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何建华专栏:江海大地孕育的生命密码

何建华
2024-07-01 10:25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南通市风光  冯素华 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水酿万般情。家乡南通——这片江海大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文沉淀、发展轨迹、未来愿景等综合元素,在我们的生命内核里注入了“南通人”的基因特征,也带给我们人生的追求与命运的路径。

生命不息永远学习的那个人

回望人生历程,改革开放恢复高考,我参加全国统考幸运成为被录取的首届学子,于1978年初春从狼山脚下的老家出发,乘坐当时的东方红号轮船抵达上海十六铺码头,进入复旦大学校园成为新闻系新闻专业的学生。四年的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大多数时间是在教室与图书馆度过,浸润在书海的阅读,遨游在知识的天空。

大学毕业后,我从上海青年报开启职业生涯,其后在新民晚报、文汇报、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等新闻文化单位任职。由于挚爱,所以投入。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使自己注重训练观察新闻事件与人物命运的敏锐洞察力,用时注重训练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深入报道各类新闻事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长期的新闻采编一线,共采访发表各类新闻纪实作品300多万字,其中参与实施的系列报道《战地重访》获1994年度上海新闻奖一等奖,编辑作品《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获2008年上海新闻奖特别奖、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一等奖。在新闻一线,我策划参与一系列重大新闻报道活动,几乎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亲身经历国家的巨大变化,见证记录民生的喜怒哀乐,这些故事不仅激发了自己探求真相的欲望,也让自己深刻认识到新闻的力量和责任。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一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工作实践中,自己总是感觉到知识的积累、思维的训练与能力的提升是无止境的。正是心怀进取的精神,驱使着自己继续追求更高的境界,在新闻领域外,通过海外进修、攻读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文学博士学位,为转型学术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上海市委宣传部、文汇报、文广集团工作期间,在战略发展研究、文化产业研究及项目开发、对外事务与国际合作交流、政府公共关系等方面负责相关工作,应当说积累了一定的学术经验与研究资源,不断开拓了观察与分析世界大变局中各类复杂问题的眼界视野。

职业生涯最后一站,是2014年5月8日转岗到上海社科院工作,可以说开启了学者之路。作为学者,我对“学者”的理解,就是只要生命不息一生中永远学习的那个人,并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如何做学者。这符合自己走出家乡求学的初心,也是自己人生圆梦的最佳归宿。但自己也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如何从一位新闻工作者、行政管理者转型为一位学者,这不仅涉及到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视角与方式的改变,甚至在语言表达风格上也要实现转型。

战胜自己,就是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我潜心大量阅读学术著作与论文,研究学者是怎样运用知识支撑学理逻辑对研究对象即问题考据进行论证表达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关系、时事政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与传播等领域研究,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主题论坛、智库交流、接受媒体采访等各类活动,对每一涉猎的主题均制作文档,并注重激发自己的写作爱好,将新闻叙述与学术表达两者融合起来撰写学术时评文章,在中央与上海互联网新媒体上发表。积10年不偷懒的勤奋努力,自己发表了数以百计的学术时评文章,媒体采访观点难以计数,因视野独特、观点鲜明、文笔流畅获得广泛传播。

如今,虽然从职业生涯来说已经“退休”,但学者生涯再启程。作为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我格外注重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发挥自己长期从事综合性工作的经验优势,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创新、国企党建、文化与传播等应用型实证研究方面,实现跨界整合式的研究,尤其谋求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研究上的理论站位要高、实证考察要厚实、对策建议应具有落地落实的可操作性,撰写了一些研究文章在新媒体发表并获得广泛传播,其中如《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必由之路》《以现代化建设多维视域定位“新苏北”》《长三角现代化建设的样板意义与认知价值》等文章获得学界与公众认可与好评,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老母亲的智慧让自己受益匪浅

有学者研究认为,乡愁,是对家乡带有忧愁心绪的感情与思念。它不是一种终极价值,而是一种思维的起源,是属于“永恒和不变”的情缘。基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可以说家乡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南通时刻”。由于特殊的“乡愁”情感,我在聚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中格外关注家乡的发展,不遗余力为家乡鼓与呼,为推动家乡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进步贡献绵薄之力。

之所以能转型成为学者并小有所成,我的优势在与综合与跨界,综合优势来自于多岗位的历练与积累,跨界的优势在于学习并注重将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力求成为复合型的学者。

人生旅途上,每个人都会有对自己产生深刻影响的人和事。在我的精神世界里,对我影响产生大的影响的无疑是我的父母,尤其是慈祥勤劳善良的妈妈。常识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最初接受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和经验都来源于母亲,从特定的意义上说,女性是人类延续与文化传承的母体。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女性有着同男性一样的权利去接受高等的教育、追求自身职业发展的机会。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读大学时,班上女同学只有10%左右比例。现在世界的趋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名为“教育的性别平等图谱”的报告,目前在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家中,大学校园里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的人数已经超过了男性人数。许多朋友给女孩点赞,认为女孩比男孩好养、优秀!

