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来论|教育交流促进中美民心相通
中美同为教育大国,教育交流合作在两国交往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历史上,不乏两国人民互学互鉴双向奔赴的生动范例。
1872年,詹天佑等在内的30名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中国少年远涉重洋、赴美留学,开启了中美教育交流合作的大门。在美期间,这些中国历史上首批官派“小留学生们”刻苦学习,积极融入当地,为古老中国和新生美国对话打开了一扇窗。时任耶鲁大学校长诺亚·波特赞扬道,“他们良好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美国少数无知之人平时对中国人的偏见正在逐渐消失。而美国人对中国的感情则日趋融洽。”
“小留学生们”启程赴美后的20年,一个刚刚出生4个月的美国姑娘随父母来到中国,自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她就是著名作家赛珍珠。她先后在中国多所大学任教,怀抱着朴素友好感情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写下了《大地》等展现近代中国乡村世风民俗与时代变迁的著作,向西方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形象,并因此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还积极通过文学作品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在参访位于南京大学的赛珍珠故居时表示,她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创造了一个中国人民是不可动摇的信念。
教育交流是中美交流的“探路者”,教育合作是中美关系的“铺路者”。1978年12月26日,也就是中美发布建交公报后的第10天,52名“首航学者”带着对学习科学技术的渴望和增进中美友谊的热忱前往美国。与此同时,一批批美国学者来华工作或学习,从各自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发生在中国的伟大历史变革。英语教师何伟出版的《江城》等著作,记录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唤起大洋彼岸未曾谋面人们的情感共鸣。
今天,中国在美留学生近29万,占美留学生总数约1/3,连续15年位居美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不仅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也促进了美国经济繁荣和科技发展。美国人民也希望能够更好认识和了解现代中国。很多在华美留学生成为UP主,分享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中国人的烟火气、精神头。
一代又一代的中美年轻人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为中美关系发展不断注入清新暖流和生机活力。正如宋庆龄先生所言,“青少年是世界沟通的桥梁和世界和平的立足点,只要大人给他们开个头,他们就会把和平美好的生命之旗接过去”。
“中美关系的未来在青年”。202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宣布“未来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赴华交流学习”倡议,掀起中美教育交流又一次新热潮。习近平主席复信美国肯恩大学校长雷波列特时指出,教育交流合作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相知相近,是发展中美关系的未来工程。习近平主席近日寄语来华访问的美国青少年“青春同行”交流团,鼓励他们在两国人民之间架起更多相知相亲的桥梁,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作出贡献。
也要看到,中美教育交流合作仍存在一些障碍。美国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将学术研究政治化,一再对中国赴美学生实施盘查滋扰遣返,美国国务院官员公开声称要限制中国留学生学习理工科。这既不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也无益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合作的大门应当越开越大,沟通的桥梁应当越建越多。中国人民始终开放、自信、包容,致力于通过教育交流,促进彼此了解、实现相互成就、推动文明互鉴。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认真听取民意呼声,为中美教育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环境,共同续写出更多民心相通的动人故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