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雷峰塔倒塌100年|石塔中的佛国“故事”
清代戏曲大家洪昇曾说过,杭州旧传有三怪,即金沙滩的三足蟾、流福沟的大鳖、雷峰塔的白蛇。传说大鳖已被屠家钓去,蟾已被方士捕获,惟有白蛇,不知有无。如今,距雷峰塔倒塌已经过了一百年,“塔倒湖干,蛇妖出世”的说法终究只是神话。但随着百年前石塔倒下那声轰然叹息,另一个尘封千年的秘密却展露在了世人面前。
雷峰塔倒塌前的留影
千年塔砖藏秘宝
1924年9月25日,一个晴朗秋日的正午时分,停栖在西湖南岸夕照山雷峰塔顶端的鸟儿们,像是感应到了即将到来的灾难一般悉数飞散。一个多小时后,矗立了近一千年的石塔突然倒塌,徒留一堆砖石与黄尘,俯瞰着千百张震惊的脸庞。鲁迅先生有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便是他在经历雷峰塔倒塌事件后有感而发。今年正好是雷峰塔倒塌整整100年。
一时间,杭城万人空巷,大家纷纷跑到雷峰塔的残基处捡拾塔砖,有两种特殊的塔砖遭到众人哄抢。其中一种侧面有几个凸起的大字,如“天”、“西关”、“吴王吴妃”等,不甚精致。还有一种砖体上虽无字,但侧边有小小的圆孔,在拨开孔洞封口的黄泥后,他们惊喜地发现孔里竟然藏着卷轴装的经书!这些经书为《宝箧印陀罗尼经》,由雕版印刷而成,全长约210厘米,共274行。开头题署共三行,文字如下:
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
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
砖塔永充供养乙亥八月纪
题署旁印一精美扉画,图右方佛三尊,一女子膜拜礼佛,左偏下两人对立,其中一位头顶有佛光,另一位也是女子,双手合十。左端露出半间廊屋,最上有璎珞帷帐,中央悬一宝灯,天花四散。最下有山石流水。
《宝箧印陀罗尼经》刻本 扉画“礼佛图”
完整的经卷如拇指粗细,约两寸(6.7cm)长,外面罩有黄绢套,两头系结,中间束以蓝色丝带。由于经书被安放在砖内,又加以保护措施,因此虽历经风霜,仍有一部分经书保存完好,人们得以欣赏到千年以前,雕版印刷发展早期时的珍稀作品。
深明大义保生民
从雷峰塔《陀罗尼经》的题署中可以得知,正是五代时的吴越国王钱俶(原名钱弘俶)建造雷峰塔,仿照阿育王打造银塔,还将八万四千卷佛经藏入塔砖供奉。这些塔砖被称为“藏经砖”。这里所说“八万四千”未必是真实数量,但刻印经书的数量的确是很多。“八万四千”作为佛教用语指事物数量众多,出自《法华经·宝塔品》:“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藏经砖,一种独属于雷峰塔的文化印记,穿越947年的时光,将一段吴越王国的历史带到了人们面前。
藏经砖:砖长方形,孔圆形在钻侧端之中央,直径八分〔约2.67厘米〕,深三寸〔约10厘米〕,入砖腹,不横贯
当宋灭南唐,十国之中仅剩吴越之时,当时的吴越国王钱俶明白自己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分岔路口。或许是想到了钱镠“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的教诲,亦或许是出于虔诚礼佛的本心,钱俶最终选择“纳土归宋”,保境安民。他在位期间,修建了许多佛塔,雷峰塔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座,为的是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
