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武义为何吸引“永康县令”弃官隐居

2024-07-07 18: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魏晋时代是一个真正的乱世。彼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文人名士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还时时担忧自身性命安全,因此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用清谈、饮酒、佯狂、寄情山水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或隐逸到名山大川或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求精神寄托。邑人口口相传的永康县令张彦卿,就是这样一位弃官隐居武义白阳山的隐士。

▲白阳山(包剑萍摄)

武义山川钟灵毓秀,历史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东阳山水记》云:“秦末有八士从洛阳来,逋栖于此,皆青素冠履,因名。唐泰和八年廉察使牒县附之《图经》,而姓名则竟不传也”。洛阳八士无意之间隐居于八素山,在武义不仅留下了最早的人文足迹,同时也开启了武义“隐逸文化”的先河。

何朝任职永康令?

张彦卿作为武义“隐逸文化”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虽载于史册,然资料甚简。据康熙版《武义县志·贤寓》记载:“张彦卿,未详何许人,前为永康县令,慕白阳弃官家于此,子孙今犹在焉”。又据嘉庆版《武义县志·隐逸》记载:“张彦卿,前为永康令,慕白阳山水佳胜,弃官家于此,遂为邑人”。综上可知张彦卿曾任永康县令,因慕白阳山胜境,弃官安家于此,有后代留存当地,但没有明确其任职朝代。

▲张彦卿像

对于张彦卿是否为东晋时永康县令?其后裔今在何方?前人虽有做过考证,但考证未详,笔者还存有些许疑惑。无独有偶,笔者参与某书编撰工作,前往朱王村实地走访、采集资料时,在该村与寺后张、塘塍头共同续修的《清河张氏宗谱》中发现本支张姓始祖为张彦卿,并且也担任过永康县令,由此再次引起了笔者的关注,故不揣浅陋重作考略,试图释破迷津,然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还待方家指正。

《清河张氏宗谱·像赞》中记载:“彦卿公,赐进士,由河南开封府任永康县,任末隐居县东八素门,今武义张姓之始祖”。根据上述记载,张彦卿任永康县令并无疑问,但像赞内也未明确交代其任职朝代。笔者随后又查阅了由徐升业撰写于清乾隆癸亥年(1743)的《清河张氏重修宗谱序》中记载:“彦卿公,元朝即位,耻仕于朝,遂隐居于白阳东,普宁圣寺之后居焉”。另由岁贡何葆仁撰写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的《清河张氏重修宗谱序》中记载:“张氏居武义之祖曰彦卿公,宋末疾胡元之侵牟,席卷以有中国,既不能奋干戈锄奸,究以匡社稷,效乃祖汉阳忠献公之所为,则弃其谷禄,隐遁于白阳山下”。

从序言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该谱记载的张彦卿生活在宋末元初时期,因效仿先祖守节,弃官隐居于白阳山。但这不能确定《清河张氏宗谱》与《武义县志》记载的张彦卿是否为同一人。

为此笔者又查阅光绪版《永康县志·职官名表》中宋代永康知县名录,其中张姓知县有七人,分别为“张成新、张祖、张常、张著、张沆、张介、张咸”,并无张彦卿。且张姓最后一任知县张咸任职年份为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此时距离南宋灭亡还相差近百年时间,因此《清河张氏宗谱》中记载的张彦卿宋末任职永康知县应该有误。

▲光绪版《永康县志》

对于张彦卿担任什么朝代的永康县令,笔者最终在《永康县志·职官名表》晋置令、主簿录事等员中找到了明确记载:“晋令张彦卿,旧志载武义人”。又根据世传张彦卿夫人为刘伶之女,但《清河张氏宗谱》世系图表中记载的张彦卿夫人为陈氏。综上两者所处年代、配氏皆不相同,且官方志书可信度一般高于家族宗谱,最后笔者认为两份史料中记载的张彦卿应该不是同一人,但张彦卿任东晋永康知县毋庸置疑。

张彦卿后裔今何在?

确定了张彦卿为东晋永康县令,那么其后裔今又在武义何地呢?笔者在《浙江通志》中找到了线索,据《浙江通志·卷四十七·古迹·九》记载:“张彦卿宅,《东阳山水记》云:武义县东白阳山,晋阮遥集之弟妻刘氏,刘伶之女因好山水渡江来隐,张彦卿为永康令,亦居于此,二姓子孙因家焉”。另据《武川备考·卷九·十三·艺文考·十三》收录的一首由晚清邑增生王殿耀所作的《张家村咏古》。

古道荒畦夕照侵,遗编莫考几沉吟。

苍生欲起东山卧,墨绶难羁老鹤心。

萚响丹厓谁引屐,烟迷白水寂挥琴。

一时莫挽征轮转,千百年来阅至今。

夙抱高鶱本绝群,终因养晦乐耕耘。

久抛桑梓归无计,尚及婵娟嫁有裙。

八伯何心偏诞放,五湖没策息纷纭。

浮云一笑深林后,理乱中原更不闻。

其诗注解中有言:“张彦卿,晋永康令,弃官隐白阳山,子姓遂成村”,从中可以明确张家村为张彦卿后裔聚居地,且该村在白阳山附近,那么张家村今址又在何处呢?

