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沈周的隐逸生活
沈周,明代苏州府长洲县相城里(今属江苏苏州)人,是明代画坛上的一个中心人物。他出生于宣宗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二十一日(1427年11月29日),去世于武宗正德四年己巳八月二日(1509年8月17日)。沈周的曾祖父沈良、祖父沈澄、伯父沈贞吉、父亲沈恒吉,都是能诗善画的处士。沈周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在诗、书、画领域都有比较高的成就,虽然他一生不曾出仕,但在朝野上下享有盛名,因此《明史》把他列入《隐逸传》。
沈周画像(故宫博物院藏)
一、号以言志为石田
沈周,字启南,他有一个弟弟,名叫沈召,字继南。《诗经》以《国风》为首,《国风》以《周南》为首,以《召南》为次,这就是他们兄弟二人名字的来源。从这就可以看出沈氏家族的文雅风流。
名与字是长辈起的,反映的是长辈的追求和期望。而别号则不同,它由自己选择,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观念性格、自我期许和生活状态。沈周一生有两个别号,一个是“石田”,一个是“白石翁”,这两个别号与他一生的性格和经历同符合契。
“石田”这个词出自《左传·哀公十一年》:“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攻打齐国,伍子胥劝他不要这么做,说了这句话,意思是要先消灭越国,这个才是心腹之患,而齐国的威胁远远不如越国,打赢了也没有多大用处,就像是“石田”一样。所谓石田,指的是石头很多、无法耕种的田地,后人用它比喻没有用的东西。成化四年(1468)九月,沈周作《仿王渊菊桂图》(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署款下就钤有一枚“石田”白文方印,可见至晚在四十二岁那年,他已经开始使用这个别号。除了《仿王渊菊桂图》上的这枚印章外,在成化五年的《魏园雅集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上,还钤盖有一枚“石田”朱框朱文方印,两枚印章的笔法都方正古拙,这样的笔法与自谦的别号,正昭示了沈周无意用世的心态。
《仿王渊菊桂图》上所钤“石田”印
《魏园雅集图》上所钤“石田”印
沈周的另一个别号是“白石翁”。据黄应龙《白石翁画梅花主人图记》,成化二十年(1484)四月,他去拜访沈周,沈周跟他说:“吾年六十则更号白石翁矣。”这时,恰好有一个道士,拿着沈周模仿倪瓒画的竹子请他题字,黄应龙代他题了一首七绝,其中有一句是:“疏髯短鬓俱成雪,消得人称白石翁。”沈周见句,就在诗后写道:“自此称白石翁矣。”后来,黄应龙看到,沈周写诗作画果然都用“白石翁”印。可见,沈周早已经有了六十岁更改别号的想法,因缘际会,在五十八岁那年提前实施了。“白石”的意思是洁白的石头,也有人说是阳起石,医家认为其性温味咸,可以温肾壮阳,是道家修炼外丹常用的原料。至于其中的意涵,可能需要结合煮石亭来看。沈周有一枚白文长方形印,印文为“煮石亭”,这或许是他书斋的雅名。至于这个名称的来历,可以通过他的《煮石歌为周一白赋》这首诗来推测:
君不见,太山之磷可液饮,符陵之砂可粒食。
天与道人作刍豢,故有五母及八石。
云根初截如截肪,大拳小拳皆餱粮。
湘以玄水渍天浆,火中三伏芙蓉香。
青山落庖厨,谪星泣锅釜。
道人饥腹如漏天,五色一补齐天年。
道人之术许我传,我为道人开石田。
这首诗里的太山磷、符陵砂等等尽是道家炼丹的材料,而诗题中的“煮石”则是道家修炼的代称,出自旧题葛洪的《神仙传》。《神仙传》卷二中记有一位白石先生,经常煮白石当饭,后来干脆搬到白石山下居住。卷六中又有一位焦先,把白石煮得像芋艿一样,不仅自己吃,还分给别人吃。可见,沈周之所以把书斋命名为“煮石亭”,是想要践行道家的理念,优游世外,无疑,“白石翁”的号也寄予了这样一种情感。他抱持着这样的思想,无怪乎他的弟子文征明说他风神玄朗,像是神仙中人了。