从藏经砖里的内容以及五代华严经跋残碑等出土文物可知,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雷峰塔建成,原名“皇妃塔”,是钱俶取缅怀爱妻孙太真及感恩宋廷的谥妃恩典之意。国王还亲自撰写碑记,并在塔的八面均石刻华严诸经,还刻印“八万四千”卷《陀罗尼经》。
华严经跋残碑
那么,为什么钱俶当初选择《陀罗尼经》呢?或许,我们可以从经文内容中推知一二。
经文全称为《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由唐代三藏不空大师翻译。内容讲述了佛陀受一位婆罗门无垢妙光之请,在前往彼所的路上路过一个名为“丰财”的园子,里面有一座已然崩倒的朽塔。随着佛陀靠近,朽塔却大放光明。佛陀礼敬这尊朽塔,右绕三匝,脱下身上的衣服,覆盖在塔上,接着流下了眼泪,哭泣之后却又微笑。他身旁的僧众虽与他一同哭泣,却也不解佛陀这些行为的深意。佛陀解释说,这座塔里有一切如来无量俱胝心陀罗尼密印法要,八万四千法蕴、九十九百千万俱胝如来顶相均在其中,因此能焕发出神迹。佛陀还提到:“若人作塔,以土石木、金银铜铅书此神咒安置其中,才安置已,其塔即为七宝所成……其七宝塔全身舍利之妙宝藏,以咒威力,擢竦高至阿迦尼吒天宫之中。塔所串峙,一切诸天,昼夜瞻仰,守卫供养。”也就是说,如果有人造一座塔,并将此道经咒供奉在其中,那么这个人就能够由于经咒的威力而得到天人的始终庇护。
如此一来,不难理解,钱俶正是希望通过供奉《陀罗尼经》来为吴越地区的人民求得风调雨顺、喜乐平安。
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陀罗尼经》这样的吉祥经咒在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都很流行,用以消灾、祈福。1944年在一个唐墓的银镯里中发现过茧纸印制的《陀罗尼经咒》;佛教经由中国传到日本,日本皇室也曾雕印《陀罗尼经》。在雕版印刷发展的早期,佛经是印刷品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些佛经为我们展示了当时印刷术的发展概貌。
哄抢经卷致流失
承载了“八万四千”卷《陀罗尼经》的雷峰塔,逐渐被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虽然老百姓对于藏经砖的具体做法不甚了解,但关于雷峰塔的塔砖具有“宜男、镇邪、辟火”等神奇功效的说法层出不穷,民间甚至还流传着雷峰塔塔砖是“金砖”的故事。
传说在一个叫做夕凤村的村子里,村民们以养蚕为生。有一日,一个村民见一个疯和尚摔倒在地,便上前将他扶了起来。为了表达感谢,和尚赠了他一块砖头,村民觉得不过是破砖一块不以为意,和尚却说:“这是雷峰塔的经砖,它是宝啊!”后来,村民将砖头放在堂前,家里的养蚕事业果然蒸蒸日上。当别人问起时,村民便说是得了仙人馈赠的经砖,但久而久之,“经砖”就被讹传成了“金砖”。
无论是为了“驱邪”,还是为了“淘金”,清朝时候开始,当地的村民和游人就喜欢到雷峰塔里去挖砖头。眼见塔基削弱,清政府曾经做过修补,也尝试在塔周围修筑垣墙以挡盗掘,可终究由于此种风气太盛,没能彻底阻止。有一种说法,雷峰塔最终倒塌,与这种盗挖行为脱不开干系。
雷峰塔倒塌后剩下的地基
甚至在塔倒塌后,抢经砖的混乱局面仍在持续,可叹的是,大多数人是抱着“抢值钱货”的心态,而非对古籍的尊重和收藏,这局面导致了许多珍贵经卷的流失。
对文物古籍略懂一二的,到处求购经书,依质量好次再到古董市场转手,喜欢古物的人争相购买。根据民国时期报刊的记载,最初卖两三角的经卷瞬间涨到了三四十元,涨幅超过100倍。也有人将其作为馈赠。一则琐记里写道,当时有一位警察厅长将收集到的质量上乘的经卷赠给一位将军,谁知将军没过一周就离杭了,文中不禁感慨“未知戎马仓皇中,得展视否也?”
