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多家银行招聘催收人员,催收机构将大洗牌
近期,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微众银行、湖南三湘银行等多家银行发布相关招聘公告,集体招聘催收领域人才。
催收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之一,包括自建团队催收和委托第三方催收。以往,一些银行基于成本、效率以及声誉等方面的考虑,更多地将催收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催收公司。如今,银行集中招聘催收人才,是何原因?欲自建催收团队?
近期,多家银行发布相关招聘公告,集体招聘催收领域人才。(图片由摄图网提供)
多家银行招聘催收人才
6月25日,光大银行发布一则“中国光大银行零售与财富管理部客户营运中心专属运营团队电话催收岗”的招聘信息。招聘信息显示,该岗位职责包括对分配的贷后账户进行管理,对违约客户及时进行电话告知等。招聘人数为3人。
此前,湖南三湘银行也在其官方企业文化微信公众号“三湘银行HR”发布“求贤公告”。具体来看,三湘银行招聘岗位中包含“高级催收管理人才”和“高级电催人才”两类有关催收的人才。
微众银行在对业务运营支持岗(法诉)进行招聘时,对于该岗位工作职责的描述包括“研究法诉措施+电催相结合的新催收模式,探索多元化的法催体系”。
具体来看,各银行要求催收人才具备更多的相关专业技能,并为此设置了更高的学历和从业经历门槛。
在任职门槛方面,湖南三湘银行要求,“高级催收管理人才”和“高级电催人才”均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具备5年及以上相关催收工作经验,其中有法律、金融、财会、经管等相关专业背景者优先。
微众银行表示,从事信用卡、消金、银行等行业催收机构管理工作经验3年以上优先,具有法诉管理工作经验的人才将被优先考虑。
相比之下,光大银行对催收人才的招聘门槛较低: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不限;年龄35周岁及以下。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银行下场招收专业催收人才、自建催收团队,反映出银行对贷后管理业务的充分重视。夯实催收领域人才建设,能够提升机构自身的贷后管理水平。此外,根据招聘要求,某些银行机构也期望通过人才引进,来助力更好地实现委外催收团队管理,从而提升贷后工作的合规性。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催收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金融服务的需要。银行招聘具备金融科技素养的催收人才,可以更好地适应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催收效率和质量。”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对记者表示。
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苏筱芮看来,催收能够帮助银行在贷后阶段回收资产,缓解银行在贷后端产生的不良压力。
“在过往的银行体系中,这部分业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建团队进行催收,另一种则是委外催收。与此同时,伴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精进,一些AI(人工智能)技术也开始运用于早期的催收沟通,AI技术的介入能够使沟通的话术更加标准,也能避免一些催收人员出现情绪化的沟通。”苏筱芮表示。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一些金融机构通常将催收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催收公司。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银行”和“暴力催收”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看到所涉投诉案例颇多。
“第三方催收机构在催收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比如过度催收、侵犯客户隐私等,给银行带来声誉和法律风险。银行亲自下场招聘催收人才,可以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确保催收工作的合规性和规范性。”袁帅表示。
不过,在苏筱芮看来,银行加大对催收领域人才的招聘主要还是为了响应有关要求,承担持牌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从源头规范催收流程及催收话术,从而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就在上个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明确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加强催收组织管理,明确具体负责催收业务的管理部门,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负责管理相关工作。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组建专门负责催收业务的部门。
据了解,为进一步规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保护债权人、债务人及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消费金融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多家机构共同推出《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国家标准。目前,该标准已通过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待发布实施后,将替代《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
催收机构将大洗牌
当前,已有部分银行因未审慎管理催收行为而被处罚。
2023年12月2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因“对信用卡业务异常交易行为监控不力”而被罚款400万元,因“委外催收业务管理不到位”而被罚款200万元,累计被罚款600万元。
同时,时任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客户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的王某因对“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委外催收业务管理不到位”和“信用卡业务异常交易行为监控不力”均负有责任,被警告并累计被处罚款10万元。
今年4月,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也因对外包催收机构管理不严而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点名,并被罚款40万元。
此外,随着监管部门对非法催收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也有催收公司“急流勇退”。
比如,2023年5月,号称国内最大催收公司、曾计划赴美上市的永雄集团发出公开信,称其4家分公司170多名员工被抓,宣布公司停业。
时隔一年的2024年4月,永雄集团再次公开发文,称不再从事具体催收业务,将彻底转型为一家帮助催收行业及催收公司发展的科技服务型公司。
“目前数以千计的催收机构将迎来大洗牌。”苏筱芮认为,严厉的贷后新规将会倒逼贷前,促使持牌金融机构在风控准入时就调整策略,从而减轻贷后端的业务压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不合规的催收机构退出市场。
专家表示,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码,催收江湖将逐渐“向光而行”。(记者 王彤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