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撕下标签的“二本学生”:身边80%的人学历比我高 | 湃客Talk

2024-07-08 07: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又一届二本毕业生踏上了新的征途,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

北漂七年、换了四份工作的崔永旺,毕业于一所山西二本院校,身边80%的人学历比自己高。但他发现,年轻人在一线城市生活、工作,烦恼总是相似的,和高学历同事在同一家公司共事,与其自卑不如庆幸。

二本院校教师黄灯指出,学历歧视往往发生在入职面试的瞬间,到底什么能够让他们安身立命,是在教育实践中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时隔四年,她在新作《去家访》中通过漫长而治愈的走访,看清了二本孩子的来处和出路。

这个毕业季,《湃客Talk》邀请作家黄灯、前媒体人/现任职于某央企下属公司的崔永旺,一起聊聊我们身边“普通年轻人”的学历困境。

(点击收听本期节目)撕下标签的“二本学生”:身边80%的人学历比我高 | 湃客Talk
【本期主播】

陈玉坤 澎湃新闻·湃客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黄灯 作家

崔永旺 二本大学毕业7年,前媒体人、现任职于某央企下属公司

点击海报或扫描二维码,观看播客视频版

【内容节选】

*以下内容为基于节目录音的口述稿,仅对语法与用词稍作修改。

二本学生,毕业多年后再回首

从身边人看,二本学生和一本学生收入差距没那么大。——崔永旺

我从2013年起就读于山西的一所二本院校,2017年毕业,至今已有7年。

随着今年高考落幕,大家又关注起一本、二本的差别,背后其实是在关心:我毕业之后能不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其实,这是把“更好的工作”片面理解成了“更高的收入”。

不同学历毕业之后的收入差距有没有那么大?从我的角度来观察,没有那么大。但如果把二本学生和清北毕业生、和美国名校毕业生相比,收入差距还是存在的。

二本毕业生整体就业比较普通,无论是城市选择,或者是职业发展,都集中在二三线城市。一本毕业生,特别是985、211院校的毕业生,很多时候会选择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如果他们本身就是在一线城市就读,那毕业之后留在当地工作的概率是非常大的,相应的收入也会比在二三线城市工作的人高一些。

毕业5年、毕业10年之后,二本学生整体的收入数据是什么样的?我现在还不敢下判断。我身边也有一个二本学生的圈子,无论是我自己学校的还是其他二本学校毕业的学生,我们都认为学历只是一个标签。被贴上了“二本学历”的标签,不代表你的收入就一定会很差。

二本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拉长时间来看。——黄灯

二本学生的发展,不能简单地用“逆袭”或者“不逆袭”来定论。毫无疑问,二本学生群体里肯定有收入很高的,比如我以前教过的毕业生里,就有人年薪达到几百万元。

每个人的个性不一样、从事的行业不一样、所在的地方也不一样,所以没有办法以个案和群体,简单地比较二本学生和一本学生的工资。

毕业生所处的城市不一样,收入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不同的城市,生活成本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可能一本学生和二本学生的收入差别很大,但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差不多的。他们的职业期待和职业发展途径也会不一样,确实还需要拉长时间来看。

职场上的二本学生,如何和学历和解?

和高学历毕业生共事,是一次学习机会。——崔永旺

从2017年毕业到现在,我遇到过很多比自我学历高的人。无论是清北还是海外高校,他们的本科学历就比我高,更不用说很多人是硕士,还有个别是博士学历。可以说,身边80%的人都比我学历要高。

当我发现这些学历比我高的人和我在同一家公司甚至同一个部门工作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非常庆幸、非常开心。我内心还觉得,吃亏的好像应该是他们。

我觉得,和高学历毕业生共事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我也会经常跟身边一些清北毕业的、美国UCLA毕业的同学们去聊,他们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毕业以后有什么样的负担、有什么样的烦恼?我也关注了很多清北毕业的博主。

