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逐渐黯淡的纽带:年轻人“断亲”是危机还是重构?

2024-06-28 18: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断亲",即不愿意/不再与亲戚来往互动。这个曾让人感到陌生的词汇,如今在日常生活频繁出现。

新一代年轻人口中的“断亲”,是说说而已,还是真的“断”了?亲属关系逐渐疏远似乎没有这么简单。

断亲,大家的理解各不相同

为调查当代断亲现象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一份涵盖对断亲现象的态度、与亲戚实际关系等维度的问卷,并收集了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429份有效问卷。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询问了受访者对于断亲现象的看法,想要厘清在现实情况下,人们对于“断亲 ”拥有怎样的定义。

调查发现,人们对“断亲”中“断”的程度理解存在较大差异,有62.9%的受访者认为“断亲”包含不再保持任何联系的情况。当谈到和哪类亲戚断时,26.5%的人认为是和远房亲戚断,只有19.1%的受访者认为“断亲”是和所有亲戚断联。

胡小武教授曾在文章中给出过“断亲”的定义:“断亲”主要表现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简单讲就是基本不走亲戚,而不是一种正式声明的断绝亲戚关系。

在现实的年轻人与亲戚之间的互动中,完全切断来往的情况其实属于少数。

在面向年轻群体的调研问卷中,我们统计了“与亲戚的交往频率及方式”的相关数据。

年轻人面对亲情并非完全冷漠,常见的是纵向的血缘或姻缘连接起来的直系关系(祖父母-父母-子女)很难断裂,而旁系亲属关系(叔、伯、姑、舅、姨以及更远的亲戚)则呈差序格局的形式日渐疏远。

年轻人与直系血亲的联系更为紧密,更习惯通过自己熟悉的线上形式交往。而对于不熟悉的亲戚,年轻人更倾向于传统的交流方式,多选择逢年过节线下交往。

  

断亲不断联,我们在“口嫌体正”?

在社交媒体上,与“断亲”相关的话题讨论似乎常常以年轻人的吐槽口吻进行情绪的宣泄和表达。春节期间,有关“断亲”现象的报道热度极高,部分年轻人用短视频形式分享如何应对逢年过节时“走亲戚”的尴尬与窘境,以此寻求情感共鸣和自我保护。

家庭关系中“和为贵”的传承抑制了激烈的矛盾与冲突。因此,现代青年在处理亲属关系时,更倾向于采取一种温和而隐性的方式,即在形式上维持联系,而在情感上逐渐疏远。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年轻人对于与亲戚保持联系的期望与实际情况略有差距。年轻人虽然希望与亲戚保持距离,但实际上联系还是比预期中的多。

这可能反映出年轻人在面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个人发展需求时,对于家庭关系的维系感到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同时,这也表明年轻人在实际行动上可能更倾向于保持一定距离,但不是完全断绝联系。

此外,年轻人在与亲戚交往时可能存在的矛盾心理,即在口头上可能表达出对断亲的倾向,但在实际行动上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联系,这种矛盾可能源于对家庭传统价值的尊重、对亲情的渴望以及对个人独立性的追求之间的平衡。

 

什么拉远了你我的距离?

 

秦雨来自一个非常偏远的农村,她向我们形容,她们县是四川的一个边缘区县,她们镇又是县里的边缘乡镇,而她们村,还是乡里的边缘村社。

如今,她已年近30,在上海有一份体面的白领工作。小时候她是最讨人喜爱的那一类孩子,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好,而如今她在老家的形象遭遇了断崖式的下跌,作为30未婚未育的女性,两种价值观的冲击下,她免不了接收到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

“当一个偏远农村的女孩,从村里来到县城,到省城,乃至更遥远的地方时,这趟旅程远更漫长、细碎、曲折。这样的旅程,使我最终成了家里的‘神秘亲戚’。”

图片来源:豆瓣

在豆瓣“不想回家/不想过节联盟”小组中,很多网友分享了自身的断亲经历,这些经历大部分都指向了“观念不和”这一个共同点,也有不少人细数原生家庭和亲戚制造的伤害

 

并且,女性实行“断亲 ”的比例要远远高于男性,女性在面临重男轻女、催婚催育等议题时的劣势地位催生了更多的逃离感。

2024年春节期间,也曾有#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登上热搜榜,然而在我们的问卷统计结果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农村走向城市,农村地区完全停止走亲戚的现象仍属少数。

对于不愿和亲戚交流,“一只眠羊”有自己的话要说。他谈到自己其实很喜欢和同龄人交流,大家对未来和当下有同样的困惑和迷茫,一些观点也会趋于一致,更能够相互理解和体谅。

他也从不抗拒和长辈攀谈,不乏一些循循善诱的长辈,能懂得年轻人当下心理的困境。

然而有些长辈经常会先入为主对晚辈开玩笑,“你怎么一天到晚捧着手机?”和“你还小你不懂”类型的评价有些刺耳,辈分关系的不平等就成了有些长辈恶意评论晚辈的武器。

一些研究尝试过对“断亲”根源的追寻,谈及很多社会转型之下现代化与传统宗族伦理亲缘关系之间的对撞,我们好奇的是,这条血脉相通的纽带是否会随着时间越拉越远断裂得越彻底,还是随着亲缘关系网的重构逐渐回归

 

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一代在家庭联系的维系上似乎还未能完全接过父辈的接力棒。

他们或许在独立生活的道路上,仍保有一份率性,有时甚至选择“断亲”。但随着独立门户的开始,他们可能会逐渐觉醒,认识到人情世故的重要性,并开始承担起维系亲属关系的重任。

