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港股药企私有化再添一家:赛生药业正式退市,估值118亿港元
赛生药业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一家在港股上市三年多的药企宣布正式从港股退市,成为过去十年香港资本市场医疗领域已完成的最大私有化交易。
7月5日,赛生药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生药业”)宣布完成私有化交易流程,正式从香港联合交易所退市。本次交易的估值约为118亿元港元(约合110亿元人民币),这是过去三年大中华区最大的由私募基金牵头完成的医疗并购交易,也是过去十年香港资本市场医疗领域已完成的最大私有化交易。
赛生药业在今年3月28日发布2023年财报的同时官宣了私有化的消息,根据当时的公告,赛生药业控股股东德福资本于2024年3月28日作为要约人发出私有化要约,退市注销价为18.8港元,与2021年3月3日上市的发行价相同。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除了赛生药业、中国中药(0570.HK)、复宏汉霖(2696.HK)等多家港股医药健康公司也宣布退市。
赛生药业核心产品去年收入超26亿元
根据2021年的招股书,赛生药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0年5月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成立的SciClone US,这家公司专注于药品收购及开发业务,计划将药品营销全球。SciClone US于1992年3月在纳斯达克上市,随后按照私有化计划于2017年10月退市。退市后,公司进行了一系列重组。
赛生药业的核心产品是一款免疫调节剂胸腺法新(商品名:日达仙),科学上称为胸腺肽α1(Tα1),最早于1993年在意大利获批,1996年在中国获批。2021年的招股书提到,日达仙获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免疫功能受损患者的疫苗增强剂。此外,在国家卫健委及中华医学会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等专业协 会发布的治疗指南中,日达仙也被列为治疗脓毒症(2014年)、胰腺癌(2019年)、肝癌(2017 年、2018年及2019年)及COVID-19(2020年)的药物。
2003年,日达仙曾在抗SARS治疗中发挥作用。新冠疫情期间,日达仙被列入国家卫健委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赛生药业在招股书称,新冠疫情导致日达仙销量增加,但由于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为防止感染而普遍不去医院就医,导致患者去医院就医和手术次数减少,故该增长被部分抵消。
2023年财报显示,赛生药业全年收入31.56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日达仙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1.3% 至26.31亿元,贡献了全年营收的80%以上。其他收入来自业务合作伙伴销售推广产品以及授权引入产品,前者包括2023年加深与辉瑞的合作中加入开普拓,索坦及多泽润等三款新产品。
根据2023年财报,赛生药业在研管线包括10种在研候选药物组成的产品组合。其中6种在海外处于三期或后期阶段并将在中国采取快速上市策略4种在海外或中国处于临床前至二期临床试验的早期阶段。其中走在最前面的是Orserdu。赛生药业称,这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专门用于治疗具有ESR1突变的ER+、HER2-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法,公司拟在2024年于海南博鳌及大湾区发掘试点推出Orserdu的机会。
多家药企将从港股退市,原因何在?
除了赛生药业,今年内还有两家港股上市的医药健康企业宣布将从港股私有化退市。
2月21日,中国中药发布公告称,国药集团拟以4.6港元/股的注销价私有化中国中药,此次私有化建议的总代价约为154.5亿港元。中国中药早在1993年就在香港上市,是第一批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
6月24日,复宏汉霖公告称,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星新药(作为要约人暨合并方)拟以现金及/或换股方式,收购并注销复宏汉霖其他现有股东持有的全部复宏汉霖股份(包括H股及非上市股份)并私有化复宏汉霖。交易的现金对价金额不超过54.07亿港元。复宏汉霖于2019年在港股上市,2023年实现盈利。
对于退市的原因,中国中药和复宏汉霖均提到了股价问题。中国中药称,港股股票交易价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交易量有限,制约了公司从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复宏汉霖在公告中提到,上市地位未能提供有意义的融资渠道,2019年上市以来尚未通过股权融资筹集任何资金,反而带来额外成本。同时,股票表现不佳,未能充分反映公司的核心价值,有损业务重心和员工士气。
甬兴证券研报曾指出,2020年10月,国药集团增资入主太极集团,国药中药旗下部分中成药产品与太极集团构成同业竞争,如中国中药与太极集团均拥有安宫牛黄丸、银翘解毒片等产品。中国中药的私有化事项,预计还伴随着解决太极集团同业竞争问题。
赛生药业在退市原因中也指出,自港股上市以来,公司营业收入逐年提升,经营利润不断扩大,多款新产品成功上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也显著提升。然而,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公司良好的基本面未能充分反映在股票估值上,股票交易的活跃性和流动性也受到限制。本次交易旨在通过私有化为公司创造更大的灵活性,推动未来的长远发展。
金杜研究院今年4月发布的研报指出,在可预见范围内,H股上市公司私有化数量或呈稳定发展趋势。私有化后在其他市场重新上市,有机会重新获得更高的估值。尤其国有企业资金实力相对雄厚,在H股估值一直较低的情况下,当前或是寻求私有化交易的合适时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