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维特根斯坦不可说之物如何显示

2024-07-08 17: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维特根斯坦不可说之物如何显示

魏国方

【作者简介】魏国方(1990-),男,江西南昌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2012级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哲学。

【摘要】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而逻辑哲学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说出来的,一部分是没说的不可说之物,而恰恰是没说出来的不可说之物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是最重要的。不可说之物最显著的特点是只能被“显示”而不能被“言说”,因此本文试图以“显示”概念为着眼点对不可说之物有所论述。

【关键词】不可说之物:显示:《逻辑哲学论》

自哲学在古希腊诞生,在绵延的两千多年中西方哲学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向,第一次转向是从自然哲学到心灵哲学,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目睹哲学关注与人类并无直接联系的自然世界的本原,而对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毫无兴趣。苏格拉底第一次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哲学开始关注人类生活的世界。第二次转向是从笛卡尔开始的现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而从笛卡尔开始西方哲学开始从人类认识出发探讨问题,也就是说把认识论放在一个基础研究的位置,认为只有首先解答了人类如何认识才能进一步探讨人类之外的世界是如何构成的由此也产生了心物二元的对立。康德建立的先验哲学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趋势,康德认为在客体仅仅提供刺激,而真正起决定作用过的是先天的认识形式。德国古典哲学沿着康德指出的道路向前发展,最终走向了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而导致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危机。第三次转向是自弗雷格、罗素等人开创的语言哲学的转向,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导致了西方哲学从研究认识论到向研究语言的转变,之所以说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转向的代表人物是因为在语言哲学内部前后期维特根斯坦各以其独具一格的思想引领了语言哲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可以说整个语言哲学的发展史都是沿着维特根斯坦指明的方向发展的,而维特根斯坦本人对于语言哲学甚至整个哲学独到的见解更是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不可逾越的高峰。维特根斯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反哲学的哲学家,无论是其前期还是后期他始终以消解哲学为自己的任务,终其一生,他始终关照的地方都是哲学问题得以产生的最根本的地方,之所以说他是语言哲学家只不过是因为他试图从语言的使用中发现这种误用的源泉。他的生活方式就像是一个圣徒,恪守自己的责任,一生都过着一种异于世人的生活,传奇式的经历更是为他的哲学填上了神秘的色彩。维特根斯坦生前发表过的只有一部哲学作品,那就是《逻辑哲学论》,在这部著作中维特根斯坦花了大部分篇幅来说那些可以说出的东西,但是他自己却说,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反而是那些他没有说出的不可说的东西。不可说之物在他的前期哲学中占有着更重要的地位,但是却说得很少,

一、什么是不可说之物

不可说之物是什么,依其字面含义是“不能被言说的东西”那在《逻辑哲学论》中有哪些东西属于不可说之物呢?“4.1212能显示出来的东西,不能说出来。”,区分“不可说之物”和“可说之物”的关键就是“显示”和“言说”的区别,能显示出来的就是不可说之物,不能显示出来的,也就是能说出来的就是可说之物。我们似乎还是很难说清哪些东西是不可说之物,哪些东西是可说之物,因为对于显示和言说我们在没有做考察之前还是不能区分开来的,究竟这里的说出的东西范围有多大,“6.53哲学中正确的方法是:除了可显示的东西究竟有多少。说的东西,即自然科学的命题--也就是与哲学无关的某种东西之外,就不再说什么。”,从《逻辑哲学论》中的原话我们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本人是怎么区分可说的东西和不可说的东西的,除了自然科学的命题是可说的,其他的都是不可说的。在《逻辑哲学论》中能够说出的东西只有自然科学命题,其余的都是不可说的东西,那在《逻辑哲学论》的语境中自然科学命题是什么呢?这里的自然科学命题是指接触到实在,以经验事实为对象,可以在经验中得到验证的命题,而除了这些命题是可说的之外,其他的关于人生意义、伦理、价值等等的命题都是不可说的。特别要注意的是命题中的很多东西像对象、逻辑形式也是不可说的。按照《逻辑哲学论》的说法,逻辑形式是不可说的,“4.121命题不能表述逻辑形式:后者反映于命题之中。自行反映在语言中的东西,语言不能表述。语言中表达了自己的东西,我们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命题显示实在的逻辑形式。命题展示出这种逻辑形式。”。世界是不可说的,主体我是不可说的,语言的整体也是不可说的,“5.6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我的世界的界限。5.62世界是我的世界:这表现在语言(我所唯一理解的语言)的界限就意味我的世界的界限。5.621世界和人生是一回事 5.632主体不属于世界,然而它是世界的一个界限。价值、伦理、美学、哲学这些意义和价值判断也是不可说的,“6.373世界是独立于我的意志的。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6.421很清楚,伦理是不可说的。伦理是超验的。(伦理和美学是同一个东西。)6.423作为伦理主体的意志是不可说的。6.4312时空之中的人生之谜的解答,在于时空之外。”

