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现场丨读赵无极画意与诗心:从亨利·米修的相遇开始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2024-06-28 08:28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法籍华裔画家赵无极(1920-2013)百年纪念特展“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今年初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时曾引起较大影响,澎湃新闻获悉,6月27日,展览“律之绘音:赵无极的画意与诗心”在上海久事美术馆展出。展览从赵无极与法国诗人亨利•米修的故事展开,邀请观众一同探索“诗·意·象”的演变过程,体味视觉艺术与文学诗歌之间的紧密关联。此次展览亦是首次完整呈现赵无极与诗人的合作成果。

据悉,展览时间跨度是从赵无极1940年代末至2000年代的创作,集中展示了百余件珍贵版画以及瓷器,并精选翻译了60余首配图诗文。

在展览中,除了亨利·米修外,观众还可以读到勒内·夏尔(René Char)、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等人的文字。

关于赵无极与亨利·米修友谊的法语书籍

赵无极自小识字时就开始读诗画画,与中外诗人心意相通,这使得他的作品能自然地与文字中的意象共鸣。他通过书法般灵动的线条律动与色彩的恣意挥洒,自由抒发视觉的愉悦与精神的朴华。

赵无极肖像

赵无极1920年出生于北京,是家中长子,赵氏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赵汉生是一位银行家,也是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由于父亲在外工作,年幼的赵无极便跟随祖父赵绍甫读书习字。在赵无极的印象中,祖父是一位典型的文人雅士,以收藏名砚和古画为乐。赵家藏有米芾和赵孟頫的字画,每到重要节日会郑重地展开品鉴,这些家学渊源成为幼年赵无极的重要启蒙。而赵无极自小就展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独特天赋。

从高中到本科,赵无极在国立杭州艺专接受了较为系统的中西艺术教育,在林风眠、吴大羽、林文铮等先师的提携和爱护下,赵无极为日后的艺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时期赵无极以极高的天赋快速掌握了油画的技法,画风较为写实,注重对事物形态的准确把握与再现。

赵无极一家在上海家中,约1930年

上海美专的西画教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着上海沦陷,唇齿相依的国立杭州艺专岌岌可危被迫迁移,办学条件艰苦。赵无极并未一路随艺专西迁,而是选择留在上海继续探索艺术之路。1939年,赵无极作为借读生转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科,师从关良和倪贻德等名师,探索油画艺术的奥秘。这段时间的学习经历对赵无极的绘画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逐渐掌握了简化绘画对象的方法。

1948年2月,赵无极与妻子谢景兰怀揣着对艺术的热忱,从上海出发前往法国深造。

赵无极与谢景兰在赴法的邮轮上

画意与诗心

初到巴黎,他开始学习石版画,于1949年底创作了八幅石版画。策展人马楠告诉记者,展览入口处的一幅作品是《亨利·米修读赵无极的八幅石版》之一。该作品是赵无极初到巴黎时完成的第一部版画诗歌集。与赵无极素昧平生的法国诗人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在见到赵无极的八幅版画后主动为其赋诗八首,诗与画的完美交融,让赵无极在巴黎声名鹊起。“经由亨利·米修的介绍,赵无极与亨利·米修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经由米修的介绍,赵无极开始与知名作家与诗人合作。这也是此次久事美术馆的开端。”

亨利·米修读赵无极的八幅石板画之一

澎湃新闻了解到,展览时间跨度是从赵无极1940年代末至2000年代的创作,集中展示了百余件珍贵版画以及瓷器,并精选翻译了60余首配图诗文。展览通过“视象诗心”“游目往观”“无远弗届”三个主题板块,呈现赵无极与诗人合作完成的10余套诗文版画集,旨在让观者解读赵无极作品中的文学诗意。据悉,该展览是久事美术馆的年度大展,也是首次在亚洲完整呈现赵无极与诗人的合作成果。

在展览中,除了亨利·米修外,观众还可以读到勒内·夏尔(René Char)、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等人的文字,得以重新理解赵无极作品中的意象和隐喻,探索视觉艺术与文学诗歌之间的紧密关联。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与亨利·米修合作后,是赵无极与美国记者、诗人和短篇小说家哈里•罗斯科伦科的合作《巴黎诗歌》。哈里•罗斯科伦科于1907年出生在纽约的一个乌克兰移民家庭。他在少年时期加入美国联邦海运,广泛游历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这些旅行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在赵无极与罗斯科伦科合作的版画书里,后者用诗人敏感甚至苛刻的口吻描述了他眼中的巴黎,其中充斥着沉默的纪念碑、迷蒙的雨雾与无根的移民,而前者则用稚拙的线条勾勒出哥特式教堂,露天咖啡馆,相拥的情侣,还有充满灵气的猫咪。

《巴黎诗歌》其一

《花园中的伴侣》其一

法国著名诗人勒内•夏尔以其富有激情和哲理的诗歌风格而闻名,被誉为法国最重要的现代主义诗人之一。在编辑路易•波尔德的介绍下,赵无极承接了为夏尔的诗集《花园中的伴侣》配图的工作。借着花园里春来秋往的景象,夏尔的诗歌感叹了时光匆匆与人之虚幻。对应于诗歌内容,赵无极完成的4幅铜版画,在画中他呈现了形象逐渐分解为不可辨认的符号的过程,这些难以捉摸的记号是赵无极创作“甲骨文时期”的标志。随后,以这次合作为契机,赵无极与勒内·夏尔成为至交。