我发现,大家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烦恼是相似的,因为大家都是年轻人。除非你家境很好,不需要考虑在北京的生存压力、买房或者结婚的需求,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的压力。

当你在工作中遇到比你高学历的人,只要你能和他站在同一个起跑线,只要能进入到同一个“坑位”,你就应该感觉到庆幸,你就应该多跟他们接触。我觉得自己很少因为学历感到自卑。

二本学生要勇敢去敲就业的敲门砖。——黄灯

我在《去家访》里面写到过一个学生,他原来只在小公司干过,但最后进入一家科研机构去编一本科技类的杂志。

那家机构有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但领导对待他和其他重点大学的年轻人,是一视同仁的。这位学生也觉得特别庆幸,居然可以跟名校毕业生做同事,而且也可以收获尊重。所以他很珍惜那份工作,干得也很好。

“学历自卑”发生的一瞬间,可能只在面试的时候。我的很多学生跟我讲过,他们进入一个单位,发现好多人拿出来的简历,都是985、211,特别的亮眼。那个时候,他们就会有点担心或者自卑。

真等你入职之后,其实不会有太大的学历自卑感。特别是工作能力强的学生,由于学历所带来的差异很快就会被掩盖。

所以说到学历,我觉得它最关键的作用就是一块敲门砖。很多二本学生不敢去捡那块敲门砖去敲,但985、211的学生或者留学生,他们就很勇敢地去敲。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之前我在写《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有点情绪在里面。因为我在学校教了十几年书以后,观察到的情况是年轻人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了,推开我办公室的门、跟我谈心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

在写《去家访》的时候,我呈现的文本就没有第一本书那么沉重了。疫情几年过去后,我也冷静了很多。我意识到,自己以前对学生的期待是一种线性的乐观主义,觉得学生应该一年比一年好,应该一毕业就有很好的出路。但是我后来发现,这种线性的乐观主义也是有局限的。一个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永远是一条直线,而且是上升的曲线。就像河里的水,有时候碰到回水湾,它可能就停滞在那里,打几个转转,再接着慢慢流。所以,我觉得对年轻人的审视可能还真的要拉开更长的时间。

《去家访》这本书里写到的都是很普通的学生,但他们呈现出来的状态还是挺自洽的,不管有没有找到工作,还是刚刚考研失败了,或者是在乡村当小学老师,或者是回到老家。

一个年轻人要想立足社会,到底什么才能够让他安身立命,能让他获得内心的安宁,能好好在社会上待着、好好做事?我觉得这是我在教育实践中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漂泊在外的二本学生,和背后的家庭

二本学生背后的家庭,是中国广大家庭的底色。——崔永旺

读了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之后,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二本学生才是中国青年的基本底色。我想说,二本学生背后的家庭是中国更广大家庭的底色。

我们有时候听到“考上二本”,就觉得好像人生完了,在学历如此贬值的当下,你还没有一个好的学历。但在二本学生的家庭,他们对于家里这个大学生的包容度还是很高的,并不是觉得你考个二本,咱家日子就不过了。二本学生的家人仍然是很坚定地往前走的心态,还是对孩子有很大的信心。

我2017年本科毕业后就来北京了,家长对此持很开放的态度。我的父母说,你如果去北京有困难了,可以找家长;工作不顺利,给家长们打个电话。其实也只能这样,普通家庭帮不上太多的忙。

刚开始工作的那两三年里,家里不会给你太大的压力,你把自己照顾好就可以了。如果你经常能给家里父母买一点东西,向他们表达一些爱意,他们会很开心。

但我今年过年回家以后,父亲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要继续在北京待下去吗?他并不是一定让我回家,而是给我一个提醒。因为你到35岁之后,能不能保持这份工作,是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

这个问题我确实回答不了。要不要在北京继续待下去?如果不在北京待,去另外一个(新)一线城市,比如上海、广州或者青岛、成都,还是回到老家山西太原,或者回到山西临汾的一个县城?