二、“显示”的含义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对不可说之物谈论的很少而对于我们如何认识不可说之物更是讳莫如深,不过我们注意到“6.522确实有不可说的东西。它们显示自己,它们是神秘的东西。对于不可说之物《逻辑哲学论》没有再做更多的理论上的说明了我们只知道维特根斯坦举出了一些不可说之物的例子,即使是那句最为著名的“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也仅仅是一句逻辑上的重言式罢了。所以要理解不可说之物我们首先要从文本看看“显示”的含义。

通过翻阅德语版的《逻辑哲学论》我们看到中文“显示”出现的地方在德语中出现过三个词:aufweisen,zeigen,gezeigen,这三个词都可以表示展示、显示的意思,在这里我们可以排除因为翻译问题人为地将几个概念化为一个概念的错误。在英文中对这个概念有时翻译成show,有时翻译成presentation,也是对应于中文中的翻译的,我们可以略过翻译的问题。通过了这一步我们可以专心的从“显示”这个词出发考察它在书中的含义。中文中“显示”意为:明显地表示,这个意思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明显地”,一个是“表示”,表示”说明必须通过某种手段展现,而“明显地”这一修饰表明这种展现是显而易见的。

在维特根斯坦的第一个哲学作品《逻辑学笔记》中维特根斯坦第一次提出了“显示”和“言说”的区分。当时维特根斯坦认为罗素的类型论“一定有一种适当的符号理论使之成为多余”;类型论是提出此种理论的一种预备性的尝试。在这部作品中维特根斯坦对罗素的类型论提出反对,并且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它的基本思想简单得令人错愕。“'A’和'A’是同一个字母”。这个看上去平凡的真理引向位于《逻辑哲学论》核心处的显示和言说的分别。类型论所要表达的东西不能被言说,在这里需要有一种符号体系显示,“A”和“A”是同一个字母“A”和“B”是同一类型的字母,“A”与“x”是不同类型的字母。我们看到在这里维特根斯坦给出了一种符号体系,类型论说的东西被这个体系所显示,这种显示通过实际中该体系对不同类型的分类完成,也就是这个体系的使用。在这之后“显示”和“言说”的区分逐渐成为了维特根斯坦解决问题的关键和重要的思考对象,在之后给摩尔口授的逻辑论述中维特根斯坦更加加强了“言说”和“显示”的区分。摩尔笔记的开头是“逻辑的所谓命题显示语言的逻辑性质,因而显示宇宙的逻辑性质,但什么都不说出”,存在不同类型的东西但是这一点不能被言说,而是由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符号显示出而符号类型可以被立即看出来。我们从维特根斯坦最初对“言说”和“显示”的使用中看到维特根斯坦首先指定某个符号体系然后在这里我们却不能说某物是某类,因为悖论的存在,但是通过观察这一体系的使用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某物是某个类型的,一方面要显示的东西是使用中所暴露出来的东西,另一方面又是使用行为的前提。

三、不可说之物显示的方式

《逻辑哲学论》中存在着两类显示,一类是显示自身,一类是显示他物,显示自身的是命题和实在的逻辑形式,显示他物的是主体--我、人生问题、价值问题、世界等。

首先逻辑形式如何显示自身?“2.172然而图像不能图示它的图示形式;图像显示它的图示形式。”“2.174然而图像本身不能处在它的表现形式之外。”图示形式是作为逻辑形式的具体化在这里出现的。图像从外面图示,就是说图示总是对图像之外的东西,而不是这个图像本身的东西进行图示。维特根斯坦在这里实际上给出了图像为何不能图示自己的图示形式的论证:如果一个图像要图示自己的图示形式,那么它就必须来到自己的图示形式之外,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图像不能图示自己的图示形式。如果图像必须独立于自己所图示的东西,那么图像自己的图示形式就是它所不能图示的。我们再来看下面这句“4.121命题不能表述逻辑形式:后者反映于命题之中。自行反映在语言中的东西,语言不能表述。语言中表达了自己的东西,我们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命题显示实在的逻辑形式。命题展示出这种逻辑形式。”一个命题的逻辑形式不仅是这个命题本身所不能言说的,任何命题都不能言说。逻辑形式实际上就是实在的可能性,要描述逻辑形式,按照图像从外面图示事物这一前提,所需要的命题就要独立于实在的所有可能性,而这是不可能的。从某个逻辑形式出发进行图示是图像能够图示的必要条件。由此自然得到任何命题都不能描述逻辑形式,无论是具有该逻辑形式的命题,还是别的什么命题。图示形式和逻辑形式是图像不能脱离的东西,它们是图像能够图示的必要条件。图像的所有必要条件都是图像无法图示的。逻辑形式作为我们使用命题表达的必要条件当然不能在我们的表达中说出来我们不能用逻辑形式来图示逻辑形式。但是逻辑形式作为言说的必要条件是言说行为所预设的,一旦我们使用命题进行言说,就表明这些条件已经得到了满足,逻辑形式也就通过我们使用表明它的存在,也就是说得到了显示,在这里显示表明必要条件已经得到满足。