二、惜狗怜猫哀斑鸠
优游林下的沈周,生活很是悠闲。除了会客交友、吟诗作画之外,他还有一个“动物世界”。今天,在他的画作中,还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鸡、鸭、虾、蟹、驴、猫和鸽子等各种动物。
沈周是一个性情中人,他有一只黑色的爱犬,这只狗生病死了,他对它念念不忘,有天早上还叫它的名字要喂它。后来,沈周写了一首《惜犬》纪念它:
病折玄獒不复生,朝来授食误呼名。
或疑舐药随仙去,岂是忘情学汉烹。
弊盖草烟春有冢,雕栏花月夜无声。
最怜摇尾门前路,那更殷勤作送迎。
沈周还养有一只猫,这只猫后来丢了,他写了一首《失猫行》记述这件事:
君不见,有猫无鼠初不知,失猫招鼠知猫福。
忆昔乌圆状虽小,爪牙棱棱威比屋。
堆床图籍任纵横,所贮肴核无不足。
劳多饲缺忽他走,浑舍惊呼叵能复。
公然黠辈无忌惮,啮案翻盆恣相逐。
拥衾夜半憎嘐声,令我不眠百感续。
伍胥刔目吴终泯,九龄见废唐中覆。
古来世事无不然,欹枕西风落高木。
这首诗的主旨固然是嗟叹贤人遭弃,但其中描写的那只猫却可爱无比。读着诗句,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一只小小的黑猫,缩起来闭目养神时,像一个圆滚滚的小球,但是它现在却支棱起来了,威风凛凛、大摇大摆地从这个屋子走到那个屋子,像是在巡视一样。床上堆得整整齐齐的书被它弄乱,一片狼藉,它又在上面翻滚、玩耍。等到玩累了,看到盘里的点心、杯子里的水,就肆意地吃喝起来。诗里猫的样子是“乌圆状小”,沈周画过一只猫,正是这个样子,莫不就是这只?在画中,一只黑猫的身体缩成了一个圆球,两只小脚在下方,仿佛是生怕球滚走而放的石子似的。
“乌圆状小”的猫(选自沈周《观物之生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只猫走失以后,沈周又养了另外一只猫。对于后来的这只猫,我们所知不多,只知道它吃了沈周养的两只斑鸠,沈周为此写了《笼鸠为狸攫食》这首诗。根据诗中的描述,这两只斑鸠年龄还不大,只是幼雏,刚刚能够灵活地饮水啄食,脖子上一圈杂色羽毛很像绶带,头顶上深青中透红的羽毛则像一块头巾。它们两个,叫的时候一起叫,咕咕咕咕,休息的时候也挨在一起,姿态优美。有时候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有时候又混在一起,像一对夫妇。因为太小,它们只是被关在笼子里,还没有飞到天上过。有一天,家人忘了关笼子,猫就把它们给吃了。“犯罪现场”惨不忍睹,“惨酷伤连栅,猖狂绝及县。故毛纷锦碎,遗血洒脂鲜”。沈周看到之后,懊悔连连,只能写了这首诗,表达自己对斑鸠的惭愧。
除了家里给沈周带来乐事苦事的动物以外,沈周还要为野外的动物操心。他曾做过三条笔记,一条写的是怎么医治受伤的鸟:“凡鸟伤翅折足,喂之芝麻,仍嚼烂敷患处,即愈。”一条写的是他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及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胡燕巢尝被雀夺,雀辄衔艾草叶致巢中,胡燕则不复来。岂艾性制燕耶?”苏州多水,夏季多蛙鸣,沈周大概难以忍受这种聒噪,所以还有一条写的是驱蛙之法:“蛙鸣聒人,以芝麻稭磨碎,顺风撒去,则禁之。”
三、稗官野史遣生涯
