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不懂当代艺术是我的错吗?

2024-07-11 11: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哗众取宠》是英国广受欢迎的当代艺术家、伦敦艺术大学前校长格雷森·佩里写给普通大众的当代艺术解惑指南,格雷森·佩里曾受邀在BBC第四频道《里斯讲座》中讲解如何让艺术品走入市场,节目口碑颇丰。

作为身处当代艺术界多年的业界权威,格雷森·佩里却希望告诉大众要打破权威,希望让专业知识有限的普通人也能真正地欣赏艺术,过一种艺术的生活。

在《哗众取宠》中,格雷森·佩里从什么是艺术、如何判断一件物品是否属于艺术,写到艺术与金钱的关系、艺术品在市场中的流通方式,再到如何客观看待艺术家、评论家、媒体对艺术的态度,还对艺术爱好者、艺术从业者提出了“如何在艺术世界中找到自我”的建议。既介绍了扎实的背景知识,也提供了“普通人怎样进入艺术世界“的宝贵经验。

格雷森·佩里:

一名当代艺术的完美向导

作者:祝羽捷

* 《哗众取宠》(2024版)译后记

在英国想忽略格雷森·佩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打开电视就可以在 BBC脱口秀中看到他语速飞快地调侃着时事,或者在BBC四频道广播里妙语连珠,你可以在他展览的开幕式上见到他被众星捧月似的簇拥着,也可以在马路上见到他骑着自行车,然后疑惑他怎么没穿裙子——穿女装是他的个性标志,这已经广为人知。我还在伦敦艺术大学毕业生秀场和展览上,常常见到他以名誉校长的身份跟学生们互动。

佩里思路清晰、精力旺盛,比我见过的任何一个英国艺术家都活跃,时常跨界,主持和策划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也频繁更新社交媒体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是英国当代艺术界的一名势不可挡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和本人都非常本地化,在传统与禁忌之间穿梭,英国以外的观众和读者需要花一点时间来理解他,在此之前很难把格雷森·佩里定义为纯粹的艺术家。当我们想到他的时候,会想到异装癖、陶器、泰迪熊、典型的英国人,这些都跟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他出生在英国东南部的埃塞克斯郡的一个工人家庭,生父有暴力倾向,母亲改嫁。他被父母嫌弃,守着一只泰迪熊度过悲惨童年,热衷穿女装,是一个支持女性主义的异装癖者——克莱尔(Claire)是他 15岁时发现的另一个自我,与此同时,他还喜欢骑摩托车、自行车。他就读于艺术院校,并发现从事艺术是自我觉醒的方式。如今他住在伦敦,婚姻幸福,妻子是位心理治疗师,有一个女儿。

佩里的作品里具有一种自传式的叙事手法,最显著的载体就是他那装饰性陶瓷器皿和挂毯,也有装置、绘画、雕塑。他在罐子上使用意象和文本来记录社会问题,也许是因为这种媒介更接近于手工制作,是当代艺术不再推崇的东西。他被问到很多关于手艺和艺术之间异同的问题,他对古典艺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认为手艺是与古典艺术相联系的,手艺可以继承,而艺术则是更私人的东西。

这本书正是佩里表达自己对当代艺术的看法和对那些质疑者的回应。当代艺术比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更接近大众,博物馆、画廊、双年展、大街上……艺术随处可见,它不再属于神坛、不再属于庙宇、不再属于权贵,可也比任何一个时代更受到非议。如果过去的艺术圈是一个艺术家和收藏家、评论家之间的闭环的话,如今它更面向大众,也更需要大众的参与。太多人表示看不懂,质疑当代艺术故弄玄虚,甚至装神弄鬼,骗富人们和收藏家的钱财。

他管这本书叫作“哗众取宠”,并非贬义,他的意思是艺术并非要拍学术精英们的马屁,艺术可以取悦大众,更不惧怕张扬。

一百年前,当马塞尔·杜尚把从五金店随意买来的陶瓷小便池送去展览现场,500名专家投票“杜尚的小便池打败了毕加索”,一个当代艺术新时代到来,那就是,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品。约瑟夫·博伊斯紧随其后提出著名的言论,“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之后指出:“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意味着艺术和艺术家的关系不再是“创造”,而是“指认”,就像杜尚指认了那个他买来的小便池。佩里传承此衣钵,坚信任何人都有资格享受艺术或成为艺术家。他是民主的彻底执行者,他甚至让粉丝们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投票:我的罐子该选哪种颜色?今晚晚饭我该吃什么?