《漫步》其一

《图像的荣耀与诗艺》其一

罗歇·凯卢瓦是法国作家、社会学家与评论家。他研究神秘学,热爱收藏奇石,曾出版专著探讨石头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尤其对中国古代的奇石收藏很有兴趣。1972年,凯卢瓦致信赵无极,委托他为自己新作的游记集绘制插图,他在信中写道:“我给这些作品取名为《漫步》,来源于米芾在1102年为一块山形砚写下的批注,当时他刚用这块砚换来一幅珍品。米芾说:’从下方的山洞至上方的山洞,共有3处转折,我曾在里面有过神秘的漫步’。”在《漫步》之后,赵无极与凯卢瓦的第二次合作成果是《图像的荣耀与诗艺》。对应于凯卢瓦铿锵有力的自我告白式的诗句,赵无极绘制了15幅石版画。此时的赵无极的艺术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他脱离了先前飘渺的水墨单色,用强力的笔触挥酒出狂放的彩色痕迹。

《献给让·马里的挽歌》其一

《比尔盖德》其一

重新发现东方

让•莱斯居是一位法国诗人、评论家和电影制片人。早在1966年,莱斯居与赵无极已经决定要一起制作版画书。在是年7月一封致赵无极的信中,莱斯居写道:“自从我们谈论过合作出书的事之后,我的诗越来越像你的画,沉默而深邃。”两人的这次合作最终在1972年得以实现。

《池塘》其一

莱斯居的诗作《池塘》,灵感来源于作家在法国卢瓦雷省布济拉福雷镇居住过的一个农庄。赵无极为此创作了8幅铜版画。在这一系列的创作中,他展现了中国水墨里的云烟渺茫之感,这也是他在70年代画风转变的重要标志。当时,赵无极刚刚痛失第二任妻子陈美琴(1930—1972),而在毛笔、水墨和宣纸的陪伴下,他踏上了疗愈之路。亨利•米修也是水墨画的拥趸,他也给了赵无极一些建议。

《莎士比亚之二十四行诗》其一

《解开麻布袋》其一

在展览的最后一单元展现的是赵无极在西方重新发现东方的过程。和赵无极一样,许多西方艺术家与文学家也不断地从东方文明中汲取养分,以期找到人类共同命运的良方。

1974年,诗人勒内·夏尔邀请他的艺术家朋友们共同完成了版画书《艺术的世界不是宽恕的世界》。参与这项工作的共有6位艺术家,除了赵无极,还有胡安·米罗、皮埃尔·沙博尼耶等。在展厅里,赵无极作品背面呈现的正式米罗的作品。

赵无极《艺术的世界不是宽恕的世界》其一

米罗《艺术的世界不是宽恕的世界》其一

法国作家、评论家让·弗雷蒙的版画书《普鲁斯特》是赵无极与其唯一的一次合作。弗雷蒙在书中以细腻的视角分析了著名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创作风,格与手法。对应于其解析,赵无极创作了两幅铜版画,画中云烟般的墨团与坚实的墨线遥相呼应。

《普鲁斯特》其一

展厅尾端,则是赵无极在2000年后创作的作品。其中,3件版画作品分别翻印于赵无极自2006年起创作的3幅水彩画。在赵无极漫长的创作生涯里,这3件作品反映出他创作的最后一次重大转折。

2006年,在南法圣特罗佩欢度圣诞的赵无极,在面朝地中海的房间里绘出了深冬时平静海面的微光闪烁。之后,在伊维萨的塔拉曼卡海滩上,赵无极捕捉到夏日水光涌动的灿烂活泼。2007年4月,在前法国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夫妇的邀请下,赵无极前往凡尔赛灯笼阁做客,在他们的鼓励下,赵无极在花园中写生创作。绘画带给晚年的赵无极无限的宽慰和欢乐。

赵无极晚年作品

赵无极晚年作品,石碑5号(黄与黑)

赵无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之美糅合进西方抽象绘画的节奏和空间,他亦是中西方文化的摆渡者,自如游弋在“古、今、东、西”之间。他的艺术融合了中国古典和西方现代两个传统,并在这两个传统中互为体用。

艺术与文学的创新体验

久事美术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作为中法友谊的化身,赵无极以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独特的诗意内涵,跨越了东西方的文化界限,成为中法艺术交流的桥梁。而此次“律之绘音:赵无极的画意与诗心”展览,不仅是对赵无极艺术成就的精彩呈现,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交流与艺术碰撞。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展厅的结尾处,馆方特意规划出观众休息阅读的公教区域,将赵无极生平文献以及诸位文学家的介绍制作成便于观众轻松取阅的卡片,就如书页间的笔记和标签。馆方希望每一位前来观展的观众能在这里驻足、阅读、交流与思考,使展厅成为一个不断生长和溢出的空间。

据悉,在展览期间,馆方还将推出系列主题讲座及圆桌论坛、版画体验工坊、“小小讲解员”等丰富多样的配套公教美育体验活动,旨在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艺术创作过程及乐趣。

墨,水,空气,颜色(彩色版)

展览现场

馆方希望借助此次展览举办之契机,以艺术为媒,激发市民观众对艺术与文学的热爱与追求的同时,感受中法文化的不同魅力。

展览由上海久事美术馆主办,上海久事文化有限公司承办。此次展览得到法国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的大力支持,同时在筹备过程中得到维尔潘画廊、樂藝居、反空间MiddleSpace等机构的鼎力协助。

展览将展至10月13日。

    责任编辑:李梅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