可以肯定的是前文所提到的朱王、寺后张、塘塍头一定不是张家村,笔者为此继续查阅相关资料,无意间在网上发现一篇由古梁、王晖两位文史前辈撰写名为《武义白溪—白阳山下的古村落》的文章,其中引用了《白溪仓内徐氏宗谱》中的一段文字记载:“白溪之居,曰徐、曰张、曰金,金则吴兴太守之裔,张则永康令之后,皆来自典午渡江时,而至今最繁衍者莫如徐”。按照徐谱记载可知,白溪村徐、张、金三姓皆为晋室南渡时迁徙而来,且为张彦卿后裔聚居地,种种迹象表明该村极有可能就是张家村,笔者随后又查阅了白溪村的《武东白溪张氏宗谱》,在该谱世系图表中发现“第一世,始迁之祖彦卿,刘伶之婿,由河南授永康县令,隐居白阳山嘴之东,墓在白阳山之南,名曰三都垅”。根据上述多项史料记载及对应的地理位置,张家村址应在白阳山东南之白溪,即今白溪村,应该确切无疑。

▲白溪村仁寿桥(包剑萍摄)

原本一切看似顺理成章,但据该谱由徐元堂撰写于康熙丁卯年(1687)的《张氏行谱序》中记载:“张姓,自唐柬之传十四世孙,讳淑者,分居武城,县首东隅而卜居焉!生千字行,分居各处,曰白溪、乾口,曰湖头、神壇,曰项山干,曰叶墙头、熟溪桥头,曰炉碧,曰王山头”。及该宗族共同撰写于乾隆戊戌年(1778)的《白溪张氏重修谱序》记载:“吾支端自唐柬之垂裔”。上述记载显而易见,白溪张氏乃唐代张柬之后裔。

且该谱首修于明万历丙辰年(1616),由吴从周首撰的《武邑张氏修族谱序》记载:“武邑东隅有张氏,古名阀也,其先自……唐虞三代以及秦汉魏晋举莫之知,以谱牒毁于兵燹,故耳衹有家传墨刻曲江祖派分支图系一幅,肇自唐之汉阳郡王柬之,由金陵始迁广之韶州曲江……但传十五世而析派武城,生千二公兄弟肇居县前东隅,生卒岁月概无所稽,故前谱缺之是,亦作谱者严于纪载之法耳。逮成宏间,族有高明洞达茂九耆彦者,有志纂修,亦未记述未备,仅以故老传闻、耳目睹见者列为本支世系图,以千二公肇基于此者为一世祖,讳淑者为所自由之祖”。这篇该支张氏最早的宗谱序言也未提及其族为张彦卿后裔。

直到嘉庆己巳年(1809)续修的宗谱序言中才出现“吾族自彦卿公为永康令,解组隐居白阳山麓”的记载。光绪壬辰年(1892)续修的宗谱序言又写为“余族始自唐彦卿公,刘伶之婿”。民国八年(1919)的宗谱序言又书为“张氏一派由来旧矣,爰稽遗简,有讳彦卿者,由河南来仕永康令,解组后隐居白阳山之麓,其墓尤昭昭可考,推原其始即汉阳王柬之公之裔也,自唐而晋而宋,名儒硕彦,表表者素不乏人……至柬之十四传,讳淑者,分派武城之东隅而居焉,又十数世斌四公始居白溪”。

笔者在前文已考证张彦卿为东晋永康县令,且刘伶为魏晋时人史书班班可考,而光绪版的宗谱序言将张彦卿写为唐代人,如若其为唐代人又怎能成为刘伶之婿呢?此一误也!民国版谱序虽然提及了张彦卿,但明确其族始祖为唐代张柬之,始迁武义之祖为张淑,始迁白溪之祖为斌四公,且将最基本的朝代顺序排反,将晋列为唐之后,不免有些自相矛盾。此二误也!因此该村张氏是否为张彦卿后裔也就有待商榷。

为何会屡屡出现此种情况,笔者分析有以下两种原因。

其一

两者有几点相同之处,同名、同姓且皆隐居白阳山。

其二

在封建社会,家族的地位和声望非常重要。通过将家族与历史上的名人或显赫人物联系起来,可以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中国古代有“尊祖敬宗”的传统,家族成员往往希望通过追溯显赫的祖先来弘扬家族的荣耀。这种传统导致了家谱中对祖先的美化和理想化,有时会忽略真实性。加之宋代之前的史料保存不如后世完善,许多家族的早期历史难以考证。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家谱编纂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想象或愿望来构建家族的历史。

追根究底张彦卿后裔在武义何地已不重要,但张彦卿作为武义隐逸文化的代表,带来的中原和魏晋遗风,滋润铸就了武义人独特的民风习俗和思想个性,其不朽的文化灵魂,让白阳山胜迹有了传承。从侧面也证明了武义是隐逸寓贤文化的厚土,更是一座宜游、宜居的康养名城。

作者:陈朝升

原标题:《武义为何吸引“永康县令”弃官隐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