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减”了哪些“增”了多少?“双减”三年上海有这些全国首创
出台全国首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全国首创素质教育“大众点评”平台、首创全国“家庭创客行动”品牌、在全国率先创立“中小学科创教育评估指数”……作为全国“双减”改革试点地区,三年来,上海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主阵地作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在减负提质的同时,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强化校内校外协同发力,在“一减一加”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教育回归良好生态。
在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度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实践创新典型案例中,有着40年创造教育品牌特色的上海市静安区和田路小学榜上有名。学校里开设有“创造学院”,和田路小学校长张军瑾在接受澎湃新闻(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已形成体系,全校设置有视觉艺术、舞美运动、科创研究、创造劳动、学科慧创五大领域类别活动,她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梦想改造家”。
和田路小学二年级学生沈嘉妮很喜欢学校提供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一年级时她就开发了可以解放爸爸妈妈双手的“洗碗神器”,班主任张维栗老师为沈嘉妮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点赞。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协助下,沈嘉妮还积极参与了上海市妇联儿基会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纪念上海解放75周年画展、上海交响乐团职业体验等。
上海市静安区和田路小学二年级学生沈嘉妮的作品在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红色档案文献展上展出。本文图均为受访者供图
沈嘉妮的爸爸沈春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双减”鼓励家校社协同育人,所以他积极与学校互动,他本人作为复旦儿科患儿家委会的委员和觉群文教基金会的志愿者,经常带领孩子参与公益活动。“通过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孩子学会了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世界。”沈春华举例说,在暑期作为复旦儿科的小小志愿者时,沈嘉妮注意到许多孩子在输液时感到无聊,便向爸爸提出了一个富有创意的建议:是否可以有一种推车,既能让孩子们舒适地坐着,又配备有玩具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沈春华坦言,“双减”让孩子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参与社会活动,“这些经历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也锻炼了她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让她在关爱他人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为社会带来正向影响。”
落实“双减”,需要积极整合资源,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2021年7月,上海市教委成立上海市校外教育质量评测中心,秘书处设在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评测中心牵头建设上海“素质教育育人共同体项目资源评价与应用体系。
三年来,上海积极整合各类校外教育服务资源,建设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这个全国首创的素质教育“大众点评”平台,构建了“引入—评价—退出—持续供给”的运作机制,在建立资源共同体机制、课程资源持续更新扩容、平台功能迭代完善和平台衍生主题活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果。
上海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创立“中小学科创教育评估指数”,用于综合评价区内学校的科学教育工作,引领中小学科学教育。科创教育指数迄今已实施四轮,共计上千校次参与。
在上海教育博览会上,浦东新区竹园小学的孩子们通过编程进行无人机测试。
上海市宝山区首创全国“家庭创客行动”品牌,累计覆盖1.6万余个家庭;打造“宝山100”科创人才培养行动,成立“宝山区青少年科学研究院”;2023学年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开展科学体验营活动,共计132场,辐射学生超过5.2万;编制科普教育地图,打造出门15分钟的科学教育活动实践圈。
“双减”三年来,上海积极组织“院士专家进校园”等活动,推动“馆校合作”,引导社会专业机构向学生公益开放,丰富“科创教育电子版图”。
上海还做到了民心工程全覆盖,让课后服务成为学生成长“加油站”。在全面实施“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民心工程的基础上,从2021年秋季学期起,上海全面实施“5+2”(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至少2小时)“作业辅导+素质活动”相结合的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
上海市黄浦区开展“百位青年科学家进校园”行动,青年科学家与中小学结对,为学生们带来精彩科普讲座。
同时,上海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的课后服务经费补贴标准,不向家长收费,由财政予以保障。上海出台全国首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围绕课后服务意愿的征询、服务活动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校内管理与保障、校外资源的利用、质量保障与监控等课后服务重点环节设计了规范性标准和针对性指导意见。
上海积极整合各类校外教育服务资源,建设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图为平台页面截图
目前,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建立了作业管理办法和作业公示制度、约96%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1万多名校外科普、体育、文化等领域专业人员进校参与课后服务。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