我想,如果再回到2017年的那个夏天,我还是会来北京。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题。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听从生活的流向,看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来自原生家庭的触动,是年轻人成长的重要契机。——黄灯

我观察到,我的学生和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和网络上的信息是有点不一样的。在豆瓣上经常能看到年轻人谈论诸如“断亲”“父母皆祸害”的话题,但大部分二本学生对自己的家庭还是特别依恋的。很多男孩子的传统观念还挺浓的。

比如《去家访》里面,我在跟黎章涛聊天的时候,他明确地表现出了家庭担当的意识,要照顾好自己的爸爸妈妈,觉得父母在不远游。再比如我书里写到的何竞军,他的爷爷被大伯的侄子拒绝、不让回家住,他就发誓要让爷爷体体面面地生活,突然之间就懂事、长大了。

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偶然因素,其中可能就有来自家庭成员的某种际遇对他的触动。所谓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动因很多时候就是来自于家庭,这往往也是他们成长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契机。 

从80后到00后,年轻人的追求变了吗?

年轻人越追求稳定,社会的活力越丧失。——黄灯

我年轻的时候,大学毕业之后是包分配工作的。现在回头去看,起码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毕业生是从来没有挪过单位的。这当然是一种超级稳定的结构,但这种稳定也来源于我们所处的那个时代。

等到2002年前后、我硕士毕业的时候,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大部分都不是以求稳为第一目标的。他们会觉得哪个地方更能够释放自己的潜能、更能实现一些内心的想法,自己可能就会去。我身边好几个朋友宁愿去外企,宁愿去杂志社,也不去考公务员。我们班上没几个人考公务员,大部分都是去做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职业。

当我突然看到身边居然有那么多学生去考公考编,我真是觉得特别惊讶,这个时代确实变了。现在考公考编的学生不仅多,更是卷到了没有办法想象的程度。这在我们那个年代很少见,也说明现在的就业机会确实少了很多。

社会变化太快,多给00后一点理解。——崔永旺

我刚毕业的时候,我们学校还是有很多学生愿意来北京试一试、漂一漂。我亲弟弟是2021年毕业的,他也在山西上的大学。在他的班级里,只有他一个人来了北京。我的学弟学妹,来北京的也越来越少了。

现在年轻人觉得,能在一线城市留下的概率是非常低的,那索性不如就在老家待着,找一个月薪不到5000元的工作,也挺舒服的。

这两年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导致现在的年轻人信心不如以前了。这个时候出现越来越多考公考研的人,我觉得没有办法去批判。你势必要选择更利于你生存的道路,大家只能往更稳定、更牢固的方向去发展。

对于即将要上二本大学的同学们来说,大学只是一个路径、不是终点,仍然有非常大的概率可以逆风翻盘,只不过你需要一些规划。简历里除了第一栏写毕业学校和专业,下面还可以写很多社会经历,比如社团活动、创业项目、在报刊发表过的文章、采访过的专家等,这些完全可以掩盖学历上的劣势。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多一些耐心,给自己一些时间,最后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

【时间轴】

01:50 二本相比一本,收入差距多少?

08:47 周围都是高学历同事,什么感受?

11:16 “学历歧视”的实质,只存在那一瞬间

14:43 我和我的清华同学,毕业后怎么样了

18:53 去家访,看到二本学生背后的家庭

26:05 北漂青年和县城青年,谁都有围城

33:15 二本学生最终流向体制内?

41:18 高考分数只够上二本,要不要复读?

47:40 浑浑噩噩过四年?太多人不懂自我规划

54:37 轻体力活?当下年轻人的另类选择

57:10 毕业季,黄灯想对年轻人说什么

在小宇宙·荔枝·喜马拉雅APP,

搜索“湃客 Talk”关注我们 

策划、主播 / 陈玉坤

剪辑 / 潘华

监制 / 徐婉

实习生 / 潘徐籽芸 廖欣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