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夜读丨山水之外的桂林

汪慧君
2024-06-28 21:2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前几天,桂林因为暴雨洪涝灾害,牵动着国人的心。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突然换了一种面貌,江水倒灌、景区淹没、火车站“停摆”……这座美丽的南方小城,变成一片汪洋泽国,令人揪心。

洪水暴发时,我的父母正在漓江附近的店铺里忙碌,来不及撤离,被围困了一天一夜。由于担心他们的安危,远在千里之外的我,也是一夜未眠。等水退去,确认他们安全之后,这颗悬着的心才落回肚子里。

我不是桂林人,只是桂林的一只“小候鸟”。我很小时,父母就从湖南老家到桂林做生意。于是,桂林成了我的第二故乡。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寒暑假,我都带着弟弟,坐着绿皮火车,一摇一晃地到桂林找爸爸妈妈。在我的记忆中,桂林偶有水灾侵扰,但总体还是山清水秀、岁月静好的样子。

对于游客来说,桂林代表着一种众所周知的美: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美如仙境的漓江、享有盛名的象鼻山、流传甚广的刘三姐的故事……“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诗句有了具体的画面。

但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普通市民,绝美的桂林山水之外,是寻常烟火。这里有喧闹嘈杂的早市、人情味浓厚的老社区,有烟气缭绕的小巷子、朴实无华的老店铺……这些组成了这座城市的底色,构成了游客不知道的“另一个桂林”。

犹记得小时候,我与弟弟跟着父母住在漓江边的老社区里。这一片都是高低错落的自建房和寻常巷陌,没有整齐划一的建筑,也不够干净明亮,但有种令人心安的魔力,仿佛时间在这些老房子、小巷子里,也流淌得更缓慢了。而走出小巷,是喧闹的大街。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会用好奇的眼光来打量我们这些“土著”,仿佛我们也是桂林风景的一部分。

我们家既不是本地人,也不算游客,因此能用一种独特的视角里感受桂林的风景,桂林的肌理。

这座城市的悠闲和烟火气,可以从居民堆满杂物的窗台、摆满盆栽的院子里看到,可以从聚在公园打字牌、下棋的老人身上感受到,可以从拥挤又有序的商业街里体会到,还可以从各种巷子里钻入鼻子的油烟和呛到咳嗽的辣椒里闻到……这些场景如同影片般,储存在了我童年及青少年的记忆里,勾勒出平凡人生的模样。

我的父母,在一个名为“老市场”的地方工作了很多年。那里一开始是露天市场,后来搭起棚子,再后来建成了两层的市场。在这里做买卖的,大多是外地人。他们操着各种口音,为桂林本地人、国内外的游客服务。我第一次有印象的外国人,是在帮妈妈看铺子时见到的,他带着善意的笑容,用英语向我问路。每次收到花花绿绿的外国纸币,市场上的叔叔阿姨们都会凑上来,互相传看。

老市场里,好多外地人在一起开铺子。卖水果的、山货的、桂林特产的,乃至香烛草纸、针线缝衣,还有桂林城外农村里的土鸡、土鸭、野生鱼……大多店铺一开就是十年、二十年,以至于小店老板们从生意竞争对手熬成了朋友乃至亲人。大家相互帮忙,彼此扶持。你不在时我帮你看看铺子,我忙碌时你帮我搬搬货物;年纪大了的,遇到事情,远方的子女可能还没有身边的邻居能帮上忙。他们忙碌的脚步,一年到头都难以停歇。“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于他们是那么近,又那么远。

“老市场”是一个能让我安心放心的地方。父母的铺子门前,种了一棵桂花树。连续十几年,每天煮饭时,妈妈都会给她浇上淘米水,这棵树也比别处的桂花树更茁壮。眼瞧着,这树越来越高,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却一天天老去。但我们都相信,这样辛劳却安稳的生活,能像这棵树一样不断生长。

直到有一天,市场接到了拆迁通知。这方庇护无数底层劳动者的场所,结束了它的使命,迎来华丽转身,变成集咖啡、餐饮、书店等于一体的文艺街区。虽有万般不舍,也没办法,生活还要继续。父母忙着找新铺地址、忙着搬迁,等破碎的砖块随着尘埃落定,好些相伴了二十多年的邻居,自此消失在人海。

老市场的消失,意味着一个小候鸟童年回忆的远去,更是桂林这座城市里一个小生态圈的消逝。后来我们再回桂林时,老市场的旧址上已建起一个歌剧院。父母的铺子,已是充满文艺气息的网红店、书店。站在书店的窗口往外看,唯有那株桂花树还在,风吹过时,叶子沙沙作响,一如往昔。

搬到新铺子后,父母更辛苦了。我也会带着孩子,回桂林,去看看山、看看水,吃楼下那一碗最熟悉的桂林米粉,在金秋时节闻那满城飘香的金桂。

桂林米粉的卤水香,与金桂淡雅的香味,也化作了“乡愁”的一部分,穿越时间周期,从童年持续到现在,并还将继续弥漫在未来的时光里。

 

    责任编辑:甘琼芳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