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体:拆除“没预约不能进”的墙,给游客最大便利
2024年6月17日,北京,游客撑伞顶烈日在颐和园游览。视觉中国 资料图
游客量大的景区有必要实行预约制,很多景区不会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如果继续实施预约制,不仅不方便游客参观,对老年人也不友好,还容易造成景区旅游资源浪费。
近日,从江西赣州来北京旅游的王女士,带着高考后的儿子,来到颐和园售票处排队买票。王女士告诉记者,来北京前他们听说景区需要提前在网上预约买票,前一天上午带孩子参观了心仪学校北京理工大学后,抱着试试的心态来到颐和园门口。
“没有特别详细的规划,因为孩子最终的报考结果还不确定,随时可能改变行程,逛到哪正好有富余时间,就顺便进去看看,能现场买票最方便。”王女士说,当天他们现场买票后顺利进入颐和园。
日前,北京市文旅局发布关于提升暑期旅游景区基本服务质量、践行文明旅游的倡议。倡议中提到,除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旅游景区和对外开放单位外,全市旅游景区已全面取消预约要求。取消预约制后景区做了什么,未来会全面推广吗?
很多景区不存在人满为患
北京市文旅局工作人员王先生告诉记者,景区门票预约制,是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普遍采用的一种制度,最初的目的是控制游客最大承载量。在新冠疫情防控时期,几乎所有景区都实施预约制。
基于互联网的普及和线上支付的便利性,门票预约制可让景区对游客数量进行提前预判,有助于控制科学引导和限制客流,提升景区旅游品质,有效保护和利用旅游资源。从游客角度来说,预约制可以节省排队购票时间,并分散了客流,可避免因“人满为患”而影响旅游体验。
“对一些游客量大的景区来说,有必要实行预约制,也有很多景区一般不会达到人满为患的程度,如果继续实施预约制,不仅不方便游客参观,对老年人也不友好,还容易造成景区旅游资源的浪费。”王先生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故宫、国博等旅游景区暂不取消预约制,目的是通过门票预约防止景区“超载”。
“任何景区都有最大承载量,一旦游客数量超过极限,不但游客体验会下降,而且还存在踩踏等安全风险。这就需要景区取消预约制后,密切监测景区旅游参观人数和游客密度,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向社会发布;对游客集中扎堆的景点,要有多种疏导等措施,防止发生拥挤事件。”王先生提醒。
推动95%的景区取消预约
6月26日,记者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售票处看到,现场开放的3个售票窗口前,游客正在排队买票。旁边宣传栏里,详细展示了微信购票流程。
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刘先生告诉记者,游客可以在现场购票进入景区。“不需要提前预约,带身份证到现场买票就可以。”
随后,记者致电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客服人员表示,游客可以在八达岭长城景区现场购票,“我们建议您提前在网上购票,您到现场也可以买,但是有可能会排队”。该客服人员还表示,旅行社团队购票需要提前预约,散客可以在现场购票。
据介绍,为方便游客游览,八达岭长城景区此前一直是线上预约和线下购票两种途径并行,现在大部分游客已经有了提前预约购票的习惯,所以现场购票的人并不算多。
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自去年暑期起,北京市文物局所属博物馆,大多已取消预约参观机制,例如,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游客持有效身份证件,现场验证并安检后即可参观。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北京白塔寺管理处等,观众可现场购票也可通过线上购票渠道提前购票。
目前,故宫、国博等部分热门博物馆仍需预约。针对市民、游客关心的景区门票预约问题,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曾表示,北京市推动95%的景区取消预约,并不断扩大博物馆延时开放范围。
进一步激活旅游市场
北京市文旅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北京市入境旅游发展持续加速。今年1月至4月,北京接待入境游客79万人次,同比增长291%,恢复到2019年的70%。此前,从业内反映来看,我国实行的景区门票预约制度给外国游客带来了不少困扰,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他们往往难以在网上成功预约。
在部分景区门口,也常出现游客被拦在门外的情况。“很多从外地来的中老年游客并不知道需要提前在网上预约买票,到了景区才发现没有当日票。现场的票很少,根本排不到,大老远来了却只能抱憾而归。”一位外地来京游客说道。
随着暑期旅游高峰即将到来,北京此次取消景区预约制,可以为游客来京旅游参观创造便利条件,也有助于进一步激活旅游市场。海南省休闲农业协会会长张涛表示,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取消旅游景区预约,除了方便游客,也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总体来讲,当前旅游景区景点、度假区和文博场馆,并没有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景区景点、度假区、文博场馆是不需要预约的,但对于头部热点的景区景点、文博场馆又是需要预约的。“还是要在详细评估的基础上,不要‘一刀切’。即使预约也要精细化,把最大的方便让给老百姓。”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