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听说你还在喝无糖饮料?欺骗大脑的后果是……

2024-07-09 12: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撰文/习习(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运营/苌琦

看着琳琅满目的饮料柜。作为一名大学生,他当然知道含糖饮料对健康有诸多不利。这时,他看见了一些饮料包装上“无糖”“0热量”的字眼,于是果断地拿出一瓶。甜甜的又好喝,又几乎没有热量,减少了负罪感,何乐而不为! 从此,小丘每天都买一瓶“无糖”饮料,甚是快乐。渐渐地,他更不喜欢喝学校的白开水了,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反正无糖饮料对健康无害嘛,他如是想。 等等,所谓的“无糖”“0热量”饮料真的就有百利无一害吗?

答案是否定的!

除一些真正没有甜味的饮料外(这,估计也没人喝?),标注“无糖”“0热量”的饮料一般都是使用代糖提供甜味。我们先简单看一下代糖的种类:常见的代糖包括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人工“代糖”,木糖醇等天然糖醇类“代糖”,以及甜叶菊苷、罗汉果提取物等天然非糖类“代糖”。在大部分标注“无糖”但有甜味的食品或饮料配料表里,或许就可以看到使用的代糖种类啦。(什么?你问无糖奶茶?有调查显示,网红奶茶店“无糖奶茶”的含糖量其实可能并不低,以及一些配料在放入你的奶茶杯之前一直泡在糖水里面。)

而我们食用的“代糖食品”“代糖饮料”,其实就是添加了这些甜味剂。由于甜味剂的甜度极高,因此,只需要添加很少的量就能使食品非常甜,所以其热量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0热量”。

那么,是不是我们食用甜味剂,就能既满足对甜味的渴望,又能减少热量摄入呢?极低热量的甜味剂能骗过大脑吗?

有一项有趣的研究是这样的:

研究者选取了20名美国大学生被试,每个人接受三个阶段的实验。不饮用饮料、摄入葡萄糖饮料和含漱葡萄糖饮料10秒后吐出。这三种情况下,测试他们的跨期选择任务(即,选择即时满足还是等待更大利益)完成情况,并进行脑核磁共振成像。

研究发现,在真正摄入了葡萄糖的这一阶段,由于品尝到甜味后真正摄入了热量,他们对能量的需求就会减少,而自控力会提高,倾向于克制,专注于未来取向的任务,能够等待延时奖励。而在含漱饮料后吐出的阶段,仅仅是尝到甜味却没有能量摄入,会促进短期奖励的渴望,更难等待延迟奖励。

脑核磁共振成像结果也显示,真正摄入葡萄糖获得能量后,更能够激活与未来认知任务有关的大脑皮层区域;而含漱葡萄糖饮料但不摄入能量的情况下,完成延迟满足任务会更加困难。

进一步研究发现,食用甜味剂与含漱葡萄糖饮料后吐出的情况类似。当多次摄入甜味剂,大脑会将它检测为能量的错误信息,因此发出强烈信号“这玩意儿这么甜居然没有能量?快去摄入热量啊,没有热量活不了啦!”,促使机体增加能量摄入来维持生命活动,同时也会促进对短期奖励的渴望、降低自控力。

悉尼大学也做过相关研究。研究人员让果蝇和小鼠摄入含有三氯蔗糖的食物,对比摄入不含三氯蔗糖食物的小鼠和果蝇,他们发现,这些含有三氯蔗糖的食物会让大脑奖赏中枢出错,最终导致实验对象摄入的热量远远超出了自身的需求量。

因此,“品尝甜味”并不能在满足对甜味渴望的同时,有效地减少热量摄入,反而会加强饥饿感和对热量的需求。而只有摄入了热量以后,才会减少饥饿感与对食物的渴望。用“甜味”欺骗大脑,反而可能会导致摄入热量增加。低热量的人工甜味剂虽然能够让人少从食物饮料中摄入糖分,但其可能会导致人从其他途径摄入的热量超标。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人(比如小丘)在喝了“无糖”饮料后,觉得没有负担了,又买了一块蛋糕吃,这显然反而不能达到“减少糖和热量摄入”的目的~

此外,由于我们前面提到,甜味剂的甜度其实极高,很少的量就能让人觉得很甜,所以长期食用过多代糖饮料或代糖食品,也会容易像普通的甜食一样让人们“上瘾”。

对于饮食正常的人来说,在普通甜味的刺激下,大脑中的奖赏回路就会被激活,由于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的作用,产生愉悦感。但当长期摄入高甜度食品时,多巴胺也会分泌越来越多,最终使多巴胺受体减少,来抵消多巴胺的增加。这是生物体自身的平衡功能。这时,我们就需要更强的刺激——更多的甜味,才能产生同等的满足感。因此,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嗜甜”,摄入更多的代糖甚至含糖食品和饮料,或可能对天然的甜味较低的新鲜水果蔬菜等失去兴趣,从而破坏膳食结构、导致营养不良。

最后,无节制地摄入甜味剂还可能增加患某些疾病的概率。虽然还没有非常明确的结论,但其未知风险也不可忽视。

有研究指出,摄入过多的含人工甜味剂的代糖产品可能会增加患中风与痴呆的风险。尽管这项研究并没有指出人工甜味剂的食用与患中风和痴呆症之间的直接联系,只是做了一个风险分析,但该结果足以提醒人们应该谨慎食用人工甜味剂。而且,一些人工甜味剂其本身不具有毒性,但进入人体消化系统以后可能会使得肠道接收功能紊乱、干预肠内细菌与消化酶,从而导致人体对葡萄糖吸收的增加或破坏人体代谢糖分的功能,增加了患2型糖尿病、肠道疾病的风险。

好啦,我们现在知道,代糖食品或饮料并非对健康毫无坏处(小丘已经吓得立刻把手里的元气森林和小蛋糕扔了出去),并不能因为其“无糖”就无节制地食用。当然,偶尔地、有节制地食用含糖或代糖的零食、饮料等也无可厚非(小丘又立刻把元气森林和小蛋糕捡了回来)。

相比起更多纠结一瓶饮料是否“无糖无害”,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多多食用新鲜天然的食品,合理膳食,规律作息,保持身心健康呀~

参考文献:

[1] Wang, X. T., Reed, R. N., Baugh, L. A., & Fercho, K. A. (2018). Resource forecasting: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glucose taste and ingestion on delay discounting and self-control. Appetite, 121, 101-110. doi:10.1016/j.appet.2017.11.083

[2] Salman R A,Al-Rubeaan K A.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hyper-tension among Saudi type 2 diabetesadult patients:An 11-year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2009,23(2):95-101.

[3] Pepino M Y,Wice B M,Tiemann C D,et al. Sucralose affects glycemic and hormonal responses to an oral glucose load[J].Diabetes Care,2013,36(9):2530–2535.

[4] 研究人员发现喝代糖饮品中风风险增加[J].食品工业,2017,38(06):251.

[5] 朱世翠,陆思嘉.典型饮水系统中人工甜味剂三氯蔗糖的调查[J].浙江大学学报(工业版),2019(11):2197-2205.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