即便我们相信艺术有很高的价值,仍旧会在画廊里头晕目眩,会在很多时刻产生怀疑。在这本书里,佩里用作为艺术家和观众的双重视角,试图解开谜团,回答一些人人都可能在讨论艺术时遇到的尴尬问题。例如:“什么才是艺术?”“如何成为一名艺术家?”“什么是好艺术?什么是坏艺术?”“艺术还能捕获我们的心或让我们震撼吗?”“如果把艺术装进垃圾袋里会发生什么?”对待诸如此类的问题,他态度诚恳,慷慨给予知识和见解,他承认自己面对日常物品成为艺术的今天,也会搞不清一些东西究竟是不是艺术,他是难得的不故作高深的艺术家,也是艺术圈里说真话的行家。

很多时候,艺术家一旦过多谈论自己和艺术,就会或多或少失去神秘感和魅力。我相信格雷森·佩里并不畏惧这一点,他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作风一贯风趣幽默,玩世不恭地调侃自己和艺术。他也没忘用他所观察到的哲学和实践联系当今的艺术世界,用自己的方式抨击当代艺术中的怪癖、弱点。

当佩里在 2003年赢得透纳奖时,他穿着裙子变身“克莱尔”去领奖,反正争议就没断过。一位记者问他:“你是一个可爱的人,还是一个严肃的艺术家?”他锐答:“我不能两者都是吗?”这就是他从那以后一直在做的事情,身份很多,但越来越多地成为另一个角色—文化教育工作者。他用那句经典的“艺术世界需要一个异装癖陶艺家”抢占了各个版面头条。对于英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奖项来说,他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该奖的异装癖者,也是第一且唯一的陶艺家,彻底粉碎了高雅文化霸占主流的传统,也引起了对权力结构、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反思。

我曾很幸运成为一名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有机会听到格雷森·佩里的讲座,欣赏他的作品,与他有过几次对话,并由他颁发毕业证书——当然现场他化着彩妆,还穿着学生设计的大号裙子。通过观察我敢说,他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艺术家,并且是一名当代艺术的完美向导。

这不是一本枯燥的艺术教科书,佩里用艺术家的眼光来描述艺术,又从观察者的角度去探索意义,文笔辛辣且风趣。全书内容既饱含经验和天赋,也富有人们常常误以为无法在艺术世界中找到的东西—逻辑。在文学世界中,有一类由作家参与写就的经典通俗理论作品,比如斯特伦克和怀特合著的《风格的要素》、布鲁克斯和沃伦合著的《理解小说》,堪称文学圣经,概因结合了才华与逻辑。我不能说这本书也在同样等级,但它也属于同一类型。如果你还在当代艺术的迷宫里理不出头绪,不妨看一下佩里的条分缕析,兴许会得到答案。他的初衷很简单,你不需要通过任何东西来崇拜艺术,你可以变得更大胆、更敏感也更享受。对于艺术,知道得越多,你就会越喜欢它。

在本书在中国初次出版五年后,也许有人已经发现佩里的名字前面多了抬头“Sir”,没错,他已经变成了格雷森·佩里爵士——他身着受国王查理三世加冕礼启发的“勃艮第塔夫绸”连衣裙,在温莎城堡接受了威廉王子授予的爵士爵位,以奖励他对艺术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他在艺术界已掌握了话语权,但他依旧优游于其中,叛逆与温暖并行不悖,在全球疫情流行时期,他的第四套电视节目《格雷森艺术俱乐部》每周吸引超过 130万观众,鼓励人人都可以怀着斯多葛主义式的乐观去创作,以疏解大家的阴郁内心,振奋精神,节目收到近 10,000份提交的像模像样的作品。他为投稿的创作者们策划展览,为热爱画画的脑瘫患者筹集医疗资金。他让艺术回到朴素的人文主义,他说:“艺术是一个过程。它是表达自己,付诸行动,全情投入其中,不断进步并再次尝试的过程。这就是它的本质。而人们现在正在对此作出回应。”

从“埃塞克斯郡异装癖陶艺家”到国宝级的艺术家,佩里在疫情这个特殊时刻一下成为了平民们的英雄,让人们通过艺术拥抱彼此,用艺术打败偏见和无聊——这不正也是“playing to the gallery(哗众取宠)”的要旨吗?

【图书推荐】

作者:[英] 格雷森·佩里

译者:祝羽捷

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24年7月

作者:[英] 格雷森·佩里

译者: 张艳 / 许敏

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6月

-End-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编辑:阿七

原标题:《看不懂当代艺术是我的错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