在亲属关系网中,当代青年的选择呈现出多样性。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追求情感上的慰藉和满足,也可能在经济利益上有所盘算。

或许,他们渴望在情感与经济之间找到平衡,实现“我全都要”的理想状态。当然,也有可能对这些传统观念持有一种超然的态度,表现出“全不在乎”的洒脱。

这些选择,无疑是他们在对家庭联系的有用性进行深思熟虑后的理性抉择。

无论是追求情感的深度,还是经济的实惠,或是两者的和谐统一,年轻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和定义着家庭联系的新意义

 

长大以后,原来我也变成了烦人的亲戚

 

2024年初的这个春节,是小李时隔四年后第一次重回舅舅家走亲戚,过去的四年里,疫情和高中繁忙的学业使走亲戚成为难事,如今她已走入大学的校门,但在面对一些陌生亲友的人情世故中还没能习得游刃有余的本领。

“我的状态就是网络留言的生动还原:见到猫,喵喵喵喵猫;见到狗,嘬嘬嘬嘬嘬;见到不熟的亲戚,笑笑喊出陌生的称呼,然后接着低头玩手机。”

她和六岁的小侄子之间好像也已经产生了代沟,聊动画片,侄子讲出的片名她一个都没看过,讲游戏,她喜欢的侄子完全听不懂。

于是,她重复了小时候好像经常听过的问题,例如你今年几岁、你是不是要上小学了、能不能给我们表演个节目…就差问出“作业写完了吗”最终极的问题了。

 

图片来源:公众号“半月刊”

 

我们和亲戚真的无话可说?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更多人选择与亲友之间交流的多是家庭琐事,而这也是最能勾起亲友之间表达欲与参与感,不涉及太多个人价值观的个体化程度较低的问题。也有24.5%受访者指出他们和亲戚之间几乎不交流,选择用逃离的方式避免一些尴尬及寒暄。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人分享了他们在对待亲戚某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所采取的“已读乱回”式文学,通过糊弄与敷衍的方式避免某些问题的放大与发酵,体现了一种中间地带和处世哲学。

图片来源:宗昊,陈友华.“情境化断联”:青年“断亲”的媒介实践[J].传媒观察,2024(05).

 

长辈们的期待与忧心

 

作为“断亲”客体的长辈常常在互联网上处于失声状态,家庭代际问题无论如何都需要他们的认知与思考。我们向十余位45-65岁的长辈采访了他们对代际交流的看法。

实际生活中,年轻人群体在面对亲戚过度干涉私人生活、询问隐私、施加传统压力等问题时,原本来自亲戚的好意关心,可能在双方话语体系和观念碰撞中被误解甚至扭曲,转化为年轻人内心的困扰和不满

其实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对于自己的亲戚来说,或许只有到了诸如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重大节点时他们才能看到许久未见的晚辈,犹豫再三只能询问学业、工作、收入、婚姻等老调重弹的议题,让相互不太熟悉的长辈询问价值观相近且“正中下怀”的问题显然也不可能。

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四通八达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元的价值观,但亲戚长辈们大多上了岁数,在传统的一方小天地中日复一日地上演着家长里短的故事,他们习惯于“熟人社会”中没有边界感但充满温情的生活

 

我们依然渴望包容、关心与爱

 

亲戚间关系日渐疏远,仅在年节时才有机会碰面,由此产生的陌生感加剧了不同年龄层和社交圈之间的冲突,长辈们常将当代年轻人不孝顺、亲情观念淡薄等论调挂在嘴边,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亲情观念,正经历不同文化圈层差异的碰撞。

正如上图“对断亲现象的看法”的留言词频所示,人们的看法是多元化的,依然有大部分的人坚持“应该常联系”的看法,强调沟通,增进感情;

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断亲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者认为与亲戚保持联系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此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应该尊重个人选择断亲的权利。

在传统的亲缘关系之外,年轻人的情感追求在别处也可找到归宿,在学习、旅行、考公一条条垂直的细分领域里,找到了陌生的“云亲人”,分享经验、吐槽雷区、宣泄感情。

各类电子模拟实体或角色也已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人们情感寄托和娱乐消遣的新对象

例如电子宠物支撑起青年云养宠物的悲喜瞬间、电子伴侣以细腻的游戏剧情带来沉浸式的情感体验、电子父母“累不累”“开不开心”的关心与问候,成为年轻人排解孤独、享受虚拟情感世界的重要途径。

忽略了日常的复杂与琐碎,这些近乎完美的情感慰藉体现出年轻人对包容、关心和爱的呼唤。

“断”或“不断”,皆为人生常态,在时间的旅途中我们会编织无数绚丽的纽带,让生命之网更加丰富多彩。

 

(文中采访者均为化名)

作者:郑佳诺、苏艺苗、莫丽逗、俞一未

指导老师:赵鹿鸣

本文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数据可视化》(本科)课程作品

参考资料:

[1]胡小武,韩天泽.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J].中国青年研究,2022(05):37-43.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2.0063.

[2]宗昊,陈友华.“情境化断联”:青年“断亲”的媒介实践[J].传媒观察,2024(05):101-111.DOI:10.19480/j.cnki.cmgc.2024.05.003.

[3] 邱风 . 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不应让以偏概全的网络议题肆意撕裂共识 [EB/OL].(2024-02-18). 人民网,https :// mp.weixin.qq.com/s/gK9e-xMGP9R5-ZEDv_59ww.

[4] 阿图·葛文德 . 最好的告别 [M]. 彭小华,译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91.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