还剩下的是显示他物的问题。“6.521 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这个问题的消除。”我们知道人生问题同价值问题、意义问题一样都属于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所说的不可说之物。人生问题的解决,在于我的人生通过世界的整体表现给我。“5.62世界是我的世界:这表现在语言(我所唯一理解的语言)的界限就意味我的世界的界限。5.621世界和人生是一回事。5.63我是我的世界。”世界的整体就是分解以得到存在的可能性的东西进而就是继续分解以得到逻辑形式的东西,前者规定了什么是事态,后者规定了什么是对象。一旦世界整体确定了,什么是事态,什么是对象也就确定了。确定的世界整体,就是作为有限整体的世界。它所确定的东西也就是显示它的东西,有限的世界整体通过事态和对象显示出来。有限的世界整体如果被给与我,那么就是作为这些东西所显示的东西给与我。另一方面,什么是对象,在使用名称构成命题的行为中显示出来,正是在这种使用的行为中,事态才通过命题得到确定,因此,确定的对象和事态显示了使用的行为,即我的行为。作为使用者的我正是第一人称的主体--对于第一人称主体来说,它们显示了这就是第一人称主体的使用行为。因此,世界的有限整体以这种方式表现了我的人生:显示了世界的有限整体的东西,显示了我就是这个第一人称主体。这就是在使用显示的,因此,在使用中,有限的世界整体表现了我的人生。世界表现我的人生,这是在使用中达成的,这意味着以受制于逻辑的方式谈及对象和描述事态,意味着使显示的东西归于显示,言说的东西归于言说。一旦把显示的归于显示,言说的归于言说,我们就不去言说显示的东西。作为伦理主体的我是什么,作为整体的世界是什么,这都是属于显示的东西。由于人生问题是关于显示的东西的问题,将其归于显示,这意味着问题的消失了。但是将其归于显示,就表明了我们已经在按照使世界整体与我的人生在使用中连接起来的方式投入劳作,也就是说,人生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在他物显示的这种显示模式下,人生问题、价值问题、主体--我、世界、对象都得到了显示。我们从显示自身和显示他物这两种显示中进行总结不难发现,虽然两类“显示”显示的对象不同,但是两种显示都是作为被显示对象的必要条件出现的。逻辑形式在命题中显示自身是因为逻辑形式作为一个命题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出现,没有逻辑形式作为命题的预设,命题根本不能表达思想和描述显示世界。而世界整体通过事态和对象显示出来同样是因为事态和对象是世界得以存在的一个预设,虽然并不一定是事实上的存在,但是却是不得不预设的一个必要条件。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给与维特根斯坦的“显示”通情理的一个解释,维特根斯坦的“显示”所要显示的东西“说出”行为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我们要说出一定是带着这些不可说之物来说出的,但是如果我们将不可说之物作为可说之物说出你那么我们还是借助不可说之物这样的前提条件对可说之物进行言说,所以说出行为得以成立的对象与主体这个区分就不能产生,因而对不可说之物进行言说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理解事物能够具有的只有说出和显示这两种方式,显示的方式,在显示这种认识方式中,对象与主体的区别是淹没的,显示的方式并不采用主客分立的传统的二元划分,对于不可说之物的显示有些类似于康德对于物自体的提出,物自体的提出并不是理性认识所达到的,而是我们认知形式接受外部刺激产生认识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纵使无法理性认识也必须预设,否则认识的材料如何而来就会成为一个不解之谜。对于我们的认识活动来说不可说之物也是这样的必要之物,是我们进行认识必须的前提预设,维特根斯坦早年深受叔本华的影响,认为相对于人类的理性来说,意志是更为重要的,我们在《逻辑哲学论》中看到意志意义等个人主体的东西也被维特根斯坦划分为不可说之物的一部分,维特根斯坦认为意志活动是认识活动的前提,没有个人的意欲就没有认识活动,加上认识活动的形式--逻辑形式,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之物就全都展现出来了。这些东西不能作为对象说出来,所以只有作为事物所必不可说的东西向我们显示出来,这也就是维特根斯坦的“显示”的真意。

【参考文献】

[1]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黄 敏,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文本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英]瑞·蒙克,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王 路.“可说与不可说”之说 |.河南社会科学,2006(9)

原标题:《维特根斯坦不可说之物如何显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