沈周虽然没有出仕,但是他交游广泛。他关于送往迎来、唱和悼贺的诗歌,现存的有不下四百首之多。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出,不论是高官显宦还是文人雅士,或者是方外僧道,都与他有所交往。这些人常常拜访他,他也常常拜访他们。沈周又爱读书,除正经正史之外,又爱读一些稗官野史。从朋友那里听来的逸闻趣事,从闲书上看来的怪力乱神,他都记下来,形成了《客座新闻》、《沈氏客谭》和《石田杂记》三本书。
沈周所记,大多都是当朝的事,其中有很多都是关于官员的。比如他曾记载过金吾卫军余李淳的一件事。李淳,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人,是明武宗时内阁首辅李东阳的父亲。他年轻时,在渡口当船工,摆渡往来客人。有一个妇人,总是早上坐船到对岸,中午回来,晚上又来回一次,这样持续了几个月。李淳见她这样,就问她原委。原来这个妇人的丈夫犯事坐牢,在对岸,她每天给他送饭,送完饭之后,又回来给公婆做饭。李淳非常可怜她,就不再收她的船费。善有善报,一天,突然来了一个老头儿,对李淳说:“你父母还没有安葬,我给你找一块风水宝地。”就指着一座山说:“你到那座山里,看到有白色狐狸卧着的地方,那里就是宝地,你可以悄悄把他们葬在那里,以后你们家就会发达起来。”当天晚上,李淳到山里,果然看到一只白色狐狸。那狐狸正在熟睡,李淳担心到了天亮,这事被别人知道,就摆弄旁边的柳枝,发出声音,把狐狸惊醒。那狐狸醒来,“耸身三立”之后,跑开了。李淳就把父母葬到了那里。第二天,那老头儿又来找他,他原原本本说了一遍。那老头儿说:“要等到狐狸自然醒来,那才是最好的。现在被惊醒了,预示着你们家以后会家道中落,不过你的儿子还是会坐到三公的位置。”后来李东阳果然做了内阁首辅,但他的二儿子李兆同夭折,大儿子李兆先也先他而死,“其验如此”。这样的因果报应,在沈周的记录中,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也不少。
除了因果报应的事,沈周还记述了很多忠孝节义的事。比如杭州钱塘县有一个姑娘,定亲之后还没成婚,对方就死了。当时杭州的习俗,像这种情况,女方不必有任何表示,以后可以正常改嫁。但是这个姑娘,不仅服孝送葬,而且还要守制。记录这些忠臣孝子、孝妇烈女的故事,表明沈周虽然内心潇洒,但是在社会问题上,他还是信奉儒家。
人事之外,沈周还做了许多笔记,讲的是“奇怪的学问”,比如笼罩漆方、描锡方、仙补方、神仙造酒方,又比如治簇筋法、炒猪肠法、煮老鸡鹅法、治疝法、茴香汤炒面法、造红曲法、洗墨法、造醋法、砟稻法、生苔法、治痢并水泻法,等等,不一而足。且看他的神仙造酒方:
三月三日采山桃花三两三钱,五月五日采马兰花五两五钱,六月六日采芝麻花六两六钱,十二月八日取水,春分日作曲。杏仁一百个,白曲十斤,团如鸡子大,纸裹吊挂七七四十九日。客来,取前水一瓶,放曲一块,纸封瓶口,逡巡之间,已成酒矣。
且不说这酒味道怎么样,仅仅是这做法,就够新奇的。他的治疝法倒是很简单:“用蛇床子加少麝香,煎汤薰洗,冷则易之。”他有诗《戏赵鸣玉疝疾发痈》,可见他的朋友赵鸣玉得过疝气,不知道他当时有没有把这种方法推荐给赵鸣玉。
除了上面的老农老圃庖者医者之事外,他还喜欢记述一些子不语的事情。比如下面这条,就有趣得很:“虎搏兔子,先于四围撒尿,则兔不能出,以受其搏。獐子宿处,四围自吐涎,留一门,虎从无涎处入搏,獐子跳去,虎多不能出。”记述这样的事,恐怕孔子看了都要忍不住笑他吧。
有一年生日,沈周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有亲抱风脾,有弟未卜藏。众忧纷填委,憯怛不能忘。况闻虏骑突,西北警边防。吴中鸿方割,饥民负官粮。朝廷多外顾,私家亦遑遑。”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无怪乎祝允明说他“神度所寄惟浣花耳”,“公学练《左氏传》,平生语言义理,皆左与杜也”。大概他就是这样一个体儒用道的人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