事实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生产行为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制造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对传统男性优势的身体力量要求降低,反而对女性擅长的观察、体验、分享,以及适应性、学习能力有所偏重。未来的工作形态,可能更加趋向于在流动场所工作、更加专注、更善于倾听、更多的开放式交流,这将会给女性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为女性更加擅长利用碎片化时间;未来的管理更趋向于扁平化组织形态,不再需要高高在上发号指令的领导,善于沟通协作、组建团队的领导,很有可能更多出现女性的身影。

女性在乐观心态、抗压能力、吃苦精神、稳健风格、包容奉献等方面公认强于男性。因为这是个变化的世界,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谁适应变化,谁就能够赢得未来,女性在这个世界中最能适应变化。

而谈到智慧,有一种定义就是文化进程中独创的执行力。智慧来源于体验、感悟与思考,女性相比于男性,更善于从生活的体验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以我已经往生的老母亲为例,她大字不识多少,可她说的三句话是我从书本里没有读到的:第一句是“硬话软说”,意思是在外做工作、与人打交道,心里不能急,有什么想法要好好说,不能说伤人的“硬话”,不然人家听不进去还会恨你;第二句是“力气是用不完的”,意思是做人做事不能懒惰,力气越用越多;第三句是“人是铁,饭是钢,钱是胆,胆不能太大”,意思是钱有一些遇事不怕就可以了,钱太多,胆子太大会胆大妄为,那就会惹祸上身。这是一个劳动妇女对社会和为人处世的看法,使我受益匪浅。

江海大地培育“厚道的南通人”

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南通,是一个充满“墨韵书香、水韵诗意”的好地方,传承崇文重教优良传统,书香涵养了这座城市。南通人——作为一个地域水土与人文品质集约而成的概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究其因缘,是这片江海大地哺育的儿女走出故乡,以厚道踏实、勤恳努力的人生奋斗花开四方,籍贯南通的成功人士遍布海内外、涉足各行业,作为一个独特群体渐入人们视野并一步步被加深认知与友好接受。仅以共和国南通籍将军(含副军职以上干部)为例,相关数据显示,建军90年之际达190多位,和平年代一个地级市诞生如此之众的将军群体格外引人瞩目。至于科教文卫体乃至于商界的南通籍精英更是人才辈出,可谓璨若星河。有朋友提出这样的谈论命题:你们南通人血脉里具有怎样的优良基因与生命密码?

为解码围绕着南通人的这一命题,我在为江海晚报原总编宋捷《激荡百年——世纪风云中的南通人口述史》一书作序时做了一番研究,对南通人的心灵深处精神内涵与人品特质探究。该书精选20位具有可识别标志性的杰出人物,以口述历史方式,讲述近百年来南通的风云流变,记录伟大瞬间,解密历史档案,给后人留下一个巨变时代中江海骄子的背影,留存南通人在这个时代巨变中的历史贡献。其中有富有爱国情怀的张謇先生嫡孙女张柔武、亲历浦东开发历史大潮的沙麟、“布衣部长”牵挂扶贫大业的张佑才、雷达将军演绎天眼风云的郭锡林、引领茅台登上国酒巅峰的季克良、一幅壁画何以成为“风向标”的袁运生、一篇激扬文字写就无悔人生的徐景熙、班主任连续做了64年的李庾南等。宋捷发挥“最懂南通”的资深媒体人优势,以“口述实录”与“采访手记”交互呈现、交相辉映的体例方式,彼此走进心灵深处,探究南通人的精神内涵与人品特质。

比如张佑才,平时他的话并不多,但只要讲到农村和农民,他的话匣子便一下子打开了。专业、勤勉、务实,清廉、谦和、厚道……这是张佑才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在不少家乡父老眼里,张佑才敏而好学、勤政廉政,流传的故事不少,但对他的教子观、学习观、生命观却知之不多。张老对晚辈要求很高,有个“三不”原则:不偷懒,不说谎,不占别人便宜。如果违反了,不仅要罚跪认错,还要罚不吃饭一顿。张老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平时不管是同事、亲友、战友、朋友,无论是上级和下级,一律不准带东西进门,一律不准串门谈事办事,谈工作一律去办公室。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正是依托干部勤奋和人民勤劳这两个重要条件,抓了三股力量形成万众一心开创改革崭新事业的洪流:一是真理力量;二是人格力量;三是表率力量。

一个人、一座城,谈起南通与南通人,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被赞誉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与楷模”的张謇先生。可以说,张謇是近代南通人的杰出代表,他一生“以强毅之力行其志”所释放出的人文品格与精神血脉是南通人的特质体现。在张謇先生嫡孙女、百岁名媛张柔武心扉里,凝聚着的不单单是温馨甜蜜的家庭私密生活情境,更是聚焦展示张謇先生爱国爱乡、勤俭节约、造福乡里、经世济民的精神境界,既有对张謇先生一生事业的关键词“实业、教育、慈善、自治”的解读,也有从修身、立志、得学、为人、处事等方面告诫子孙的《家诫》格言的感悟。

南通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受阻于长江天堑“南通难通”,导致这片区域是典型的传统乡土中国相对封闭保守、超稳定态的熟人社会结构,同时也滋润培育出勤劳节俭、小富即安,持中守正、耕读传家,好学上进、技能立世等民俗风尚。总体上,对南通人的诸多特征可以用“厚道”二字加以概括,南通长辈教育子孙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常常是:做人要厚道。江海大地的一方水土培育了“厚道的南通人”。厚道,是一种做人的境界,是一种处世的智慧,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一个人难得的品质与最大的底牌。厚道,不是不知变通,而是一种坚守。厚道的人,更愿意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更能站在别人角度,替他人着想。厚道之人,也必有厚福。从南通人的生命基因里获得人文审美的愿景:让厚道成为这个激荡世界的人品绿码通行证!

有鉴于此,南通这片江海大地上的孩子,应当胸中立大志、人品当厚道,勤勉学知识、吃苦积能量,乐观看世界、踏实创佳绩。

共勉!

(何建华,现为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原副院长,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此文系为南通市崇川区狼山镇街道编写辖区青少年地方读本《家在狼山》所撰。)

    责任编辑:龚思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