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后一次,穿越|穿城而过·北横通道
本文由镜相X视界合作出品,入选“纵横——北横通道十年建设历程”项目。如需转载,请至“湃客工坊”微信后台联系。
采写:初瑶、林昕萬、吴雨涵
《礼记》有云:“离立者,不出中间。”意思是,如果两个人并排站着,不要从他们的中间穿过。而在城市地下的深处,面对着横亘南北的雨污水管和地铁11号线,北横通道这条东西延伸匝道若要通过,唯一的方法只能是“不合礼数”地从它们中间穿越而过。
上方,雨污水管是20世纪80年代埋建的,混凝土的管壁经过将近45年的腐蚀已经变得十分脆弱。下方,则是全上海最长、人流量排名第五的地铁11号线。对于魏巍来说,盾构机的这次穿越成为他入行12年来的一个新挑战。
我们每次见到魏巍的时候,他总身穿着亮橘色的工作服——冬天不太能挡风,夏天却又像个厚重的棉袄,整个人仿佛融入了这个庞大的工程之中。他的办公室是由集装箱临时搭建的,18平方米的空间几乎都被填满了,显得有些拥挤。事实上他的身影更多地穿梭于施工现场、中控室和会议室的喧器之中。那里,才是他发挥所长、解决问题的地方。
我们希望,他能够跟我们讲讲那些埋藏在地下的故事。
2024年3月2日,工人在长宁路江苏路段作业。当天盾构机从地铁11号上方穿越。
以下文字根据魏巍口述整理。
口述人:魏巍(北横通道新建工程1标江苏路二级匝道项目书记)
采访时间:2024年3月9日、2024年3月22日
采访地点:上海市长宁区长宁路225弄附近现场中控室、上海市长宁区长宁路768号北横通道工程项目部
24小时待命
我们是2024年3月4日那天开始穿越的。
一大早,十几个领导冒着雨来到我们的会议室。除了吃饭、去洗手间和交接班,他们几乎一直坐在这里,看着监控屏幕。这一坐,就坐到第二天凌晨四点。谁也不想在今天的热搜上看到“上海地铁”这几个字。
不同部门的领导,各有各自的关注。交委(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的领导关注地下施工,水务局(上海市水务局)的领导关心雨污水管状态,申通监护办(上海地铁监护管理有限公司)12小时一换班,时刻监测着11号线轨道上电子水平尺的变化。我们会议室里原本只有三个屏幕,穿越那天,增加到了五台。
所有管片必须受力均匀
所有人盯着大大小小的屏幕
我更是悬着一颗心。盘算了一下穿越周围主体的情况,这次穿越难度在我12年的工程生涯里,不说数一数二,前三是排得上的。
盾构机上面是老化严重的雨污水管,下面是正在运行中的11号线。雨污水管和地铁线是南北向,这根隧道是东西向,无论怎么绕也绕不开,就算愚公来了,他也只能穿!复合风险下存在太多不可控的因素,最坏的情况就是启动应急预案,把地铁上的乘客疏散到地面公交上转运。
从前一天开始,我就进入24小时待命状态。施工过程中,我要保证团队60人全部在岗,设备旁每时每刻必须有人,严格执行交接班任务。除此之外,现场协调监督施工、接受采访、接待领导,我都得负责。毕竟,项目书记嘛,肩上是有责任的。
下午的时候,盾构机不断向右转着弯,来到距离11号线大概5米的位置,进入了穿越段的影响范围。350米的右转半径听上去很大,但对于我们这台盾构机来说简直相当于急转弯。因为它不像火车一样,能一节一节地独立实现转弯,而是只能整体甩尾,一点一点地向右倾斜。一倾斜,盾构机就可能会“用力过猛”,左边容易土体超挖造成松动,右边又容易因为与衬砌环贴得太紧,导致隧道漏水。要知道,盾构机的推力有2000吨,如果硬往前推,挤压住右边的管片,那简直与用一座山去压一枚鸡蛋没什么区别。
我们在这个时候开始降速,从原先的每分钟推进四厘米降到每分钟1.5厘米,尽可能减少对土体的扰动。
22点18分,盾构机推到第122环,穿越正式开始。每推进一点,盾构机的刀盘都会对上下方的土体进行切削,土没了,就需要通过盾构机里的四个注浆孔向内注浆来填补空缺。我们平时都玩过打水枪,水枪喷到身上时一定会有感觉,注浆也是这个道理。压力大了,势必会对上下方主体带来冲击。我们开始穿越的时候,江苏路和隆德路的地铁都还没停,我所能做的就是时刻关注浆液状态和注浆孔的压力数值,千万不能让浆液“打疼”下面这一车的“神经末梢”。
就这样,所有人盯着大大小小的屏幕,一直到第二天的凌晨4点20分。看到数据稳定了,我们也都放下心来。
监控室的墙上,贴着我们这条匝道的管片排布图。这段24米的穿越,压缩成图纸也不过只是一张A4纸的大小。每天,我都会根据盾构机的推进情况,把本来遮在未施工处的红色纸板一点一点往终点挪,露出已经完成的部分。
3月9日的0点17分,也就是在我熬第7个大夜的时候,这张红色纸板终于被移出了第144环。
将近4天半的穿越总算是红红火火地过去了!
