予的金质奖章。
1940年,与毕加索(Picasso)等名画家一起参加比京阿特利亚蒙(Atriome)展览会。其后多次在PetieGalerie举办个人画展。
1941年,在比利时50周年纪念美术馆举行个展。
1942年,杰作《吹笛女》被比国王后伊丽莎白收藏。
1945年,由比利时美术学院院长蒂加尼(Decat)主办的一场画展,参加者均为欧洲第一流画家,沙耆的杰作亦列其中。
1946年,由于种种原因,患精神分裂症,时好时坏。在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安排下沙耆抱病回国。徐悲鸿闻讯后,即聘沙耆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奈因病未能成行。
1947年,定居浙江鄞县沙村老家,由其母照料养病。
1952年,欧洲一艺术代表团访问北京时,向周恩来总理称赞沙耆的艺术成就。周总理转询徐悲鸿后,方知其经历与造诣,并知其养病在家,遂通知中央统战部,每月拨给生活津贴。
1954年,进浙江省精神病医院治疗。
1964年,进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医院治疗。
1966年,母亲去世,沙耆生活由其大姐夫一家照料。
1967年,“文革”期间,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家中珍藏的书画被洗劫一空。所幸的是,“文革”初沙孟海将沙耆自国外带回来的部分作品因以其母亲名义赠给浙江省博物馆而得以保存下来。
1980年,其子沙天行与沙孟海、史永、陈修良商洽为沙耆筹办画展,此举得到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浙江省博物馆和鄞县文化局的支持。
1981年下半年开始,在其子的安排下,沙耆由沙村移居鄞县韩岭镇其学生余毅家暂住,并得到了良好的照顾,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旺盛时期。
1982年5月18日,由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共同主办的“沙耆画展”在杭州举行,沙孟海、吴作人为画展题名,浙江省统战部聘沙耆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7月7日,“沙耆画展”应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之邀,赴沪展出。9月27日,“沙耆画展”应中国美术家协会和首都博物馆之邀,赴京展出。
1984年,沙耆的户口由浙江转入上海儿子处,并被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1985年,在其后的10年多时间里,沙耆由其学生陪同前往江浙及东北名胜景区游览写生,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和静物画。进入90年代,他的画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色彩绚丽,用笔豪放,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和收藏家的关注。
1997年,由于脑中风,沙耆被儿子接往上海住院治疗,从此放下了手中画笔。
1998年,由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学部和台湾卡门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沙耆油画艺术研讨会”在上海和北京举行。
1999年,大型画册《沙耆画集》由台湾卡门艺术中心出版发行。
2001年,“沙耆70年作品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和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
2005年2月15日10时10分,沙耆在上海田林医院病逝,享年91岁。
(本文图文素材由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