而对其不甚了解的,则在盲目哄抢中损毁了许多经卷。例如,有一个车夫奉雇主的命抢了一车的塔砖回来,见砖内有积泥便到河水中冲洗。洗着洗着却发现洞里有许多写着字的纸,但由于车夫不知道这是经卷,便将那些纸纷纷扔进了河里。等到车夫和雇主明白过来,懊悔都来不及了。净慈寺的僧人们见到漫山遍野抢经砖的人,深觉这是对佛经的侮辱,于是自己捡拾了许多,将里面的经卷通通焚毁了。
或许正是由于民间善男信女争相求取雷峰塔经的缘故,民国各家书局纷纷开始仿制或摹刻经卷,字体和版面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尽管只是翻刻版经卷,销量却也不错,一些优质的翻刻本还能得到许多名家题跋。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足以证明雷峰塔经卷的珍贵价值。
东南佛国兴印刻
雷峰塔砖里出土的许多经卷被损毁,这是十分令人心痛的,除了缘其在文物和史料方面提供价值外,它们还代表了吴越时期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我国雕版印刷史始于隋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品多见于文献记载,而实物罕见。五代吴越国刻印的《陀罗尼经》将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技术发扬光大,是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年单刻经的代表性作品。
在雕版印刷出现伊始,主要应用于佛经、历书、字书的刻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刻印古籍的兴盛。吴越国素有“东南佛国”之称,从钱镠起便尊崇佛教,历代诸王建设了净慈寺、高丽寺、云栖寺、理安寺等许多佛寺,以及雷峰塔、六和塔、保俶塔、白塔等佛塔。同时,佛经的印刷事业也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起来。1917年,湖州天宁寺的经幢象鼻内,发现了数卷《陀罗尼经》,卷首题记“天下都元帅吴越王钱弘俶印《宝箧印卷》八万四千卷,安宝塔之中供养。显德三年丙辰(956)记。”1982年,在对湖州飞英塔进行修缮时,在外塔二层的塔壁内发现了“吴越国顺德王太后(钱俶生母)”吴汉月于广顺元年(951)舍入天台山广福金文院转轮经藏供养的木胎黑漆镶嵌螺钿经函,函内发现刻本《妙法莲华经》,经折装,大字本,有插画。据说钱俶还曾雕刻《金银字大藏经》。
五代吴越刻本《妙法莲华经》,于1982-1986年修复湖州飞英塔时发现,湖州市博物馆藏
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助力佛经的传播,而佛教典籍也促进了印刻技术的实践和提升。两浙地区在入宋后逐渐成为一大刻版中心,“浙本”也成为了雕版印刷发达技艺的象征。
夕照旧影获新生
从一些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中,我们得以窥见雷峰塔倒塌前的样子。那样子并不算美——石壁缺残、杂枝丛生,你可能甚至会疑惑这何以成为一道风景。实际上,这个砖石建筑并不是雷峰塔本来的模样,上面的每一个孔洞都是历史变迁的见证。
宋朝时期的雷峰塔在砖石塔芯外还有一层木构建筑,八面楼阁样式,始建七层。塔基下还有一个小型的地宫,里面摆放着一个铁函,铁函上安置着一尊鎏金铜佛像,铁函内则有一座高35.6厘米、重1.27公斤的鎏金银塔——阿育王塔。相传,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王阿育王曾建造八万四千座佛塔,来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而在雷峰塔地宫内存放的金盒子里供奉的,便是佛螺髻发舍利。
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阿育王塔
原塔后来毁于兵火,南宋时重建为五层,塔刹铜铃,飞檐翘角,端庄优美。清末书法家许奏云在《雷峰塔考》中提及,根据净慈寺志,塔顶还曾有一株桃花,那是因为有鸟衔籽飞过,掉落在顶上而生,桃花开时斜映夕阳,景色甚美。
[南宋]李嵩《西湖图》(局部)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杭州,因怀疑塔内藏有伏兵下令火烧雷峰塔,于是仅存砖塔塔芯。后来,雷峰塔便保留着石塔的模样,从清代画家对其的描画中可见一斑,那接近塔顶的纤细绿枝甚至也与民国旧照拍摄的一样惟妙惟肖。
[清]董邦达《西湖十景图卷》(局部)
雷峰塔作为杭州西子湖畔的一个文化标记,在源自《义妖传》的白娘子传说的加持下,更是声名远播。它于100年前的倒塌纵然是一个凄美的意外,仿佛是在印证着《陀罗尼经》中那座朽塔的故事,不过也正如朽塔发出光明一般,雷峰塔的一块块藏经砖将吴越国的佛教文化和印刷成就散播给了广大的世人。
所幸在新世纪,见证过吴越繁华、宋韵悠长的雷峰塔又重新站立了起来,于傍晚余晖中再次展现着“雷峰夕照”的美妙景观。它的下方,沉睡着原先的石塔遗迹,石面上雕刻的“九山八海”的古老图案还在讲述着千年前的辉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