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脑梗二次复发,药物“小气球”助患者解危机
时隔四个多月,60岁的卫女士(化名)再次遇到了麻烦事——脑梗二次复发。这一次,她面临着更大的健康危机,而医生也面临着更大的治疗难题。
狭窄“通道”再“添堵”
专家会诊探讨最佳术式
卫女士有着10多年糖尿病病史,血糖忽高忽低,控制得不太理想。今年1月份因急性脑梗死到我院就诊,发现其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重度狭窄,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医师、神经介入负责人姜川带领团队给予患者取栓+支架植入手术,解决血管狭窄问题,术后恢复良好。四个多月后,患者又出现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等症状,考虑血糖控制不佳引起病情复发,再次来到我院神经内一科就诊。入院后,完善颅脑磁共振,显示左侧颅内动脉支架内出现了重度狭窄,阻塞血流,并导致了新的脑梗病灶。
颅脑磁共振显示:患者左侧大脑半球急性梗死
“脑梗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因为血液黏稠度高,血管病变往往比较严重,易导致血管壁狭窄以及血栓的形成,且脑梗复发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卫女士的情况便是如此。”姜川医生解释说,“目前,支架植入是解决颅内动脉交通段重度狭窄的常规术式,但以患者情况而言,显然已经不适合再植入支架,两层支架的叠加只会占用空间,使得原本就狭窄的血管通道雪上加霜。那么,采用什么术式来‘疏通狭窄通道’,解决血流阻塞问题,就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关键点。”
脑及神经疾病中心主任、首席专家郝茂林,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冯建利与姜川团队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充分讨论,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后,认为可采用药物球囊介入手术来破解难点,并降低血管再狭窄风险。
扩张通道、抵御风险
“小气球”发挥大作用
在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姜川团队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与术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了一套严谨细致的治疗方案。
术中,手术团队将微导管精准探入大脑中动脉真腔内,再次造影证实支架内存在重度狭窄情况后,使用普通球囊对血管“狭窄地段”进行预扩张,然后将药物球囊顺利送达此处,扩张并维持1分钟后撤出,随着药物发挥作用,重度狭窄的节段很快恢复了正常管径,颅内血流明显好转。历时一个多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卫女士恢复良好,没有不适症状,2天后康复出院。
“药物球囊虽然是一项新技术,但在临床应用上已经相对成熟。与支架相比,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不会在人体内留下植入物,而是依靠它表面携带的药物发挥作用。当它扩张时,就像一个充了气的‘气球’,可以将药物释放到重度狭窄的血管壁上,从而抑制内膜增生,预防血管再狭窄,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姜川医生解释说。卫女士患有糖尿病,未来仍会存在血栓风险,而这种药物球囊的治疗方法可以降低此类风险。
近些年,脑梗死复发的患者越来越多,姜川医生提醒道:
对于风险群体而言,预防要重于治疗。因为脑梗死不是一次性疾病,可诱发其复发的危险因素非常多,除了年龄、基因、性别等不可控因素外,还有不少诸如抽烟喝酒、作息不规律、服药不规律等可控因素,高风险群体日常应注意戒烟戒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作息、严格遵照医嘱坚持服用药物,以降低复发风险。特别是对于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的患者而言,合理饮食,严格做到低糖、低盐、低脂,是控制脑梗死复发非常关键的一环。此外,平时应留意自身症状,哪怕是一些轻微症状也不要忽视,如有怀疑或不适,应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