2024年3月9日,长宁路江苏路段。从地下20米深处去除的泥土。
花1000多万,为45岁的雨污管穿盔戴甲
这次穿越能被评定为一级风险上方这条雨污水总管肯定要“负主要责任”。
在风险评级时,我们主要会考虑建筑物本体牢固程度、近距和盾构直径。这条近45岁“高龄”的雨污水管已经被严重地腐蚀和破坏,而我们的盾构机距离这条雨污水管只有80厘米。可以想象一下,我身高一米七,施工就在不到我身高一半的短距离内进行。三条风险评级标准,这条水管便占了两条。
直径2.4米的雨污水管,跨越长宁、普陀两区,从接近延安高架路的位置一路贯穿江苏北路,默默承载着上海的雨汛与沿线家家户户的柴米油盐。
说实话,我当时去勘测的时候,发现它的情况并不好。
雨污水管的材质还是混凝士,而且当年的工艺完全没法与现在的工艺相比,多年来已经非常脆弱了。如果我们就这样开始施工,在0.8米的距离下,土体切割会引发周围土体的位移,从而使得雨水管下面的土层形成一个空腔。一旦卸压,水管就没有了受力点,它的结构会受到整体性的破坏。
2023年11月,我们考察过后,决定在盾构穿越前先给这根“骨质疏松”的雨污水管的内里穿上一层钢铁盔甲,名叫钢内衬。
由于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污水排入这根雨水总管,要想加钢内衬,我们首先必须要把穿越段附近的管子堵住,然后把这里面原有的污水排空。所以,从江苏路和长宁路路口附近的工作井下去,沿着穿越行进方向大概78米,我们加了两扇钢封门,把这一节管子堵住。接着,我们在雨污水总管的中间又做了一根直径1.2米的中导管通过水泵增压提高水流速度,将总管里的水填进中导管里,排空总管。
1月7日凌晨的时候,我们已经施工到了静安风华苑下面,把一块一块的钢板贴到总管内壁进行加固。
整个保护项目在1月完工,总共花了1000多万。给这个“百年工程”的后50年“寿命”买上了这份保险,才能让我在穿越的时候多一点信心。
第一次,没有“麻药”的“手术”
穿越的下方,是地铁11号线。地铁管理方再三向我们强调了两个标准:穿越的过程中地铁不减速,穿越后沉降量控制在一厘米之内。
沉降量一厘米是什么概念?就是两个手指轻轻捏起来,这一点儿距离。
这个标准对我们来说非常高,就好比在不给患者打麻药的情况下对他进行手术,并且要控制很小很小的出血量。对我们来说,这是第一次尝试。
之前修建北横通道主线隧道的时候,如果有穿越,一般都选择在地铁下方穿越。在施工过程中,地铁会适当降低运行速度来应对扰动,保障运营安全。同时,北横主线隧道穿越过程的沉降标准都是两厘米,是我们这次的两倍。
但11号线的下面就是北横通道主线隧道,地铁又绕不开,我们只能根据现有情况进行设计。我们的盾构机直径9.28米,算是中小型盾构机,相比于主线隧道所用的直径15.6米的盾构机而言,对地层的扰动更小。经过研判,最终我们决定从11号线江苏路和隆德路这段的上方穿过。相应地,沉降的标准被定为更为保险的一厘米。
虽然我在2023年9月才参与这个项目,但据我了解,从2014年中标开始,团队就开始研究怎么提高穿越的安全系数。
穿越前一周,我们在地铁的道床上铺设了132米的电子水平尺,覆盖整个穿越段及其影响范围。电子水平尺比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气泡水平仪大很多,一把有2.4米长,也更灵敏,一根头发丝那样的变动它都能检测到。铺设电子水平尺是我们穿越的先决条件,铺设完成后,我们才能申请开始穿越。
为了尽可能减少对运行中地铁的扰动,施工的时候,我们在衬砌环之间做了整体拉结。衬砌环之间本来是柔性连接,周围土体的扰动可能会让它们出现位置上的浮动。做了拉结,就相当于用钢筋把各环焊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样,整体隧道就会更加稳固,不会产生错位和移动。
2024年3月2日,工人在长宁路江苏路段作业。当天盾构机从地铁11号上方穿越。
在平时,我们一般是不会做这种拉结的,因为它对我们施工的进度影响太大了。正常情况下,1.2米一环的施工在两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加上拉结以后,就得花四个小时。
在浆液配比上,我们也下了功夫进行改良。通过提高水泥的含量、降低膨润土的含量来缩短凝结时间,在盾构机和管片之间迅速形成一层很硬的“蛋卷”从而增强隧道自身的稳固性,将对上下方土体的扰动降到最低。
最终,我们对11号线产生的影响只是微扰动。地铁运行起来,其实感觉不到与平时有什么差别。地铁上的人,大概也不知道在他们头顶三米的地方,有一台这样的“大家伙”在开土修路。
这次的数据表现,是十年北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最小值。隧道结构稳定后,最大隆起量3.5毫米,最大沉降量0.4毫米,远远高于申通对我们的要求。看到这个结果,我很高兴,长舒了一口气,满负荷运转的大脑也可以暂时休息一下了。
入行这么多年,每次特别累的时候,我都开玩笑说“干完这个项目就跳槽”。结果有新项目的时候我又来了,还是很热爱这份工作的。北横项目结束以后松江地铁12号线那里还在等着我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