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这事儿|违规借调,咋就这么难绝迹?
日前,澎湃新闻发布报道,年初至今,在多地各级政府出台关于规范借调人员的通知后,不少来自乡镇派出单位的“借调人员”纷纷回到原单位。
报道指出,“借调”由来已久,原是为补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不足,但在施行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短期借调变成“长期占用”,被上级单位抽调人员的乡镇机关,运转压力也较大,而一些被借调的干部事实上处于借用单位和派出单位的“双重挤压”中。
今年,从中央到地方已出台多份文件强调规范借调工作。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县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也提出“着力解决借调基层干部问题,健全规范管理制度,严控从县以下单位借调工作人员”。
3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县级以上机关事业单位不得借调社区工作者;街道(乡镇)确需借调的,按程序报请县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批准。
多地也纷纷跟进。4月份,云南省教育厅印发了通知,对全省违规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情况开展排查,要求各地在2024年5月25日前完成清退工作。
6月份,河南省教育厅印发通知规定,从严规范借用教师行为。确需借用中小学教师参与临时性重要任务和重大活动的,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情况下,应经县级以上教育部门同意,并报同级党委审批备案,借用期限原则上不超过半年。未按规定借用中小学教师的,要全面清理,限期整改。
随后,郑州市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在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方面,重点排查未按程序履行借调手续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从事与教育教学无关工作的问题;机关单位长期(超过半年)从基层学校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违规将“短期借调”异化为“长期占有”的问题;部分教师以借调名义不参与具体工作,形成在编不在岗“吃空饷”等问题。
近日,有的地方刀刃向内,通报整治违规借调案例,引发舆论关注。7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刹住违规借调风,切实为基层减负》的评论。文章指出,违规借调乱象之所以频发,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制度不紧、监督乏力,借调工作随意性大,有时候相关领导打个电话、发个信息,就能“先把事情办了,程序后面再补”;二是部分单位懒政怠政,工作中把借调人员当主力军使,自身在编人员却“靠边站”。
“借调本意是为促进干部交流培养,以及解决一些临时性工作,大范围、长时间的借调,无异于上级机关从下级部门征用免费或廉价劳动力,这种扭曲的工作机制会产生严重后果。”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称,一来,被借调的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基层,这些人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一旦被借调,原单位可能面临人手紧缺的问题;二来,由于借调了大量工作人员,那些在编的工作人员无事可做,甚至因此“躺平”。如此借调,可以说有违这种制度安排的初衷。
“违规借调,咋就这么难绝迹?”河南日报发布评论文章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变“领导说了算”为“制度定了算”,借调才能正本清源。
广州日报发布评论文章《违规借调不能止于被通报》,文章认为,违规借调现象由来已久,违规单位不止一家两家,面对此情此势,治理之手既要抓个别、抓典型,以案示警、以案促改,又要管多数、管长远,从机制体制上发力,为借调行为定原则、立规矩,防止随意化、扩大化,让借调工作更规范、更有序。
重庆日报亦发表评论称,借调中的一系列随意、任性,让借调这项机制失了衡:一边是上级单位中,在编的“看着”,借调的“干着”,机关臃肿懒政、人浮于事;一边是基层单位里,人才被借调,造成了业务真空,有活没人干,运转困难。不论是哪一头,都是在危害用人环境,极易产生体制机制上的次生问题。
这篇评论指出,坚决杜绝“短借变长借”、打着“跟班学习”的幌子行肆意借调之实,必须坚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完善追责问责机制,谁借调谁负责,到期无条件退回基层,不给借用单位任何继续留用的借口。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